《老中醫運動養生經》

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千保健,萬保健,運動養生是關鍵,“中醫大師的運動養生經”“運動決定生機”“生機決定健康”。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楊力老中醫在本書中向讀者推薦了諸多運動養生法,從養生 養心的太極拳、養性延命的五禽戲、剛柔相濟的易筋經、古樸高雅的八段錦等古代運動養生法,到老人長壽操、牙齒保健操、關節伸展操等各種保健按摩操,並針對糖尿病、骨質增生、腦動脈硬化、頸椎病等常見病開出了相應的運動處方。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老中醫運動養生經
書名:老中醫運動養生經
作者:楊力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2月
ISBN:9787122040312
開本:16開
定價:26.80 元

編輯推薦

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千保健,萬保健,運動養生是關鍵,“中醫大師的運動養生經”“運動決定生機”“生機決定健康”。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內容簡介

運動決定生機,生機決定健康!
楊力老中醫在本書中向讀者推薦了諸多運動養生法,從養生養心的太極拳、養性延命的五禽戲、剛柔相濟的易筋經、古樸高雅的八段錦等古代運動養生法,到老人長壽操、牙齒保健操、關節伸展操等各種保健按摩操,並針對糖尿病骨質增生腦動脈硬化頸椎病等常見病開出了相應的運動處方。內容豐富,全面詳細,適合熱愛運動、珍愛生命的您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楊力,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著名中醫學家、易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46年出生於書香人家,12歲即開始研究《易經》,精通文、史、哲、醫。20世紀80年代。即以一部百萬字巨著《周易與中醫學》蜚聲海內外,目前累計印數已達14萬冊,現已有中、英、日、韓等多種版本在全世界暢銷。行醫40餘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從事中醫研究和《易經》、《黃帝內經》教學,已逾25年。近年來,其數百場公益講座都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她的養生科普書《楊力養生23講》《楊力四季養生談》、《楊力抗衰老36計》、《楊力心理養生忠告》等反響甚大,現已進入了千家萬戶。楊力教授的目標是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養生經驗整理升華後向13億中國人推廣,她的決心是:只要能讓中國人多活10年,寧願自己少活10年。

圖書目錄

1體勤方能養生
2運動四戒
3靜養生好,還是動養生好
4天天動,血脈
5運動養生,需把握陰陽張弛
6鍛鍊身體的五大原則
7養生養心太極拳
8養性延命五禽戲
9剛柔相濟易筋經
10古樸高雅八段錦
11自我按摩健身心
12閒庭信步也健身
13跑步好處有哪些
14游泳健身有學問
15健身球是個好東西
16清晨常用健身操
17甩手甩腿養生法
18形體健美操
19人體防衰操
20老人長壽操
21頭部保健操
22牙齒保健操
23搖頭健腦操
24面癱按摩操
25臉部皮膚運動操
26面部按摩防皺操
27四八手指操
28保健顫抖操
29關節伸展操
30收腹提臀操
31腿部保健操
32健身益壽床上操
33日常健腎法
34腳踏車健身操
35電視機前保健操
36沙發上的健身操
37家務健身操
38旅途健身操
39“等待”健身休閒體操
40電腦操作者健身操
41辦公室椅上健身操
42運動,沒有任何藉口
43運動量並非越大越好
44運動前後的熱身和冷身處理
45運動中的常見傷痛和處理
46運動損傷預防計畫
47運動中如何補水
48運動前如何進食
49運動健身與科學營養
50我的運動處方我做主
51身體練習的負荷與休息搭配方法
52運動是抗癌防癌的良方
53肥胖症的運動處方
54冠心病的運動處方
55糖尿病的運動處方
56治喘呼吸操
57交替運動可預防中風
58骨質增生需要體育鍛鍊
59治腰椎間盤突出的腰功操
60中老年頸椎操
61防治胃下垂操
62腦動脈硬化防治操
63高血壓的運動處方
6410分鐘有效降壓保健操
65運動養生經典生活處方
66人體生理變化是休閒養生的軸心
67休閒養生之道背後的玄機
68養心是養生的精髓
69每天最佳休閒養生時事
70春夏秋冬,養生各有側重
71中老年日常保健法
72音樂是長壽的良方
73唱歌好處多
74讀書也是一種運動
75達觀健體練書法
76養心從繪畫寫意開始
77攝影,融健康於休閒
78下棋益智又增壽
79健腦養生的撲克牌休閒
80臨河垂釣,持竿養生
81舞蹈養生五“不宜”
82放風箏的妙處
83旅遊養生經
84居室養花七忌
85笑是健身的良方
86宣洩養生法
87養個寵物好作伴
88收藏鑑賞也養生
89一日生活重於養
90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
91一覺閒眠百病消
92褲帶越長,壽命越短
93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94諸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
95有錢難買老來瘦
96吃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97古人養生十字訣
98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
99養生十六宜

精彩部分

1.體勤方能養生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曰:“動則不衰。”這就是說,只有活動起來,才能很好地保養生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
為什麼說“體勤方能養生“?由於在勞動中,能夠使四肢勤於活動,血液流動加快,不僅能夠鍛鍊人的心臟,而且還可以促進肌肉發達,使人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強化,新陳代謝也可以加快。所以喜勞動者大都身體健壯。因此有詩曰:“奮身田野間,襟帶忽以散,乃知四體勤,無衣亦自暖。”
馬拉松長跑運動員拉姆貝特,心臟功能和小伙子一樣,當他八十二歲時候,還能用不到兩小時跑完了21千米長的路程。他由於身體的新陳代謝良好,平時不怕冷,所以也很少感冒。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一生勤於勞作,養生有道,86歲高齡,仍才思敏捷,揮筆自如。他非常重視做家務勞動,提倡掃地健身法:“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異。”陸游還有一種有趣的健身方式,就是每天和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一同遊戲:“整書拂幾當閒嬉,時與兒孫竹馬騎,故此小勞君會否?戶樞流水即吾師。”
事實上,適合老年人的運動很多,比如跑步、太極拳按摩游泳武術桌球羽毛球等。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愛好進行選擇。老年人靠鍛鍊身體來增強自身的體質,適應環境的冷暖是一項很好的養生措施。靠飲酒取暖,長期下去不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只靠擁衣取暖,也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2.運動四戒
這就要求,人們以適度的運動促進健康,而不能從事過量的運動危害身體。事實證明,以妄為常,就會導致身體的早衰甚至早逝,因此在運動時要提倡“四戒”。什麼是四戒?
1.戒久視。這是由於肝藏血,目為肝竅,加上“肝受血而能視”,久視就會傷血。因此,讀書閱報不要長時間連續地進行,也不能在昏暗中或在強光下進行。看電影或電視更不宜過久,因其傷人肝血,輕則頭暈目眩,嚴重時會引起近視、遠視,即中醫所說的“視瞻昏渺”。因此,我們在讀書閱報的過程中,最好每隔半小時遠望一次或閉目片刻。電影、電視只能連續看1~2小時,而且距離要適當,不宜太近。
2.戒久行。這是由於肝主筋,足受血而能步,如果久行就很容易傷筋。因為久行或負重而行超過了能力範圍,就會耗傷氣血;一個人的氣傷之後,就會累及血傷,終至肝血不足,一旦肝血不足,其所主的筋脈就會失於濡養,天長日久就會發生筋病、足痛等現象。
3.戒久坐。我們知道,坐是消除人體疲勞的一種必要方式,同時也是很多人採取的工作姿勢。如果一個人長期坐著不動,就會導致肌肉無力,久而久之發生痔瘡。脾主肌肉,“久坐傷肉”之後,還會由肉及脾,從而使脾的功能減退,終至氣血生化受累。
4.戒久立。這是由於久立容易使人的氣機不暢、血行不利。“久立傷骨”,意思是說,長時間立著不動,就會影響我們的氣血運行,從而使部分骨組織細胞營養不足。
除了以上的“四戒”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但需要經常交換握、攝的方式。如姿勢固定、長久握持或攝住不放,也會影響氣血運行,掌、指局部因氣血不至或至而過少,會發生麻木、僵硬,甚至難以復原。此外,我們的睡眠和臥床休息,也不宜過久,否則將會導致精神不振、身體無力,正如中醫所言“久臥傷氣”。這是由於我們在躺臥時,血歸於肝,肌膚四肢的血運相對減少,從而使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血為氣母,氣血相依,氣虛之體最易感邪受病,因此《黃帝內經》中說:“臥處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值得提醒的是,不妄作勞不僅僅指的是勞力,還包括勞心和房勞。因此,凡是不適當的、超出能力允許範圍的勞作,都屬於逆於生樂、妄舉妄為,故而《妙真經》規勸人們“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圖書書摘

1. 體勤方能養生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曰:“動則不衰。”這就是說,只有活動起來,才能很好地保養生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
為什麼說“體勤方能養生"?由於在勞動中,能夠使四肢勤於活動,血液流動加快,不僅能夠鍛鍊人的心臟,而且還可以促進肌肉發達,使人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強化,新陳代謝也可以加快。所以喜勞動者大都身體健壯。因此有詩曰:“奮身田野間,襟帶忽以散,乃知四體勤,無衣亦自暖。”
馬拉松長跑運動員拉姆貝特,心臟功能和小伙子一樣,當他八十二歲時候,還能用不到兩小時跑完了21千米長的路程。他由於身體的新陳代謝良好,平時不怕冷,所以也很少感冒。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一生勤於勞作,養生有道,86歲高齡,仍才思敏捷,揮筆自如。他非常重視做家務勞動,提倡掃地健身法:“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異。”陸游還有一種有趣的健身方式,就是每天和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一同遊戲:“整書拂幾當閒嬉,時與兒孫竹馬騎,故此小勞君會否?戶樞流水即吾師。”
事實上,適合老年人的運動很多,比如跑步、太極拳、按摩、游泳、武術、桌球、羽毛球等。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愛好進行選擇。老年人靠鍛鍊身體來增強自身的體質,適應環境的冷暖是一項很好的養生措施。靠飲酒取暖,長期下去不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
只靠擁衣取暖,也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2. 運動四戒
這就要求,人們以適度的運動促進健康,而不能從事過量的運動危害身體。事實證明,以妄為常,就會導致身體的早衰甚至早逝,因此在運動時要提倡“四戒”。什麼是四戒?
1. 戒久視。這是由於肝藏血,目為肝竅,加上“肝受血而能視”,久視就會傷血。因此,讀書閱報不要長時間連續地進行,也不能在昏暗中或在強光下進行。看電影或電視更不宜過久,因其傷人肝血,輕則頭暈目眩,嚴重時會引起近視、遠視,即中醫所說的“視瞻昏渺”。因此,我們在讀書閱報的過程中,最好每隔半小時遠望一次或閉目片刻。電影、電視只能連續看1~2小時,而且距離要適當,不宜太近。
2. 戒久行。這是由於肝主筋,足受血而能步,如果久行就很容易傷筋。因為久行或負重而行超過了能力範圍,就會耗傷氣血;一個人的氣傷之後,就會累及血傷,終至肝血不足,一旦肝血不足,其所主的筋脈就會失於濡養,天長日久就會發生筋病、足痛等現象。
3. 戒久坐。我們知道,坐是消除人體疲勞的一種必要方式,同時也是很多人採取的工作姿勢。如果一個人長期坐著不動,就會導致肌肉無力,久而久之發生痔瘡。脾主肌肉,“久坐傷肉”之後,還會由肉及脾,從而使脾的功能減退,終至氣血生化受累。
4. 戒久立。這是由於久立容易使人的氣機不暢、血行不利。“久立傷骨”,意思是說,長時間立著不動,就會影響我們的氣血運行,從而使部分骨組織細胞營養不足。
除了以上的“四戒”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但需要經常交換握、攝的方式。如姿勢固定、長久握持或
攝住不放,也會影響氣血運行,掌、指局部因氣血不至或至而過少,會發生麻木、僵硬,甚至難以復原。
此外,我們的睡眠和臥床休息,也不宜過久,否則將會導致精神不振、身體無力,正如中醫所言“久臥傷氣”。這是由於我們在躺臥時,血歸於肝,肌膚四肢的血運相對減少,從而使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血為氣母,氣血相依,氣虛之體最易感邪受病,因此《黃帝內經》中說:“臥處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
值得提醒的是,不妄作勞不僅僅指的是勞力,還包括勞心和房勞。因此,凡是不適當的、超出能力允許範圍的勞作,都屬於逆於生樂、妄舉妄為,故而《妙真經》規勸人們“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3. 靜養生好. 還是動養生好
關於養生,常有人會問“動養生”和“靜養生”哪一個好一些呢?究竟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呢?其實,生命在於運動,但生命也包括靜止,只有動靜結合才能更好地保養生命。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黃帝內經》更明確地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說,養生的關鍵是要把動靜養生有機結合起來。
靜養生
“靜養生”應該算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指導思想。“靜養生”能夠保持精神狀態寧靜祥和,對於身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體育運動與食用滋補品等則是第二位的事情。據了解,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人,差不多都用“以靜養生”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奉行“靜養生”的理念,並且好多人都取得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效果。
“靜養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代中國的先哲們,尤其是道家的先哲們,十分重視“靜養生”,他們對“靜養生”的理論作了十分清晰的闡述。《黃帝內經》中說,“靜養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並且還主張,一個人只要能以一種“恬淡虛無”的胸懷來對待名利得失,並且能將向外追逐的精神都收回來,多多關照自己的身心,那么就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從而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晉代的嵇康在“靜養生”理念的指導下,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靜養生的重要性,並且在著名的《養生論》中寫道:“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很明顯,嵇康的這段話,把人的精神比喻為一國之君,而將人的身體比喻為國家,認為只有作為一國之君的精神時常保持寧靜,作為國家的身體才能保持健康。一旦作為一國之君的精神處於躁動中,那么人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損害。因此養生的重要環節就是經常保持自己心情的寧靜祥和。
南朝的道家代表之一陶弘景也有類似的總結。他認為,時常保持精神寧靜祥和,對於養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在《養性延命錄》中寫道:“真人日,雖常服藥物,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修養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講的養性之術。
以上這些信息都在告訴我們:修養自己的心性,從而少受外界各能夠保持精神狀態寧靜祥和,對於身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體育運動與食用滋補品等則是第二位的事情。據了解,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人,差不多都用“以靜養生”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奉行“靜養生”的理念,並且好多人都取得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效果。
“靜養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代中國的先哲們,尤其是道家的先哲們,十分重視“靜養生”,他們對“靜養生”的理論作了十分清晰的闡述。《黃帝內經》中說,“靜養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並且還主張,一個人只要能以一種“恬淡虛無”的胸懷來對待名利得失,並且能將向外追逐的精神都收回來,多多關照自己的身心,那么就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從而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晉代的嵇康在“靜養生”理念的指導下,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靜養生的重要性,並且在著名的《養生論》中寫道:“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很明顯,嵇康的這段話,把人的精神比喻為一國之君,而將人的身體比喻為國家,認為只有作為一國之君的精神時常保持寧靜,作為國家的身體才能保持健康。一旦作為一國之君的精神處於躁動中,那么人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損害。因此養生的重要環節就是經常保持自己心情的寧靜祥和。
南朝的道家代表之一陶弘景也有類似的總結。他認為,時常保持精神寧靜祥和,對於養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在《養性延命錄》中寫道:“真人日,雖常服藥物,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修養心性的功夫就是陶弘景所講的養性之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