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說

星雲說是關於太陽系起源於原始星雲的各種假說的總稱。

星雲說

正文

關於太陽系起源於原始星雲的各種假說的總稱。一類假說認為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都由同一團原始星雲形成,中央部分形成太陽,外圍部分形成行星、衛星等天體,這類假說被稱為共同形成說;另一類則認為太陽先形成,然後由太陽從恆星際空間俘獲瀰漫物質形成原行星雲,再由原行星雲形成行星和衛星,這類假說被稱為俘獲說
第一個星雲說是1755年由I.康德在其《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提出來的。他從宇宙間已發現很多雲霧狀天體(星雲)的事實出發,認為太陽系的所有天體是從同一團瀰漫物質通過萬有引力作用逐漸形成的,而且由於星雲內物質團塊不斷吸引和碰撞,使天體在吸引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他還討論了行星軌道的近圓形和共面性,公轉和自轉的起源,衛星、彗星、土星環、黃道光等的形成問題。康德的星雲說第一次提出自然界有其時間上的歷史,強調了自然界不僅存在著,而且生成著和演變著,這種不斷發展的原因在於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而不需要藉助上帝之手。
1796年,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 P.-S.拉普拉斯在《宇宙體系論》一書的附錄中也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他雖然不知道康德早已匿名發表的著作,但其星雲說卻同康德的有不少共同之處。由於拉普拉斯的巨大威望和他給出的數學、力學證明,從而使這一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康德的星雲說也被人們注意並逐漸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後人常把他們的學說合稱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揭露了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不少錯誤,特別是它不能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的特殊分布、拉普拉斯所構想的熾熱星雲不能收縮形成環帶再聚成行星等等,這就使星雲說一度衰落而代之以災變說。災變說認為太陽系的形成是由於有一個恆星或大彗星突然走近或掠碰了太陽,使太陽拋出一條物質而形成行星和衛星系統。40年代以後,又揭露了災變說在科學上的許多困難,使星雲說再次抬頭,出現了不少新的星雲說。儘管現在的新星雲說很多,而康德等人最早提出的太陽系由一團星雲逐漸演變而成的觀點仍是各種學說的基本觀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