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先王未有宮室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戰國時代的文學作品,出自《禮記》。講述的是古人到今天的進化是需要過程的。作品原文昔者先王未有宮室(1)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盡營窟(2),夏則居橧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5)。

作品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1)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盡營窟(2),夏則居橧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5)。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6),合土(7),以為台榭、宮室、戶(8);以炮(9),以燔(10),以亨(11),以炙(12),以為鱧酪(13)。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塑(14)。

作品觀點

聖人的能耐有多大。

作品注釋

⑴不節選自《禮運》。
⑵營窟:用土壘成的居穴。
(3)橧(zeng)巢:用木頭在樹上築成的巢室。
⑷火化:用火加工食物。
⑸ 茹:吃
(6)范:鑄造器物的模型。金:金屬。
(7)合:和合。
(8)牗(you):窗戶。
(9)炮(pao):用泥土包裹食物烘烤。
(10)燔(fan):把食物燒熟
(11)亨同“烹”,煮熟食物。
(12)炙(zhi):烤。
(13)鱧(li):甜酒。酪:果實煮成的漿
(14)塑:開始。

作品譯文

從前,先王沒有宮殿房屋,冬天住在用上壘成的窟中,夏天住在樹上木築的巢室里。那時不會用火加工食物,吃的是草木的果實,鳥獸的肉,喝鳥獸的血,吃它們的皮毛。也沒有麻和絲,用鳥的羽毛和獸的皮革做衣穿。
後來出現了聖人,人們學會了用人,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人們學會了用模型鑄造金屬器物,和合泥土燒制器物,用來建造台榭、宮室、窗子和門戶;學會了用火燒熟食物,煮和烤熟食物,釀製甜酒,煮果實裝液。人們制麻和絲、用來做成布帛。用這些來養育活著的人並料理喪事,用它們祭祀鬼神上帝。後世的一切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作品讀解

社會生活從原始到文明,從簡單到複雜,現在對我們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但對古代的人來說,未必如此清楚明白。大道理往往是極其清楚明白和簡單的,比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比如“人們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的活動”。道理雖然簡單,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意義也很重大。
古代典籍所講的道理,往往也是這樣。比如這一節講“禮”的產生,說明它是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化而出現的是人們對“秩序”和“規則”的需求之上產生的。
然而,把物質文明的進步歸功於“聖人”,這一觀點大可懷疑。聖人對社會發展的貢獻自然不可否認,但聖人並非三頭六臂的神人,要食人間煙火,要犯錯誤,並不具有法力無邊的創造力,甚至還可能扼殺創造發明。再說。聖人們往往是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並不一定知道鐵鍋是怎么鑄成的。莊稼是怎么種出來的。對他們可以敬重卻大可不必頂禮膜拜,奉為神明。如果把聖人還原到普通人的位置上,
那么對大道理的說明,便會更有說服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