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村

明湖村,隸屬文山縣德厚鎮,地處硯山縣平遠鎮南邊。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文山縣德厚鎮,地處硯山縣平遠鎮南邊,距德厚鎮政府所在地1.50公里,到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50公里。東鄰紅甸鄉,南鄰樂西村委會,西鄰感古村委會,北鄰硯山縣平遠鎮。轄大明湖、小明湖、雙寶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3戶,有鄉村人口2317人,其中農業人口2291人,勞動力127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10人。
全村國土面積28.16平方公里,海拔141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904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烤菸、辣椒、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607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18642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1.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77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07畝(其中:田1075畝,地1532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烤菸、辣椒等作物;擁有林地18642畝,水面面積109.5畝,其中養殖面積3.5畝;荒山荒地7475.7畝,其他面積13409畝。有鐵、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03戶通自來水。有50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1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2.1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9戶(分別占總數的50.1%和49.5%)。
該村到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51輛,機車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05畝,有效灌溉率為27.0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0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建有小水窖468口;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31.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0.5萬元,占總收入的31.2%;畜牧業收入571.35萬元,占總收入的6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60頭,肉牛99頭,肉羊120頭);漁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27.8萬元,占總收入的3%;工資性收入32.5萬元,占總收入的3.5%。農民人均純收入317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人(占勞動力的1%),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30.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6.2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辣椒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辣椒、蔬菜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808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362人,距離鎮中學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3人,其中小學生256人,中學生107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3戶,共有鄉村人口2317人,其中男性1146人,女性1171人。其中農業人口2291人,勞動力1272人。該村以壯族、苗族為主、是漢族、壯族、苗族混居地,其中壯族1422人,苗族155人,漢族68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98人,參合率92.14%;享受低保4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50戶,占農戶總數的9.94%。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3人,少數民族黨員28人,其中男黨員37人、女黨員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9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20.8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其中,2008年明湖大明湖、雙寶財政獎補資金10萬元用於村內道路硬化建設。有固定資產12.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鎮政府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制度。

人文地理

明湖村委會是少數名族村,主要以苗族壯族為主,地理條件優越,村內有一湖,明如鏡,故名明湖;該村地處壩區,臨近平文二級公路,交通便利;民族特色濃厚,逢年過節村內均組織文藝隊進行表演,村內還建有文體活動室、圖書室等,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力爭全村納入小康村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後;二是落後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畫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三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是擴大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套用面,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二是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最佳化種植結構,發展優質辣椒基地、實施訂單農業;三是不斷擴大勞務輸出,使勞務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通過外出務工就業信息發布、勞動力技能培訓和中介服務,引導勞動力有序流轉,提高民眾擇業能力水平;四是加大科技培訓、扶持力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