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是關於研究“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的專著,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書中具體包括了:中國傳統經濟倫理的主流與中國古代社會、明清實學思潮的理論創新及其價值轉向、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現代價值等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是關於研究“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的專著,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書中具體包括了:中國傳統經濟倫理的主流與中國古代社會、明清實學思潮的理論創新及其價值轉向、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現代價值等內容。

編輯推薦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適合從事相關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同時也適合對明清實學經濟倫理思想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參閱

作者簡介

黃海濤(1970—)男,雲南大理人,漢族。雲南師範大學組織部副部長兼黨校副校長,士,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聯大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和教育文化學。1994年獲學士學位,2002年獲碩士學位,並於該年被雲南省高評審破格評為副教授。至今在全國人文和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級出版社和省級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有的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史研究動態》摘要介紹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參與國家級、省級、地廳級課題研究多項。出版學術專著《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研究》。參與編著《21世紀中國高校發展戰略》、《雲南愛國風雲錄》、《雲南與東南亞教育比較研究》等名部學術專著。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中國傳統經濟倫理及其歷史演變第一節社會經濟形態與經濟倫理

一、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經濟倫理

二、經濟習俗與經濟倫理

第二節中國傳統經濟倫理的主流與中國古代社會

一、儒家經濟倫理與中國古代文明

二、德政主義經濟倫理與封建社會的衰落

第三節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歷史演變

一、先秦: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起源

二、秦漢: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形成

三、唐宋: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發展

四、明清: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的嬗變

第二章

明清實學思潮的理論創新及其價值轉向第一節中國前近代社會變遷

一、明清實學思潮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遷

三、商品經濟和自然經濟的互動作用

第二節明清實學思潮的文化批判及其超越

一、清議之風和空疏之弊

二、“崇實黜虛”與“經世致用”

三、多元轉向與近代啟蒙

第三節明清實學思潮的學術要旨及其轉向

一、國內明清實學研究的主要論點

二、實學及明清實學的特徵分析

三、明清實學思潮的學術轉向

第四節明清實學思潮的“經濟指向”

一、從“學以致用”到“明道救世”

二、從“經世濟民”到“富民強國”

第三章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流派及其精神實質第一節姚江學派、嶺南學派、江陵學派的改良、改革經濟倫理

一、姚江學派——王陽明經濟倫理的兩重性

二、嶺南學派——丘浚經濟倫理的自由主義特色

三、江陵學派——以張居正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倫理變革

第二節泰州學派的批判現實主義經濟倫理

一、以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為代表的平民經濟倫理

二、泰州後學對平民社會的構建

三、以李贄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經濟倫理

第三節松江學派的開放式經濟倫理

一、西學東漸與富國強兵

二、“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三、質測實學與科學主義

第四節浙東學派的早期啟蒙經濟倫理

一、對“農本商末”經濟倫理的突破

二、賦稅體制中的“黃宗羲定律”

三、新民本主義經濟倫理

第四章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核心價值第一節身心、欲理之辯

一、明清時期的自然人性論

二、天理人慾之辯

三、“情慾”是“歷史發展的槓桿”

四、戴震“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新理欲觀

第二節“義利之辯”

一、義重於利的德政主義

二、利重於義的功利主義

三、義利並重的新功利主義

第三節“公私之辯”

一、明清實學家的“崇私”論

二、明清實學家的公私兼顧論

第五章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與富民思想第一節傳統“富國論”向前近代“富民論”過渡

一、明清實學中的富民經濟倫理

二、明清實學經濟倫理中的價值轉位:“富國論”轉向“富民論”

第二節明清實學經濟倫理與富民政策及其影響

一、明初統治者積極推行富民政策

二、從國家政權來看,富民是明清社會的統治根基

三、從富民自身來看,富民成為明清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第三節明清實學各個流派的富民思想

一、嶺南學派、姚江學派、江陵學派的富民觀

二、泰州學派的富民觀

三、東林學派、松江學派的富民論

四、以浙東學派為代表的富民論

五、北方顏李學派的富民觀

六、明清實學所反映的富民文化與富民經濟習俗

第六章

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近代性嬗變和現代轉換
第一節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近代性趨向

一、政治上的民主化趨向

二、經濟上的自由化趨向

三、文化上的多元化趨向

第二節“東亞價值”與“儒家資本主義”

一、東亞經濟奇蹟背後的精神驅動力

二、新加坡經濟模式是儒家經濟倫理實踐的典範

三、“新教資本主義精神”與“儒家資本主義”

第三節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現代價值

一、明清實學經濟倫理的歷史地位

二、發揮“東亞價值”的優勢

三、構建新實學價值觀

四、“經濟人”與“道德人”的和諧統一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論文

後記

……

前言

到目前為止,儘管中外學者對經濟史的具體界定還存有分歧和爭議,但無論如何界定,經濟史在本質上總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一門科學。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經濟史研究的主要內容。這樣的研究內容決定了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功用就在於總結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現實經濟發展建設提供歷史借鑑。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7頁)不言而喻,不進行經濟史的研究,就不可能了解歷史上各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經濟規律,不可能了解現代經濟的歷史前提和既有條件。

眾所周知,-5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資本主義社會並非無本之木,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階段。這樣,要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上各社會形態經濟的發展。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經濟學隨著經濟史研究的深入而逐漸形成和完善,反過來,經濟史學科也在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正是在這一點上,經濟史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基礎,經濟史成為了解剖現代社會經濟併科學預見人類社會未來經濟發展的一把鑰匙。

精彩書摘

第一節 中國前近代社會變遷

一、明清實學思潮誕生的歷史條件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危機全面爆發的時期(明清時期,這裡特指從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的三百多年時間,亦即從公元15世紀中葉至公元18世紀中期),在這三百多年動盪的時間裡,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經濟危機空前激化,異常尖銳。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激烈紛爭的時代形勢,不僅導致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也孕育了明清實學產生形成的社會環境。

明代後期封建統治集團在政治上腐朽黑暗,經濟上橫徵暴斂,文化上推行專制主義和科舉制,導致了整個社會動盪混亂,也造成了明朝的最後覆亡;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開始萌芽,雖然傳統的封建小農經濟仍占據社會生產的主導地位,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新興的富民、市民階層的社會經濟作用日益壯大。然而,明末的統治者依舊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肆意加重工商稅額,阻礙限制工商業發展。新興的富民、市民工商階層為了尋求自身的生存發展,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抗鬥爭,他們與封建統治集團的矛盾,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危機。農民的經濟要求也只有通過激烈對抗的起義形式來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