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穆皇太后

明孝穆皇太后

本名李唐妹,廣西賀縣桂嶺人(今廣西賀州桂嶺鎮),其父母皆瑤族人,與廣東連縣有瑤人宗親。自幼誦讀史書,通文墨,容貌麗妍,及長至13歲,明皇朝剿滅廣西境內瑤族抗爭力量,遂率軍征桂領等地瑤民,破瑤寨,瑤民死傷殆盡,李唐妹等女子被俘虜,押解京城,路過桂林休憩。因通文字,授管皇家圖書室。16歲,明憲宗視察遇之,臨幸生子,是為明孝宗。23歲遇害,追封為“孝穆皇太后”。史書有記載為紀娘娘、紀太后,紀與李同音,為誤錄,全名為李唐妹。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明孝穆皇太后,《明史》稱“紀太后”,是廣西歷史上唯一的瑤族皇太后。她在短短的22年生命中,命運坎坷,遭遇悲慘:13歲被俘入掖庭,16歲被“幸”,17歲生子,22歲認子,不久便自縊猝死宮中。她的命運是封建社會中少數民族的悲慘命運的縮影。有關她的身世,只有《明史》《明實錄》等史書中有部分記載,且記載或多隱幽不清,後人難窺其詳。故在此對孝穆太后的身世重新考證,並從她的身世考察嶺南邊疆與中原的歷史交往。

出身瑤族

《明史》載:“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本蠻土官女。”是當地瑤族長老的女兒。

皇后先塋圖皇后先塋圖
1.古代廣西王朝建置,呈現東郡縣、西羈縻(州、縣)的特徵,在賀州歷史沿革上一直都是以郡縣制建置:漢屬蒼梧郡,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屬臨賀郡,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屬臨慶國,齊復屬臨賀郡,隋大業初省入富川縣,隋開皇年間屬賀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屬臨賀郡,明洪武初省入賀州,洪武十年(1377年)賀州改稱賀縣。孝穆皇太后的故鄉桂嶺(今屬賀州市八步區)在歷史上是建業、興業、桂嶺縣的沿地。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始設建興縣,西晉時改興業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為桂嶺縣,元末(1368年)併入賀州。
2.“蠻”是指南方少數民族,從孝穆皇太后出生地、入宮時間來考察,屬瑤族。據史料記載,太后“俘掖庭”的時間是成化二年(1644年),而從壯族最先落腳的時間及目的來看,桂東一帶的壯族主要是明王朝為防範、鎮壓瑤族起義而調入耕守的壯族士兵——“俍兵”的後裔,從桂東地區壯族的居住地不難看出,現在賀州的沙田、鵝塘、里松、賀街、蓮塘等鄉鎮的壯族,其村落位置均在過去瑤族聚居的山衝口或通往山外的道路口一帶,均有明朝士兵屯田守隘之痕跡。另據賀州市八步區南鄉鎮壯族保存著的明嘉靖四十二年立寫的各姓《分關執照》亦可證實,如覃、李、廖三姓的《和彩落籍分關》記載:“落籍分關人李父案、廖父意……原籍在連陽……於成化年間被河池州賊目黃公惡、梁公月等殺占南鄉峒,歐法護等絕戶,田地無人耕種受管,併入文林里承種。此有老排毛家因糧多丁寡,於成化八年幸得排年吳文賦招來。”成化二年(1466年)前後,正是大藤峽少數民族起義軍向桂東北方向發展的時期,賀州一帶的瑤民紛紛回響。“河池州賊目黃公惡、梁公月”就是朝廷派來鎮壓起義的“俍兵”首領,因出現“歐法護等絕戶,田地無人耕種受管”的慘狀,於是地方官才調原已在蘆崗、象牆、陽山等地耕守的“良壯”入南鄉屯種。桂嶺與南鄉相距不遠,所以,成化八年(1472年)應是壯族進入南鄉、桂嶺一帶最早的時間。這就是說,壯族都是在明孝穆皇太后被俘進京之後才落籍,因此,“蠻土官女”中的“蠻”排除了指壯族的可能。
3.從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瑤族的歷史及相關歷史事件中可進一步佐證“紀太后”的瑤族身世。早在宋代,賀州就有瑤族聚居,《宋史·蠻夷列傳》卷493載:“蠻徭者,居山谷間,其山自衡州長寧縣屬於桂陽之郴、連、賀、韻四州。”又據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收藏的宋理宗景定元年十一月十一日賜予瑤族的《評皇卷牒》中載:“古置東南西山,置廣東海連山,廣西懷集山,右成銅鐘山,北置通儒鄉,繼聚南山,廣西程家八峒山,南木山,又置流眉山,又置大羅等山……桂東桂南八面山。”其中程家八峒即賀州市八步區與南鄉、桂嶺鎮毗鄰的步頭鎮的雙程八山,這說明早在宋代即有瑤族在南鄉、桂嶺一帶居住。到明朝,桂嶺一帶的瑤族人口已有數千之多,並與廣西其他地區瑤族兄弟一道共同反對民族壓迫。從明天順年間至成化二年,先後有徵蠻將軍顏彪會同兩廣巡撫葉盛以及湖廣總兵官李震、僉都御史韓雍等先後率大軍至廣西“平瑤亂”,《明通鑑》載:“是夏(明英宗天順六年六日),湖廣總兵官李震,率師由錦田、江華抵雲川、貴(桂)嶺、橫江諸寨,破瑤賊,俘斬二千八百餘人。”這是瑤族早已在賀州桂嶺一帶定居的一個佐證。
瑤族,最早見於《梁書·張瓚傳》:“零陵、衡陽等郡有莫瑤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史書亦有“環紆千餘里,蠻居其中,不事賦役,謂之徭人”③的記載,而在賀州瑤族中共有過山瑤、土瑤、八排瑤三支之分,紀太后屬於哪個支系呢?根據筆者在賀州八步區桂嶺、大寧、南鄉、雙程等瑤、壯民族集中地區的實地考察,當地居民、本地人(漢族)都異口同都聲地說,他們祖先在此落腳之前,當地為八排瑤所居住。另在八步區步頭鎮雙程山區坪景村瑤民中至今還保存有八排瑤的先人墓葬和一條當年八排瑤在半山坡上開闢的用於防範官兵征討逃命的古道。古墓葬墓形及墓地位置都與廣東連南八排瑤葬墓相同:墓形呈長形錐體,無字石塊墓碑嵌入長形錐體前端,地處高山陡壁之上。這進一步證實雙程、南鄉、桂嶺一帶為瑤族中八排瑤的支系,從而可以考證紀太后的民族身份應為排瑤。
由於“排瑤”累遭明王朝的殘酷鎮壓,為了生存,他們只好結村紮寨,且往往是數千人一寨,並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組織——瑤老制,其“天長公”、“頭目公”、“先生公”、“放水公”等就是“頭人”或“首領”。《明史》載的“土官”就是指此,並非“土司”,孝穆皇太后應為瑤“頭人”的女兒。

太后姓名

《明史·孝穆紀太后傳》載:“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按此記載,孝穆皇太后姓紀,但《明史》又記載了一宗冒認皇親之案:“帝(明孝宗)悲念太后,特遣太監蔡用求太后家,得紀父貴、紀祖旺兄弟以聞。帝大喜,詔父貴為貴,授錦衣衛指揮同知,祖旺為旺,授錦衣衛指揮僉事,賜予第宅、金帛、莊田、奴婢不可勝計。……遣修太后樂塋之在賀者,置守墳戶,復其家先是,太后在宮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太籃郭鏞聞而識之。太監陸愷者,亦廣西人,故姓李,蠻中紀、李同音,因妄稱太后兄,令人訪其族人詣京師。愷女兄夫韋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成里曰迎恩里。貴、旺曰:‘韋猶冒李,況我實李氏。’因詐為宗繫上有司,有司莫辨也。”“自此帝數求太后家,竟不得”。此案引發了太后姓“紀”、“李”之爭。經筆者考證,紀太后為姓李:
1.《明史·孝穆紀太后傳》載“先是,太后在宮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太監郭鏞聞而識之。太監陸愷者,亦廣西人,故姓李,蠻中紀、李同音,因妄稱太后兄,令人訪其族人詣京師。”陸愷太監在李女進宮入冊時正在旁邊。他亦為廣西人,能聽懂李氏的方言,知道紀氏本姓李,入冊時,誤將李姓記為紀姓,便把此事記在心裡。當他見紀氏兄弟冒認皇親時,便出來作證,這是史料證據。
2.在紀太后的家鄉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世代相傳口述歷史中,明孝穆太后的姓名為“李唐妹”。經考證,“李唐妹”之名至少符合以下三個習俗之一:第一,取名符合瑤族法則。在瑤族中,嬰兒的取名其中一種主要形式就是嬰兒出生後,第一個進屋踩生的人的姓為名。此外,也有讓孩子認一命好的人作寄父,其名取寄父之姓的,因此在現桂嶺、南鄉、雙程等瑤族聚居地,取名為“盤趙妹”、“趙黃妹”等的女孩不少,“李唐妹”亦可能屬此列。第二,現在桂嶺鎮一帶仍有大量李姓、唐姓的人們居住,“他們的族譜可以與連山(屬廣東省)上草的唐、李姓人族譜聯繫得上。現連山上草唐、李姓人要求與排瑤認同。”④第三,孝穆皇太后父親姓李,母親姓唐,其年幼被俘入宮,後家鄉親人為想念她,取父母的姓為其名,稱“李唐妹”。

太后籍貫

經學者實地考察及調查,明孝穆太后故里為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白石村。《明史》載孝穆紀太后為“賀縣人”;《明孝宗實錄》對孝穆皇太后事件亦有記載:“弘治元年(1488年)閏正月甲申 遣太監蔡用往廣西訪取孝穆皇太后親屬,……即隨同去平樂府賀縣。督委官員拘取本縣桂嶺鄉迎恩里龍塘村耆老人等列官,詢訪孝穆皇太后”;“弘治元年(1488)十月壬辰命工部差官至廣西賀縣,修孝穆皇太后先塋,仍令本縣撥人夫三戶守視,復其雜徭”;“弘治二年(1489)六月癸已,設廣西賀縣龍潭巡檢司。以守臣言‘孝穆皇太后祖塋,去府治遠,請巡檢司守之’,故也。”這裡記載的“賀縣”就是今廣西賀州市,賀州在元朝時為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為縣,隸屬平樂府,因此可以證實,孝穆皇太后為廣西賀州人。根據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人代代相傳,說孝穆皇太后家住在賀州五嶺山脈的萌渚嶺的南麓。

女史之職

李唐妹入宮後任“女史之職”。
女官之制是中原王朝一項傳統的宮廷制度,其建置最早始於周代,“周制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其內則九嬪、世婦、女御、女祝、女史供宮中之職。”⑤秦漢以降,各朝定製率多參酌周禮,女官制度被承襲,隋煬帝時把女官的設定確立了“六局二十四司”的機構規制,到明朝洪武后,女官制度最為完善,設“六局一司”,即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和司計司,下轄二十四司及彤史共二十五個分支機構,女官總數約300人,分別掌管內宮的禮儀、戒僉、寶璽、圖籍、財帛、羽仗及衣食供給等宮廷事務,在二十四司內均設女史,職責均為掌執文書。⑥《明史》載,李唐妹是“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後是“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的,這說明:
1.李唐妹當時是在宮中掌管財帛的部門任女史,即“守內藏”,負責掌執文書,這個說法是可信的。為何李唐妹出身南蠻,且是“俘入掖庭”的,還“授女史”,且“命守內藏”呢?這要從明朝統治者設定女官制度緣由說起。明代女官制度的創辟與興盛,是明太祖洪武后,原因一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王權、塑造自己的正統形象的需要,而女官之制從周秦到唐宋一直是中原正統王朝的一項重要宮廷制度,承襲傳統是現實的需要;二是“明太祖鑒前代女禍、立綱陳記、首嚴內教”⑦,故設定女官,導引中宮各事,使后妃行止有度,不得違禮越制,乃至結交外臣,干預政事;三是為了貶抑宦官,以女官分割其事權。明太祖主政後,便規定詔宮監不得識字,更不得預言政事。他曾說:“自漢鄧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小黃門通命,自此以來,內待權傾人主,吾故防之極嚴。”⑧宦官不識字,宮中之事諸如財帛登錄、寶璽圖籍、宮人名籍、書記功過以及嬪妃進卿次序排記等事務因之分歸女官執掌,目的就是抑制宦官勢力。為此,女官之需大增,為確保宮禁所需,明政府制定了一套從民間選取良家女子入宮的選秀女之制。這套制度的革新之處就在於改變過去后妃嬪嬙出身偏重豪門望族的傳統,唯重民間“儒門單族”,規定“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女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恐其寅緣為好,不利於國也。”⑧。在明代選入後宮的秀女有三類:一是后妃嬪妾;二是宮娥婢女;三是宮廷女官,即通文墨,備使會的管理人員。前兩類是以貌取人,而後一類首要條件是必須知書識理,聰慧機靈。而三類秀女中,宮廷女官最為缺,明人沈德符曾評論說:“觀此敕,則禁中須女官甚急。向來宮掖充滿,俱系此產,故命江南選擇,不獨取其美麗,亦以慧黠堪給事左右也。”⑨ “南蠻之女”的李唐妹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了宮。《明史》記其“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2.李唐妹“女官承御”,在明朝後宮制度里應屬例外。在周代時,女官制度與后妃制同時產生,兩位一體。后妃嬪妾和宮廷女官都同時具有承御及管理宮中事物的雙重身份。這種傳統一直保持到漢晉,北朝孝文帝曾一度將嬪御與女官區分開來,但隨後隋煬帝一味遵宗周制,又使嬪妃與女官涇渭難分。到明朝,明太明為避免閫圍之政與杜閹宦之禍,建立了十分嚴密的後宮制度,使后妃嬪御與宮廷女官各成系統,職掌明確,嬪御為皇帝配偶,女官則無此職責,故史稱明朝“宮壺肅清”、“超佚漢唐”。女官李唐妹得幸,應屬歷史之偶然,或李女個人魅力所致,故《明史》記“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

親屬身世

由於“排瑤”是瑤族中較為驃悍反抗精神較強的一支,明王朝對他們的鎮壓也最為殘酷。因此,賀州桂嶺的“八排瑤”,除被擄掠、殺害之外,其餘的也向外逃了。
明孝宗在得知紀貴、紀旺並非真是紀太后的親人後,“復遣給事中孫王圭、御史滕間行連、賀間,微服入瑤、僮中訪之。”⑦結果還是“數求太后家,竟不得。” ⑦而《明孝宗實錄》亦記:“韋父成知其家無人,乃冒承之。”原因是什麼呢?孝穆皇太后的家人為何找不著呢?弘治三年(1490年)禮部尚書耿裕的奏書道出一定的道理,耿裕上奏說:“粵西當大征之後,兵燹饑荒,人民奔竄,歲月悠遠,蹤跡難明。……今紀太后幼離西粵,入侍先帝,連、賀非徐、宿中原之地,嬪宮無母后正位之年,陛下訪尋雖切,安從得其實哉。”在封建社會裡,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都是實行壓迫、掠奪政策。明朝猶甚,不但掠奪土地,而且還掠奪婦女及牲畜財物。而在南方少數民族中,瑤族是歷史悠久、人口較多且是受壓迫最深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明史·土司傳》記:“然廣西惟桂林與平樂、潯州、梧州未設土官,而無地無猺獞:桂林之古田,平樂之府江,潯州之藤峽、梧州之岑溪,皆煩大征而後克,卒不能草剃而獸焉之,設防置戍,世世為患,是亦不得而略焉。”謝啟昆《廣西通志》引梅雪堂刻本《叢載》就記載了瑤妹李唐妹被掠的情形:“是歲大兵征其鄉,俘僮寇數千,流水皆赤。”原來在明憲宗成化初年,賀縣、平樂一帶的壯、瑤人民對明王朝的壓迫不滿,紛紛起來反抗,攻打州縣。明王朝派官兵鎮壓,所到之處,燒殺擄掠。到憲宗時,廣西潯州大藤峽苗、瑤人民起義,各地少數民族紛紛回響,浙江左參政韓雍,召為金都御史,贊理軍務,帶領督兵十六萬人,分五路攻入修仁、荔浦隨下。“向峽口進發時,俄見道旁有數百人,有老有少,不容說完,韓雍喝令拿下,推出轅門,盡行梟首。復飭地把屍首支解,出腸胃,分桂林菁間,累累相屬。”⑾韓雍在大藤峽征剿中,單成化二年一次就 “獲賊婦二千七百十八人” 〔12〕,斬殺者不計其數。據統計,從弘治四年(1491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的80年間,全廣西戶數由459640戶減到218412戶,人口由1676274人減到1186179人。〔13〕正如萬曆四十四年昭平縣令柯壽愷感嘆說:“自府江洗甲之後,幾無遺種”。

留傳碑文

明孝宗雖多次尋親,終不可得。在尋親不得情況下,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只好在其母曾在擄掠途中暫住的桂林西門外東街“聖母寺”和“聖母池”前,立下石碑。

碑文奉天承運皇帝制日:德積於先者,大則慶延於後者,豈為天道福善之足征,抑亦國家報功之有典也。咨爾李公乃朕聖母孝穆皇太后之父,韜光嶺海,篤行鄉邦,久著賢稱,丕膺景右,是生聖母配我先皇,誕育眇躬君臨天下,顧發祥之有,自可恩禮之無申,茲特追封爾為推誠宣力武臣、持進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謚端僖,立祠致祭,用昭積累之厚,允慝慰報之情。精爽如存,尚其歆鑒。制日:國家推恩外戚,必原其始生。既穹秩,以封其身,又寵號,以表其配。蓋褒德旌善之典,古今帝王之所同也。爾唐氏乃朕聖母孝穆皇太后之母,秉德勤儉,賦性柔嘉,積慶深長,致生賢淑,贊天成化,敦本垂祥,是用,封爾為伯夫人。國渥方殷,綸光遠被。冥靈式慰,永播鴻休。弘治三年閏九月初十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