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吳偉漁樂圖

明吳偉漁樂圖

《明吳偉漁樂圖》又名《溪山漁艇圖》是明代畫家吳偉創作的一幅作品,寬174.4 厘米,長270 厘米。《溪山漁艇圖》是吳偉傳世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本幅自識“小仙”,鈐印“江夏吳偉”,無年款。 此圖又名《溪山漁艇圖》,漁樂圖是吳偉經常描繪的題材,他浪跡江湖為職業畫家時,“獨樂與山人野夫厚”,熟悉下層人民,所繪漁樂、棲憩、耕讀等內容,亦多取自現實生活,形象質樸,環境真實,境界自然,極少文人穩逸畫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圖即為一例。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棲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中景一片亘綿山巒和一角延伸沙磧;遠處是溟濛的峰嶺。但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氣勢雄偉,生動地傳達出江南漁港之美。

名畫檔案

名 稱:《漁樂圖》
作 者:吳偉
創作時間:明
尺 寸:縱270 厘米,橫174.4 厘米
材 料:紙本,淡設色
收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賞析

吳偉的一生雖然比戴進幸運得多,當他對官場的黑暗有所認識後,遂蔑視權貴,極力擺脫皇權的羈絆,他追求的是個性自由,這也是封建社會走向衰弱的一種精神反映。
吳偉的山水畫,受馬遠、夏圭以及戴進的畫法影響很大,但他的個性無意重現馬、夏那種靜穆渾厚的筆調,而始終保持民間繪畫質樸、粗獷的特點,形成一種豪放挺健、水墨酣暢的畫風。吳偉曾浪跡江湖,居於秦淮河畔,“獨樂與山人野夫厚”,所以他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他筆下的漁樂、棲憩、耕讀等內容,自然取自他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形象質樸,環境真實,具有文人隱逸的理想化色彩。他作畫用筆迅疾奔放,揮灑縱橫,線條呈現出跳躍與躁動,筆法雖近乎草率,但具有氣勢奪人的特點。
這幅《漁樂圖》又稱《溪山漁艇圖》。《漁樂圖》是吳偉經常描繪的題材。這些作品展現的漁樂生活真實可信,無論棲息者、閒談者、垂釣者,都是形象淳厚、衣著樸素的山村漁夫,並不是飄灑閒逸的文人高士;所描繪的環境也是喧鬧的勞作或棲息場所,並不是隱士嚮往的幽居怡情勝地。這幅《漁樂圖》描繪的是湖山相接、漁舟停泊的港灣景象,表現出作者對安居樂業的恬靜生活的嚮往。本幅自識“小仙”,鈐印“江夏吳偉”,無年款。《漁樂圖》畫面構圖樸實自然,近景描繪高樹坡石,老樹的枝幹橫斜江上,水邊停泊著幾艘漁船,漁民有的在備炊,有的在閒談。中遠景山巒疊起,連綿起伏向遠方延伸,雲氣迷濛,水天相接。江中的漁艇上,有的漁民在下網,有的在收船。漁民身著粗衣短衫,滿面風霜,形象淳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山腳與水邊沙磧,以及曲折的河岸造成了畫面的縱深感。左邊一角露出土坡、叢樹、垂柳,顯得自然愜意。畫中S 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富有層次感:右面山勢雄峻渾厚,左面江面遼闊深遠,漁艇出沒其間,意境開闊,氣勢宏偉,和舟子、漁父閒逸高蹈的情趣相融合。
在畫法上,《漁樂圖》用筆簡練勁健,山石、樹木及漁舟多以側鋒勾勒,線條轉折多變,充滿著動勢。作者運筆迅疾威猛,橫塗豎抹,如一氣呵成,洋溢著撼人的氣勢。圖中用墨明潔、輕快,有機地構成了水墨淋漓的生動畫面,顯得真切自然。
全圖境界開闊,氣象雄偉,散發出較濃郁的世俗氣息,反映了吳偉繪畫中鮮明的藝術特色。吳偉所描繪的這類放舟江湖的生活表現了他“出入掖庭,奴視權貴”的狂傲性格,寄寓了對當時黑暗統治的不滿情緒。在表現了對秀麗江山嚮往的同時,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帶有的民主色彩和生活氣息,故而吳偉的作品體現了他的進步思想傾向。

畫家小傳

吳偉(1459~1508 年),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曾任畫院待詔,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健將,工畫人物、山水,早年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與“浙派”有異,因為他是江夏人,被後人稱為“江夏派”的創始人,傳其畫法的有蔣嵩、張路、宋臣、蔣貴、宋澄春、王儀等。代表作品有《長江萬里圖卷》、《漁樂圖》、《松風高士圖》等。

藝術價值

吳偉巨幅山水畫中的傑作;
吳偉傳世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最能代表吳偉的畫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