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學

明代理學是對明朝儒理學的概括大體.基本上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統攬。明代理學雖然是時宋代程朱理學的繼承,但是在對"樂"的看法上又有所差異.與宋代程朱苦樂觀相同,明代理學家們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來詮釋"樂",也認為"樂"是心中"純粹天理"境界.但是由於他們比較注重人生實踐.對於宋代理學家們要求"格"那無窮無盡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實,又有脫離人生的感覺,於是明代的理學家們大都把"理"詮釋為"當然"之則.故而他們心中之"樂"主要是與所當然之"理"合而為一境界中所體會到的無憂與心安.

簡介

明代理學
即明代的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自北宋興起的理學,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內容

明代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明初程朱理學被奉為統治思想;

②明中葉王守仁心學的崛起及王學的廣泛傳播;

③明末對理學的總結和反思。

理學這種哲學化的儒學,對於維護封建制度的作用,自非漢唐時期的儒學所能比擬。明王朝的開創者非常懂得程朱理學的重要。早在明初開國伊始,即有劉基宋濂等理學家,與明太祖朱元璋論道經邦,議論禮樂之制,以孔孟之書為經典,以程朱註解為規矩。其後,解縉等人對明成祖朱棣的講筵、入對,更是君臣唱和。遂於永樂年間,在朱棣的御臨下,以程朱為標準,彙輯經傳、集注,編為《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詔頒天下,即所謂“合眾途於一軌,會萬理於一原”,作為治國齊家的統一法理和準則。程朱理學遂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明代中期,王學崛起並得到廣泛傳播。朱學雖然也還是官方哲學,但逐漸退居次要地位。王守仁學凡“三變”(“泛濫於詞章”、“遍讀考亭遺書”、“出入佛志”為前三變;“以默坐澄心為學的”、“專提改良知三字”與“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是後三變),最後建立了心學體系。其學說集宋明理學史上心學一派之大成,達到了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高峰。

王守仁心學的主要論題有三: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改良知。這三個論題都圍繞發明本心的良知這一中心思想。可見,他的思想淵源上承陸九淵立大本,發明本心的統緒。由於王守仁事功赫奕,弟子眾多,於是王學得到廣泛傳播。浙中則有王畿、錢德洪,“擠陽明而為禪”,為浙中王學。此外還有江右王學、南中王學、楚中王門、粵閩王門、北方王門等,地域很廣。王學後來影響最大的是泰州學派。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都是當時有名學者,對王學有所發展。明末社會動盪,天崩地解,王學衰微。劉宗周和黃道周是明末兩個理學大師。劉宗周持“慎獨”之說,講學於蕺山、明亡,不食而死。黃宗羲、張履祥、陳確皆其弟子。黃道周精於《易》學象數,其天文歷算之學,十分深邃。方以智及“易堂九子”,對理學有所譏評,進行反思,由此產生了對理學的重新認識。明末清初隨之興起了以顏元為代表的事功之學;王夫之為代表的總結諸子百家之學的哲學思想;出現了探討理學產生和發展的專門著作,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堪稱為傑作,興起了以顧炎武所強調的“實事求是”的考據文學,對理學重視概念爭辯而脫離社會實際的空虛迂闊學風有所批評,於是理學衰微,實學興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