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優3號

旱優3號

旱優3號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選育,2006年3月通過上海市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信息

介紹

旱優3號 旱優3號

該組合株葉型適中,莖稈粗壯,彈性好,劍葉挺拔,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後期青稈黃熟,轉色極好,耐肥,抗倒性強,分櫱力中等、穗粒結構協調、子粒細長粒、粒重適中,旱優3號畝有效穗一般在18.50萬左右,株高120厘米,穗長24.37cm,穗總粒數128.30粒,結實率90.44%,千粒重28.03克。2005年在上海青浦、嘉定、崇明大面積生產示範,在節約水資源50%的條件下實際畝產量均超過500公斤,比同等條件下種植的對照品種汕優63增產20-40%,達極顯著水平。

鑑定

旱優3號抗旱性經多年嚴格鑑定,穗期的抗旱係數為1.26,綜合評價為3級。稻瘟病經浙江省農科院植保所鑑定,綜合評價4.8級,為抗。

檢測

旱優3號稻米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其糙米率為79.5%,精米率為69.2%,整精米率為52.0%,堊白率為2%,堊白度為0.1%,直鏈澱粉含量為15%,膠稠度為72mm,粒長7.3mm,長寬比3.3,透明度1級,鹼消值5級,綜合平分55,為國標優質米等級3級。

相關信息

新聞報導

全球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 "旱優3號"在滬豐收9月上市 2007年9月17日 08:49 來源:文匯報 作者:任荃 選稿:鄭聞文

全球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在滬喜獲豐收。在節水50%的條件下,“旱優3號”平均畝產達560公斤,與普通雜交水稻產量持平。本月下旬,“旱優3號”新米即可上市,比同期播種的雜交粳稻早了40多天。

長期以來,水稻生產用水占農業用水量的70%,消耗了我國總用水量的50%左右,而乾旱已成為我國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2003年,通過對大量水稻抗旱資源的篩選與轉育,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育成了世界上首個旱稻不育系“滬旱1A”。一年後,全球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在滬誕生。去年起,“旱優3號”通過了相關省市的農業新品種審定,開始大面積推廣。在廣西、浙江、湖北、海南等地的試種中,該品種普遍表現出節水抗旱、高產穩產、米質優良的特性。今年,“旱優3號”首次在上海大面積種植。在奉賢現代農業園區,40餘畝“旱優3號”經過106天的生長發育,昨天進入收割期。

經專業部門檢測,“旱優3號”米質達到農業部二級優質米標準,與上海推廣面積最大的優質雜交水稻“寒優湘晴”米質相當。

在產量、米質雙達標的基礎上,“旱優3號”表現出節水、節地、節藥且生態環保的種植優勢。市農業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告訴記者,這40畝“旱優3號”除整地、施用農藥時灌溉3次水外,其他時間均乾旱管理,而同田雜交水稻全生育期灌水次數達10餘次。此外,由於田間不存在淹水,種植“旱優3號”還能避免甲烷排放,減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世界首例雜交旱稻開鐮收割 2007, 九月 19 - 19:35. 第一版 上海科技報 張秀華 攝影報導

中國的稻穀生產史上應該記下這一天,2007年9月16日,上海水稻還剛剛抽穗,一片蔥綠,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選育的全球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在奉賢現代農業園區卻已開鐮收割。它比同期播種的雜交水稻整整提前了40天開鐮,全生育期為106天,在節水超過50%的種植條件下,畝產高達561.6公斤。

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已雙雙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而乾旱則是我國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其中,水稻生產用水占用了農業用水量的70%,消耗了我國總用水量的50%左右。據預測,到2020年前後,農業灌溉水每年會有近1000億立方米的缺口,約占全國水消耗總量的六分之一。而為了追求高產加大施肥和用藥量又加劇了土壤富營養化面源污染和水上流失等環境問題。因此,上世紀70年代,國際水稻所就最早啟動並逐步帶動了世界各國開展水稻抗旱研究。直到上世紀末,國際上對抗旱性鑑定的科學方式達成共識,並獲得一批優異的抗旱資源。

中國的旱稻研究基本與世界同步。在國家“973”、“863”計畫和上海市科委、市農委重大項目及美國洛克菲勒基金的資助下,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進行了抗旱基因發掘和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先後提出了“土壤水份梯度鑑定”,建立了植物抗旱性鑑定設施;篩選出一批抗旱性強的種質資源;克隆了一批節水抗旱基因;育成了“中旱3號”、“滬旱3號”、“滬旱15號”等節水抗旱新品種,並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使中國的旱稻研究大踏步地走到了世界先進行列。

在選育成常規旱稻同時,研究的又一重要突破口是,通過篩選轉育,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旱稻不育系“滬旱1A”,進而實現了與恢復系、保持系三系配套,育成全球首例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使上海種源農業實現了又一重大突破。

今年,科技人員在種植條件較差的地塊首先試種了50畝。6月3日播種,9月16日收割。106天的全生育期僅配合整地和施用農藥灌溉了3次水,比雜交水稻少灌水7次;今年為病蟲害高發生年,同期雜交水稻防治次數共9次,而旱優3號僅為3次,每畝節約農本150元,更減少了每畝數百噸的污染水排入河道。記者隨專家們踩進乾硬的稻田,看到金黃稻穗沉甸甸垂掛著,雖已到開鐮時分,卻依舊是莖稈粗壯,翻開株葉細看,全無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稻多發病;剝開數粒稻穀,米粒細長晶瑩,清香撲鼻而來。

專家認為,“旱優3號”不僅節水高產,生態環保,而且提前40天成熟,為爭取多茬口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保證。

編輯作者:曹開雄 中國上海

2006年廣西認定,編號:桂審稻2006066號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感溫型三系雜交水稻,桂南、桂中早稻種植全生育期127天左右,比對照中旱3號遲熟6天。桂南晚稻種植全生育期118天左右,比對照中旱3號遲熟5天。每畝有效穗數14.2萬,株高119.8厘米,穗長22.4厘米,每穗總粒數106.6粒,結實率81.4%,千粒重28.1克。米質主要指標:糙米率79.5%,整精米率52.0%,長寬比3.3,堊白米率2%,堊白度0.1%,膠稠度72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0%;抗性:苗葉瘟8級,穗瘟發病率5級,穗瘟損失率3級。抗旱性3級。

產量表現:2005年參加國家旱稻長江中下游組試驗,柳州試點畝產420.0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23.5%,比對照汕優63增產16.7%;2006年早造,南寧、柳州進行品比試驗,平均畝產450.8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32.3%;晚造南寧點續試,畝產435.5公斤,比對照中旱3號增產38.9%;2006年南寧、柳州、融安、興賓等地進行生產試種,一般畝產400公斤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1、水插旱管。①適時播種:早稻桂南2月底3月初播種,桂中3月下旬播種;晚稻桂南7月上旬播種,秧齡20~25天。②移栽時採用插秧,不宜拋秧。插後3~5天一次性追肥或前重後補,追肥畝施純氮10公斤以上,第一次追肥連同水田除草劑施用,水層自然落乾後依靠自然降雨,晚造後期降雨減少,如遇嚴重乾旱,灌水1~2次。③及時防治蟲害及鼠害。2、旱播旱管。①旱整地,耙碎耙平,開行條播,行距23~25厘米,以複合肥及磷肥作基肥,施於行溝,畝播種量1.5公斤,浸種催芽露白,播種後用耙沿行溝直耙;使種子入土2~3厘米以防鼠鳥為害。②播後灌水或噴水,使土壤充分濕潤但無水層,並施用旱地專用除草劑。③早追肥,出苗後15天畝施尿素15公斤,氯化鉀8公斤。肥力差的旱地孕穗期畝施尿素3公斤作壯尾肥,追肥時土壤必須濕潤,可在雨後進行。④及時防治蟲害及鼠害。

認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於2006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予以認定,可在桂南稻作區作早、晚稻,桂中稻作區作單季早稻或習慣種植旱稻的地區種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