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羌節

日羌節

日羌節,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基本信息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概述

農曆十月初一小年,或稱為羌年,羌語稱“日美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是羌族自己的傳統節日,也是羌民族一年一度慶豐收、話團圓的民族傳統盛會。其內涵與漢區之春節,藏區之藏曆年等民族節日相近。

屆時,全寨停止勞動,由巫師宰牛殺羊,祭祀天神,要請4個人抬著白石神,遍游全寨。有的人家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小牛、小羊和小雞等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有的地方神林里請巫師跳神,殺祭羊,將羊血撒在神壇前,羊肉分給各家帶回食用,再邀請親友喝咂酒跳鍋莊和唱歌,表示慶賀一年勞動的收穫。羌族過小年,歡樂三五天不等。

(圖)日羌節 日羌節

羌族也過漢族的春節,這既體現了羌、漢文化的交融,也成為羌族文化向農業文化發展的一個標誌。從農曆十二月下旬起,就殺年豬、祭祀白石神和祖先,吃團圓飯,過春節的活動,連續不斷。除夕晚上要守歲,正月初一忌出門。初二始拜年,先拜祖先,再拜老人,然後外出拜親屬好友。初五到初八,全寨人聚會喝咂酒,唱歌跳舞,歡慶一堂。此外,諸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漢族的傳統節日,也為羌族所接受,並作為自己的節日文化而傳承著。

起源

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即由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後,按照古羌太陽十月曆和羌族“釋比”的鐵板算,推算出羌歷九月初一(即農曆十月初—)為羌歷年,並以這—天作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

習俗

由於羌人實行靈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進人農業社會後的羌人,不僅把命運和土地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還把希望寄託於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歷年期間,均要舉行“祭天還願”儀式。與此同時,羌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同耕牛結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認為,糧食的豐收同樣離不開牛王爺的幫助,故在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牛王會”習俗。

文化

從嚴格意義上講,“祭山會”是表達羌人美好願望的一種寄託行為(民間稱為“許願”),而羌歷年則是表達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種答謝方式(民間稱為“還願”)。因而,祭山會屬“春禱”,羌歷年屬“秋酬”。同屬農事活動,其間不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