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禿頭鯊

日本禿頭鯊

日本禿頭鯊,體延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側扁,屬於溯河產卵回遊魚類。於全台灣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河流域中,皆有其分布。

基本信息

日本禿頭鯊

特徵

背鰭VI-I , 10;臀鰭I , 10;胸鰭19~20;縱列鱗57~61;橫列鱗15~17;背鰭前鱗14~18。 體延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寬大,平坦微內凹。吻端圓鈍而前突,口下位,呈馬蹄形,上唇肥厚而較下唇突出。鰓孔較狹,延伸僅達胸鰭基部下緣附近。下頷具有一列彎曲大型錐狀齒,下頜前緣則有水平狀排列的唇齒。峽部寬大。 體被有櫛鱗,後部的鱗片略大於前部。除項部外,頭部均裸露無鱗。第一背鰭以第三、四棘最長,雄魚鰭棘明顯地長於雌魚。腹鰭特化成一強而有力的吸盤。 體色呈褐色或綠褐色。體被有10條深褐色寬的橫紋,其前五條橫紋向後下斜,後五條橫紋反向前下斜至腹側。眼下至上頜的末端處有一垂直的深色橫線。成魚體側的橫斑隨體色變深而略不明顯。背鰭呈淡棕色或深棕色,具有許多黑褐色的小斑點。尾鰭呈棕色,散布有深色斑點。臀鰭及腹鰭呈灰棕色;雌魚的腹鰭外緣具有一黑色的縱紋。胸鰭呈棕色。幼魚各鰭透明,通常於第一背鰭的後部有一紅黑色的斑塊。

棲所生態

日本禿頭鯊為典型的河海回遊魚種,屬於溯河產卵回遊魚類。其溯游能力很強,若無水庫或大型攔河堰的攔阻,其可溯游爬越攔沙壩或小型瀑布,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離河口超過五十公里的上游區。本種魚類在溪流的中上游產卵,孵化後的仔魚具較長的浮游期,隨著溪流漂送到河口或海洋中生長;二、三個月後,待有溯游能力時,便成群地回溯到溪河裡,往上游區的棲所溯游。成魚喜好棲息於湍急的瀨區及潭頭水域中,尤其喜歡在水質清澈的河段,以便利用溪底岩面上的附著性細微藻類為食。日本禿頭鯊又稱和尚魚,乃因其頭部外形圓滑,而且僅以底藻為食物來源,
日本禿頭鯊日本禿頭鯊

台灣分布

於全台灣未受嚴重污染的溪河流域中,皆有其分布,以台灣東部較為普遍,惟今西部河川大都受到破壞及污染,所以台灣西部大部分族群都已消失,但在屏東縣南部的一些小型溪流中,仍可見大量之溯河幼魚群。
最大體長:通常為7~15 公分之魚體較為常見,最大體長可達20公分左右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