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朝壬辰戰爭

日朝壬辰戰爭

日朝壬辰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鮮引起的一場戰爭。

日朝壬辰戰爭日朝壬辰戰爭
壬辰衛國戰爭,韓國北韓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朝鮮之役,亦將其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現代漢語中稱為萬曆韓戰。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鮮引起。朝鮮向朝求援,明神宗應請求派遣大軍救援,明朝和朝鮮陸軍及水師多次並肩作戰,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設計的龜船,中朝軍隊最終獲勝,朝鮮轉危為安;日軍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圖侵占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東部(包括印度)的企圖破滅,豐臣秀吉也在希望破滅後不久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被迫全部從朝鮮撤退。而日內的得川家康因為參戰打敗豐臣餘部(主將是小西行長,島津儀弘及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建德川幕府

第一次入侵

1.圖謀中國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閤(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及明朝不與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並完成其最終統一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乃至印度,稱霸亞洲東部的圖謀。他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於明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國,並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秀吉致書朝鮮國王云:“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但朝鮮因久事明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使得豐臣秀吉欲先吞併朝鮮,再吞併中國。
  2.日本出兵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三十萬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萬八千七百人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其餘軍團編制如下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團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軍團22800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團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軍團14000人、福島正則第五軍團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軍團15700人、毛利輝元第七軍團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軍團10000人、羽柴秀勝第九軍團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師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而為了補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他們的旗下的軍隊集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共10萬5千人。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在戰略上,採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占領朝鮮。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藉口朝鮮拒絕攻明,於4月正式開始了攻略朝鮮的戰爭。四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對馬島待命。四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入,19日後的5月2日攻陷朝鮮王京漢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3.義軍反攻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當中如慶尚道的星州的郭再佑,於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獲得“天降紅衣將軍”的美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統治慶尚道。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安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令部份日軍吃足苦頭,一時妨礙了日軍的侵略。
4.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鮮國王李昖倉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於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之地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沒有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用盡方法,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宣祖李昖渡過鴨祿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等於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5.遼東派兵
6月17日明朝參將戴朝與游擊史儒率軍進入朝鮮,得知平壤陷落後,隨即退回義州。7月間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明朝遼東巡撫郝傑,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遼東巡撫受其感動,遣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5000人渡鴨綠江救援朝鮮,與日軍戰於平壤城,但因天雨馬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不知善用騎兵之利,反而領兵輕率進入平壤城內,城內多狹巷,騎兵不但無法衝鋒,更成為日軍鳥銃伏擊的對象,導致軍潰將亡,承訓僅以身免,朝廷震動。
6.明朝正式出兵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於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如柏、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
1592年12月25日,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遼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元月5日進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8000人戰於平壤,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占。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王京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
當時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火統,但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朝鮮紀錄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卒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王京(漢城)。
7.明軍兵敗碧蹄館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後,欲乘勝追擊日軍,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24日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今首爾/漢城西北)南方的礪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前鋒交戰互有傷亡,日方敗退損失60騎,查大受則退往碧蹄館。26日提督李如松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2000餘騎從開城疾馳引援。孰料日軍立花宗茂領3200騎正在礪石嶺,從清晨開始以部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的奮戰戰死,歷經5小時擊退了查大受的軍勢,如松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展開為鶴翼之陣,於礪石嶺北方的望客硯迎來查大受軍勢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此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日軍先鋒軍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等出現占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進軍,措手不及兩軍已犬牙交錯,無法退兵。
由於碧蹄館地形狹隘,又多泥濘水田,不利騎兵行動,於是李如松且戰且退,往北方高陽市的出口惠陰嶺,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兵,雖然剛開戰明軍先鋒擊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鋒粟屋景雄3000,但隆景右翼先鋒井上景貞3000又反包夾明軍先鋒,但是戰況仍是明軍優勢,一方日將立花宗茂領3000從日軍左方移動至明軍右側山上,見機突擊明軍右翼,立花軍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將(小野成幸)與李如松單挑時,被李如梅射殺,而明軍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擊,正面則是小早川隆景壓制,明軍頓時如同被包圍的態勢,此時李如柏、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各自持刀奮迅作戰,其中李有升為護衛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將井上景貞刺殺,日軍的立花軍中也有安東常久、小串成重兩位部將戰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將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廣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的軍勢欲加包圍,然而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到來,楊元奮勇衝破日軍包圍領軍搶占如松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日軍小早川隆景驚訝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
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據朝鮮史載兩軍各死傷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記載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唯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無法確定,日史記載明軍人數為20000人,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形成歷史上的爭議。因戰後日軍並未追擊,顯示日軍並未完全控制戰場,此役應該是勝負各半。但是李如松經此役後,因親兵死傷甚重,加上明軍北兵與南兵之爭日烈,如松以後就無意進取,退守平壤,但終達到逼退日軍從平壤南下的戰略,而碧蹄館之戰則算是日軍在戰術上的成功。
  8.朝鮮軍的奮戰
之後日軍於2月約2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鮮城將權栗以少數兵力大敗日軍,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2月,李如松改變策略,於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軍因為缺糧,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四川參將劉綎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為副總兵。日軍撤退至釜山,此後陸戰皆集中在朝鮮南部四道,並以朝鮮勤王軍與倭軍的戰鬥為主。日軍於6月中旬又攻打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為第二次晉州城攻略戰,日軍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以部下飯田直景、莊林一心、後藤基次以龜甲車破壞城壁,大部日軍湧入晉州城而攻陷,城將金千鎰戰死。
  9.玉浦海戰
在明軍馳援的同時,朝鮮水師在海戰則占據了主動權。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統率75艘艦船駛出全羅南道麗水港,準備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則派藤堂高虎率領50艘木製戰船迎戰。5月7日,朝鮮水師偷襲日軍,日軍被殺個措手不及。一輪激戰過後,日軍損失慘重,被朝鮮水師消滅了26艘戰船,剩下的艦船只得倉皇逃跑。李舜臣繼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殲滅餘下的日軍。5月9日,這場海戰最終結束。從此朝鮮水師掌握了制海權。全場海戰朝鮮水師共殲滅日艦44艘,而日軍傷亡則不計其數,相對而言,朝鮮水師只是傷亡了很少的兵力,艦船更是絲毫無損。
這場玉浦海戰是壬辰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因此大大振奮了朝鮮軍民抗敵的決心,並使得日軍輸送兵力和糧食輜重至朝鮮半島從此變得困難,因為日軍在此戰後已喪失大半制海權。
10.泗川海戰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師不甘失敗,轉而向慶尚南道的泗川進攻。李舜臣得知訊息後,立即於5月29日率龜甲船隊23艘出發,迅速駛至泗川海灣外面。當時海灣內共有12艘日本樓船,但日軍對上次海戰失利猶有餘悸,因此當他們見到朝鮮水師馳援,便迅速逃至陸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於是命朝鮮水師假裝撤退,以引誘日軍登船追擊,結果日軍中計。這時正好潮漲,大大有利於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和板屋船這類大型艦船活動,因此當日艦出動時,李舜臣即下令眾艦船迎擊。很快地,日艦便被打敗。而李舜臣雖然在戰鬥中負傷,但仍繼續指揮官兵殺敵,結果12艘日艦全部被擊沉。
經此戰役,日本水師再不主動進攻,而改為防禦和偷襲朝鮮水師。
11.唐浦、固城、栗浦海戰
6月2日,李舜臣統領的朝鮮水師龜甲船隊主動出擊,進攻在唐浦港內停泊的21艘日艦,日艦被朝鮮水師兩面包抄,最後被全殲。唐浦海戰獲勝後,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會師,並於6月5日清晨齊其一起率領51艘戰船,向固城唐項浦的海灣內的26艘日艦進攻,並從兩面對其包抄圍攻。結果日艦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餘全部被殲滅。當晚,該艘故意放走的日艦將岸上日軍接載上船,並欲於6月6日凌晨逃走,但這正中了李舜臣的計謀,結果朝鮮水師殲滅了該艘日艦,固城唐項浦海灣的全部日艦均被殲滅。6月7日,朝鮮水師再度出擊,向[栗浦]的7艘日艦進攻,日軍不敢迎戰,掉頭便跑,但結果仍被李舜臣全殲。
這三場海戰後,日本水師已被震攝得膽顫心驚,但日軍主帥仍未心息,決定集結兵力,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結果導致了閒山島海戰。
12.閒山島海戰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攻。而李舜臣則將其全羅道的艦隊和慶尚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7月6日,李舜臣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並於7月7日清晨,將集結於巨濟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閒山島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裡有著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定埋伏,可以向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後,朝鮮水師的戰船即將日軍包抄起來,而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則向日軍艦隊直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與敵作殊死戰,結果日軍的61艘戰艦被全殲。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閒山島大捷”。
經此一役,日本水師完全喪失制海權,無法運送軍糧,日本陸軍因此無法再行侵略,結果豐臣秀吉只有與明朝講和,改令日軍於朝鮮南端建築倭城以作防備和儲糧之用。而李舜臣則被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師統制使。 
 13.明、日議和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補給無法送至,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占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
7月,朝廷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於是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劉綎及游擊吳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別扼守要口。但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吳惟忠兵,結果只留劉綎兵防守。
9月,朝鮮國王李昖雖上表答謝朝廷援救及助其復國,但是暗中對明日議和卻排除朝鮮有所不滿,此時日軍仍然占據朝鮮南部四道,並牢牢握有釜山城。
12月,明朝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責打理朝鮮事宜,並召回宋應昌、李如松。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5月8日,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由於語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豐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1、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2、發展勘合貿易;3、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5、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6、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7、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應了這喪權辱國的七條建議,但對同行的謝用鋅、徐一貫等人卻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退出侵朝日軍。而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匯報說,明朝使者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大明皇帝最後批准。就這樣,在兩位奸商欺上瞞下的斡鏇後,雙方幾乎要達成外交史上最為荒唐的“雞同鴨講”協定。
1594年10月,日本議和使者小西如安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早已與小西行長達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後,與石星進行了談判,一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1、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2、只冊封而不準求貢;3、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當時兵部還和小西如安進行了詳細的對談,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語信口答應。這時沈惟敬也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為滿意。明神宗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
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詔書內容如下:“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于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這封詔書現存於大阪博物館,為慣用的御筆文體寫就,儼然一副中央大國皇帝對蕞爾小邦降恩封賞的口氣。豐臣秀吉聽到“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一句時,暴跳如雷,摔詔書於地說:“不是明帝乞和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接著豐臣秀吉便要將小西行長治罪,並立即把中朝使團驅逐出境。就這樣,歷時兩年的議和鬧劇,徹底破裂了。
沈惟敬歸國途中,滯留朝鮮,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由另一使臣遞交朝廷。這道假冒的謝恩表被明廷識破,再加上朝鮮方面傳來日本再度備戰的訊息,明神宗方知上當受騙,大怒,當即下令把兵部尚書石星下獄問罪,並命駐朝明軍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第二次入侵

  1.戰事再起
在戰爭平息了一年多後,1596年4月,朝鮮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還王京(今首爾/漢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滿。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游擊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這次再侵朝鮮,豐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戰失利使得不能大量運兵和運輸補給的教訓,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昖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衣從軍。
2.再援朝鮮
1597年初,日本出動141490人的兵力,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征日,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邢玠趕至遼東。開赴至朝鮮的第一批明軍共約3萬餘人。總兵麻貴率1萬7千人駐守漢城;楊元率遼東騎兵3千人,駐守南原;陳愚忠率騎兵3千人,屯兵全州;吳惟忠率4千人進至忠州,與南原軍互相呼應;茅國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島嶺、秋風嶺。明軍的戰略部署是,上述各軍據守本部要塞,待總督邢玠率領的4萬大軍一到,明軍和朝鮮軍即轉入戰略反攻,由南原、忠州發動鉗形攻勢,直搗釜山之敵。6月,日本兵船數千艘停舶於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為全羅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明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千明軍和3千餘朝鮮軍鎮守南原,堅守數日後被日軍攻破,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攻破南原後,付出很大傷亡代價的日軍屠城一日。這時駐全州的明將陳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加藤清正的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再一次瀕臨險境,朝鮮局勢再度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貴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千,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七日,於稷山北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大敗黑田長政,黑田長政退守稷山閉門不出。此時攻打青山的日軍也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9月,明軍逮捕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並與在明軍和日軍之間兩邊獲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論罪處死,結果石星於1599年死於獄中,沈惟敬則於市集斬首。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3.鳴梁海戰
於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結果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系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裡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定了鐵索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殲滅日艦30餘艘,並擊斃日軍4000餘人,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重新掌握了制海權。
鳴梁海戰的勝利,使得豐臣秀吉再度面對運兵和運輸補給困難的問題,而日軍雖然隨後在陸戰有所得著,但亦已後繼無援,其最後敗局已定。
  4.日軍蔚山防衛獲勝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軍隊因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日軍的援兵突然趕至,大為震驚。楊鎬趕不及下令,便策馬率先趕奔王京(今首爾/漢城),麻貴亦繼而趕之,一時間所有軍隊皆潰敗。只有副將吳惟忠、游擊毛國器斷後,日軍在得勝後暫退以保住勝果,明軍的輜重大多喪失。楊鎬與邢玠卻向明朝朝廷謊報前線大捷。但當時各營欲向明朝朝廷回報,士卒死傷二萬,這使楊鎬大怒,按而不報,只稱死傷百餘人。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張位、沈一貫的手書,揚揚自得。這令丁應泰憤而向朝廷回報戰敗事實,明朝首輔趙志皋欲保楊鎬,決定暫時不逮補他,但亦遣官查察。
同時明軍於攻打蔚山期間,明將高策率2萬2千偷襲日軍本陣釜山,也被日將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襲和火計擊退,是為般丹之戰。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軍,並欲以海路運兵以作持久之計
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敗的楊鎬,新增兵力給於劉鋌並調派水陸約15萬軍力進朝鮮,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鋌以四川之兵,鄧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明將張榜、藍芳威、梅伯等於此時參陣。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鋌,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進攻之時,各率約五萬分三路,以梅伯攻蔚山、鄧子龍、劉鋌進攻松島、順天,日軍面對龐大軍勢無法獲得良好戰果,僅能防守。
5月明將梅伯率約5萬進攻蔚山城,結果被來援的日將立花宗茂以千人從5月4日開始至5日利用夜襲和假情報逐次擊退,救援了蔚山城中的加藤清正,明軍因東路攻勢受挫暫時停止進擊。6月,楊鎬罷職候查。
  5.形勢逆轉
就在明軍作出防禦準備時,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卻於7月死於京都伏見。9月,明軍與日軍於蔚山等處對戰,互有勝負。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出擊進攻日軍,並大敗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萬餘攻打日軍新起的城寨,被日將島津義弘7000兵力打敗,是為泗水之戰。
6.露梁海戰
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游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布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
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沖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據某些史書記載李舜臣是遭到明軍火器誤擊,其實這種"友善之火"在戰爭中常常發生,到也不足為奇),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其子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焚溺的日軍則以萬計。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擊將其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於日軍成功撤退。

附錄

豐臣秀吉統治日本、朝鮮和中國的計畫
譯文據日本《國史資料集》,卷三,第430-434頁
殿下(豐臣秀次——譯者注)速準備赴戰,不可怠誤,於明年正、二月出發。
高麗都城已於(五月)二日陷落矣,現急於準備渡海,此次將直趨大明國。決定任命為大唐關白之職。
(中略)
欲將聖上遷至大唐國都,將於後年行幸。如是則以國都周圍十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各公家以封祿。以下各官各封十倍於今之采邑,稍高者依位祿各封采邑。
大唐關白一職,以秀次任之。命治國都四周百國;日本關白一職,可從大和國中納言(豐臣秀保)、備前國宰相(宇喜多秀家)二者中任選。
日本帝位由皇子(良仁親王)或八條宮親王(智仁親王)繼之。
可置岐阜宰相(豐臣秀勝)於高麗,不然則令備前國宰相任之,如是則令丹波國中納言(豐臣秀秋)管理九州。
自高麗征大明不容間緩,上下無間,眾庶亦無逃亡之虞。令派往各國之鎮撫使速歸,俾做出征準備。
天正20年5月18日秀吉朱印
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的信
摘自《續善鄰國寶記》
日本國關白秀吉,奉書朝鮮國王閣下:雁書薰讀,舒捲再三。抑本朝雖為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朝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慨,三、四年之間,伐判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案事跡,鄙陋小臣也。雖然,予當於托胎之時,慈母夢日入懷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入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依有此奇異,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勝,攻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憐愍孤獨。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廷盛世,洛陽壯觀,莫如此日也。夫人生於世也,雖歷長生,古來不滿百焉。鬱郁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洲,施帝都政化與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貴國先驅而入朝,依有遠慮而無近憂者乎!遠邦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者不可作許容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予願無他,只顯佳名於三國而已。方物如目錄,領納,珍重保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