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奄

施耐奄

施耐庵(約1296-1370),興化白駒場(今大豐市白駒鎮)人,祖籍蘇州。先祖曾居揚屬興化,後遷海陵白駒(近大豐縣白駒鎮)。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彥端,耐庵是他的別號。元末賜進士出身,父長卿,字元德,母卞氏。妻季氏,申氏。子讓,字以謙。相傳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出身在明朝的江蘇興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貧寒。童年時隨父至蘇州。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於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中進士,曾官錢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和,棄職還鄉,回到蘇州寫作《水滸傳》,追溯舊聞,閉門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還有的傳說他此時與元末農民起義將領張士誠有過聯繫。

生平經歷

施耐庵,原籍江蘇興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貧寒。童年時隨父至蘇州。他自幼聰明好學,擅長能詩擅文,才華出眾。十三歲時在蘇州附近的滸墅關讀書。二十九歲時中舉人,三十歲赴元大都會試,結果落第。經友人推薦,到山東鄆城任訓導。在山東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關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跡,熟悉了山東的風土人情。

公元1331年(元明宗至順二年),施耐庵三十五歲考中進士,到錢塘(今杭州)任縣尹。但只當了兩年,便因與當道權貴不合,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憤然懸印回到蘇州。張士誠農民起義隊伍占據蘇州以後,施耐庵投筆從戎,為張士誠的幕僚,這使他熟悉了農民起義軍的軍營生活和許多起義軍首領。後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料日後必敗,隨後離開張士誠部,隨居在常熟河陽山和江陰祝塘一帶以教書為生,並潛心創作《水滸傳》。

公元1366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張士誠失敗,朱元璋在蘇州搜捕有關人員,施耐庵為避戰亂,遷到白駒場西18里的海陵縣白駒場隱居不出,現屬大豐市的白駒鎮。

公元 1369 年(明洪武二年) ,施耐庵七十四歲。 這年,常遇春克開平,元帝奔和林。

公元 1370 年(明洪武三年,歲次庚戌) ,施耐庵七十五歲,逃奔淮安,寄寓小方壺齋,病卒。

明人王道生《施耐庵墓誌》:“先生家淮安,與余隔一牆,惜餘生太晚,未親教益,每引為恨事。”又說,“公歿於洪武庚戌歲,享年七十有五。”

王道生與王肇慶該為同宗,否則怎會有“與余隔一牆”之說?但,王道生未必見過施耐庵,因為其墓誌中有“惜餘生太晚”之語。

施耐庵死後,臨時葬在淮安,直至 1421 年長孫施文昱才遷葬至興化,並請王道生寫墓誌。

據淮安包百皊說:“施耐庵是借住在王肇慶典當里的‘小方壺齋’中。清光緒年間,王氏後裔王壽萱曾刻一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施耐庵墓在興化施家橋村東一處高墩上。

這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設科取士。 元帝崩於應昌,明謚順帝。

創作背景

相傳定居處的村西頭有一蘆葦盪,占地10餘畝,當中蘆葦繁茂,餘下甚多,每到秋冬季節,野鴨成群飛來。盪口直通河溪,溝河交岔。盪中有一土墩,高露水面。施耐庵即以此為梁山水泊,於好友羅貫中結伴,做了小船到此,登臨丘上,以體驗其境界,並從事創作。最後終於完成巨著《水滸傳》。

傳說施耐庵寫《水滸傳》,有一段時間是在一座小樓上。他有一個習慣,當寫作思路一時堵塞時,就情不自禁地“嘖嘖”有聲。他家養了一條小狗,當它聽到主人“嘖嘖”時,就以為是喚它吃食,連連跑上樓來。施耐庵一見,他咂嘴,狗上來;他跺腳,狗下去。時間一長,那塊樓板竟被跺斷,小狗也因找不到食物而餓死了。

《水滸傳》書成後,民間廣為傳閱。朱元璋看到此書後很生氣,很快施耐庵被捉,關進刑部天牢。後來在劉基的幫助下,託病就醫被釋放,由其弟子羅貫中接到淮安暫住養病,並繼續整理《水滸傳》。不久施耐庵去世,遺體安葬在淮安,後遷移到興化白駒場施家橋。

《水滸傳》廟學了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歷史真實,熱情謳歌了農民起義的正義性。由於作者文筆精工,狀物肖妙,塑造了108位草莽英雄的生動形象,其藝術性為世界文學史所重視。這部傳奇式的小說,長期以來,以至為海內外所歡迎。關於施耐庵的祖籍問題,尚有爭論,已有蘇州、錢塘、興化、鹽城、淮安各種說法。這些地方人民都以他為本鄉人而榮,可見人民對他熱愛之深。

文學成就

曾在錢塘(今杭州)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七十五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興化縣新垛鄉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子孫在白駒場周圍繁衍甚多,今已24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