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

施洞

龍舟施洞地處黔東南苗族腹地,是苗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歌唱家阿泡、阿略的出生地。 Nian Nian

簡介

施洞全景施洞全景
施洞又名施洞口,位於清水江畔、台江與施秉兩縣交界處。施洞古來便是苗家人煙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著數不清的苗族吊腳木樓。當地人稱施洞為“展響”,意思是貿易集市,由此不難想像這裡商業的發達。舊時清水江航運是湘黔水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施洞則是清水江上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最繁榮的時候這裡百舸爭流、過盡千帆。鎮上至今完好保留著建於清朝初年的大碼頭。解放前,施洞口是清水江聯湘黔航線的重要口岸,日通貨、客船500餘只。
龍舟龍舟
施洞地處黔東南苗族腹地,是苗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歌唱家阿泡阿略的出生地。全鎮占地面積108平方公里,總人口15172人,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98%,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鎮。施洞歷來是一個軍事要地,也是人傑地靈之鄉。鹹同年間,張秀眉為首的苗族起義軍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遨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十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施洞是張秀眉起義軍高級將領九大白的故鄉,貴州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伯修,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張卓,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
苗族姑娘苗族姑娘

旅遊

施洞鎮依山畔水,氣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過,鎮內古樹蔥鬱,田園風光秀麗,群山雄偉壯觀。施洞民族風情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此外,建於清朝末年的兩湖會館也值得一游。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這裡還有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有鮮嫩健胃的酸湯魚,味美價廉的施洞肉鵝等。施洞的民族風情和民族工藝品以其純樸的風格、精湛的工藝,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前來觀光的中外遊客多達20萬人次。

民族節日

“腦嘎良”(Noux Gad Liangl)-姊妹節

“腦嘎良”(Noux Gad Liangl)――姊妹節,實則就是苗族的情人節。在農曆二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期間舉行,是苗族小伙和姑娘互吐愛慕之情的節日。
十四那天,施洞苗族姑娘用姊妹花及各種植物顏料浸泡糯米,蒸熟後呈五顏六色的姊妹飯,放在乾淨的篩子裡。天色一晚,後生小伙們就前去遊方――討姑娘的姊妹飯。姊妹飯是姑娘的友誼和愛情的象徵,裡面代表著姑娘的心事。後生小伙們得到姑娘贈送的姊妹飯中,如果裡面藏著松葉,即表示姑娘願與後生交友;如果裡面藏著香椿芽,則表示姑娘對後生一見鍾情,要與後生成親;如果裡面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則表示姑娘拒絕後生的愛慕,可憐的小伙只好獨自傷悲了。
十五、十六是聚會最熱鬧的日子,鄰近的一百多個村寨的人都到施洞的偏寨村集慶,村裡的踩鼓場上姑娘們身穿自己織繡的苗族錦衣、配戴銀質打成的花鳥圖案的飾品,以一個木鼓為中心,圍成四、五圈,伴著木鼓聲翩翩起舞,這就是著名的木鼓舞。

“腦仰”(Nuox Niangx)-春節

“腦仰”(Nuox Niangx)――也就是漢族所說的春節,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二十,在節日期間有“拜年”跳蘆笙、踩木鼓等活動,人們可以在白天進行“遊方”活動(遊方――漢族的談戀愛),與漢族相同的是,苗族的圖騰象徵也是“龍”,所不同的是苗族的龍相對要和藹小巧一點。在這20天裡,苗族同胞以玩獅子、舞龍燈來慶祝。

“腦勇”(Noux Vongx)-龍舟節

“腦勇”(Noux Vongx)――龍舟節,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四開始,至二十七結束。施洞的龍舟在苗族中最聚特色、最聚民族性;龍船碩大而古樸,由一根大而直的杉木挖成槽形獨木舟,三隻並排捆綁而成,中間為母船,長七丈,兩邊為子船,長五丈。船身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每隻龍船有36名壯年男子組成,著統一傳統服飾,競賽時齊聲吶喊,奮力前劃,借龍王之威勢,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藝術之鄉

素有“歌舞海洋”、“銀飾之都”和“藝術之鄉”稱譽的施洞,以其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多姿的傳統工藝品蜚聲海內外。1994年貴州省文化廳將其命名為“刺繡銀飾剪紙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