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耶爾大教堂

施佩耶爾大教堂

施佩耶爾大教堂是歐洲最大的具有羅馬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主要紀念碑之一。1061年舉行了教堂的落成慶典。再此之前大約30年,即1030年,由康拉德二世大帝親自下令建造。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該建築成為當時最大的教堂,並以此來為其光宗耀組,使其地位顯赫聲勢。因此,施佩耶爾大教堂明顯地具有了皇家建築的尊嚴與威望。

施佩耶爾大教堂德國羅馬式的代表
施佩耶爾大教堂是歐洲最大的具有羅馬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主要紀念碑之一。1061年舉行了教堂的落成慶典。再此之前大約30年,即1030年,由康拉德二世大帝親自下令建造。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該建築成為當時最大的教堂,並以此來為其光宗耀組,使其地位顯赫聲勢。因此,施佩耶爾大教堂明顯地具有了皇家建築的尊嚴與威望。

基本信息

施佩耶爾大教堂教堂的內部
中文名稱:施佩耶爾大教堂

英文名稱:Speyer Cathedral

國家:德國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 1981

遺產編號:516-002

批准標準:198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5屆會議報告。

基本簡介

施佩耶爾大教堂花園裡的雕塑
1990年是施佩耶爾大教堂的2,000華誕。各種名勝古蹟建築,包括瑰麗的城堡、猶太人神聖的浴場、科技博物館、皇家歷史博物館等均與之相距不遠。當初建造之時,施佩耶爾大教堂是撒利族(4世紀時居住在荷蘭法蘭克部落)貴族的私人教堂和墓地,它在整個西方都稱得上是最為宏大的神教建築。教堂內的地下,即地墓大約竣工於1030年,世界上同一結構、同一類型的地下室能與之相媲美的寥寥無幾。地墓成為一處絕好的旅遊勝地。這裡儲存著包括康拉德二世大帝在內的許多中世紀的國王、王后的墓室(至少有8個)。這些墳墓均是在1039年至1309年之間下葬的。其中,康拉德二世大帝在逝世後的最初兩年,其墓穴是葬於其它地方,因為當時的地下墓穴還未能全部竣工。爆發於1689年的皇室內部的王位之爭幾乎將整個城鎮破壞殆盡,施佩耶爾大教堂周圍地區連同它自身也未能幸免於難,一直到1770年,對這裡的恢復重建工作才正式啟動。自從1818年開始,施佩耶爾大教堂就一直被用作主教堂,但在法國大革命的混亂時期,大教堂遭到了攻擊和褻瀆。該教堂西半部分的建築,連同內室的油畫,是在路德維格一世的批准下,於1854-1858年間修建和繪製的。當初城市中開化自由的風氣,仍深深地“鐫刻”在這個教皇制度下的長方形基督教堂中,無處不在,清晰可辨,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建築風格

施佩耶爾大教堂夜晚的萊茵河景
大教堂的石頭顏色奇異,比較惹人注目:鵝黃色與各種紅色混雜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大教堂建築本身的巨觀外型,堪稱為世界建築史中的一大奇觀。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所有的這一切會出現在德國如此小的一個小城市中,這的確算作該城市的一項殊榮!這座德國最大最漂亮最奢華浮誇的宮殿,是在兩位先後繼位的王室大主教的資助下興建的。由一批以諾伊曼為首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油漆師、雕刻家和泥水匠共同建造的。四周圍繞著美麗的花園。施佩耶爾大教堂是座千年古城,最初的宗教中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手工業城市。自從1803年以來一直處在巴伐利亞州的管轄之下,它以和諧的對稱之美而著稱,是德國南部巴洛克時期最為宏偉精美的建築。凡到過這裡的人,無不為它氣勢恢宏的設計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主教宮殿前面飾以淺黃色的沙石;站在排列整齊的豪華的房間裡,美麗的花園、寬大的樓梯以及富麗堂皇的中央大廳盡收眼底、一覽無餘: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豐富的雕飾,整體巍巍壯觀,而每一部分又是及其精美纖細。

德國曾是一個極其信奉宗教的公國,而施佩耶爾大教堂作為其時的政府所在地,不僅吸收了當時在德意志南部占主流地位的巴洛克藝術和建築風格的精華,而且也融入了紀念順博恩家族的歷史意義。順博恩家族在巴洛克時期產生了無數的主教。1720年,來自順博恩家族的約翰恩.菲利浦.弗朗茨在此打下了地基,並委託一個名叫諾伊曼的建築師全權負責設計和施工。諾伊曼在這之前曾博得了該建築訂約人(即約翰恩.菲利浦.弗朗茨)的叔叔--美因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部城市,萊茵蘭-法耳次州首府)選帝侯(德國有權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和約翰恩.菲利浦的兄弟--維也納(奧地利首都)副長官的青睞;最後諾伊曼不僅將二者各自的主建築師納為旗下,而且還聘請到了兩位享譽巴黎的法國宮廷建築師。其中約翰恩·菲利浦兄弟的建築師卡爾負責該建築內部的設計並於1729年正式著手規劃,為了施佩耶爾大教堂呈現典型的歐洲風情,他找來了一大批維也納、義大利、哈普斯堡低地(比利時)的藝術家。在那些外表幾乎千篇一律的房間中脫穎而出的是一個改造過的帶鏡子的櫥櫃和大理石製成的小禮拜堂,它們是那樣獨具匠心,與眾不同,以至於人們見後總是過目不忘。整個居住區竣工於1744年,8年後,來自威尼斯的泰波羅創作了大廳中的壁畫,這幅懸掛在樓梯上的巨大壁畫,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油畫。

建築藝術

施佩耶爾大教堂俯視
在德國的有100多個教堂和聖壇(祈禱祭拜的地方),而且從巴伐利亞北部到施泰爾馬克(奧地利東南部一州)最南端,迄今為止已發現有1500多個類似這樣的地方。初次到施佩耶爾大教堂旅遊觀光的遊客,一定會驚嘆於施佩耶爾大教堂的奇觀,每個人都會禁不住捫心自問:一個如此超脫、氣魄輝煌的建築物竟然奇蹟般的出現於這處幾乎與世隔絕的隱蔽之地!從許多角度來看,許多不平凡的事的確在此處發生了。人類的眼淚是精神建築的棟石,創造出施佩耶爾大教堂這顆洛可可式建築風格、聞名於人類歷史上的璀璨珍珠。作為朝拜救世主之地,同時也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藝術之寶,早在8世紀,施佩耶爾大教堂的聲望就已經風靡於整個歐洲。由於該處地勢比周圍要高,所以即使從很遠的地方,人們也可以一眼眺望到這座與眾不同的教堂。整個建築的設計思想都圍繞著“朝聖”這箇中心原則,它著重體現了苦難、悔罪和拯救。精雕細琢、超凡脫俗體現在施佩耶爾大教堂的每一個細節中,但這一切看上去卻並非華而不實,所有細節連同那些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都像是視覺感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佩耶爾大教堂將建築風格以及人們心中的“天堂”竟能融入到裝飾用的灰泥之中,如此天衣無縫的結合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在此處可謂是達到了極點,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例。除此之外,施佩耶爾大教堂的神學來源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堂的精神中心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世主--耶蘇·基督。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拜訪施佩耶爾大教堂的遊客,都希望能從這裡獲取生活的方向,教堂憑藉自身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其精神源泉的力量,滿足人們的欲望。在經過長達7年(1984年-1991年)的恢復重建工作之後,施佩耶爾大教堂成為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的18世紀之風的教堂保護區。古老的施佩耶爾大教堂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又煥發出新的光彩。教堂依然是精神與藝術之源;正因如此,施佩耶爾大教堂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的天路教堂:在此可以進行朝拜、祈禱;同時,這裡也是吸引遊客之旅遊觀光勝地。每年到施佩耶爾大教堂的來賓、普通遊客、藝術愛好者和聖地朝聖者數以百萬計。

評價

施佩耶爾大教堂始建於1030年,即康拉德二世時期。隨後在11世紀末進行了一次重修,大教堂的主要部分是大教廳、四個角塔和兩個拱形頂。這是羅馬帝國時代最著名的羅馬式建築之一,其建築風格明顯受到東西方兩種建築文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