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門遺址

新鄭門遺址

新鄭門遺址位於今開封市南鄭門村北部,宋城廣場南側,是北宋東京城遺址外城諸城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門,門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0米,城門和瓮門均為磚砌而成,整個瓮城城牆主體為夯築而成。

基本信息

背景

新鄭門遺址新鄭門遺址
“八朝古都”開封地處黃河南岸,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戰國時代到清代2000多年間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為重現開封“城摞城”歷史奇觀,開封市於2012年正式啟動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項目。項目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發現有宋代城門遺址、清代民居院落等文物遺存。新鄭門遺址是北宋東京城遺址外城諸城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門,門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0米,城門和瓮門均為磚砌而成,整個瓮城城牆主體為夯築而成。

簡介

北宋東京城共分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垣。其中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宋城軍事防禦的第一道屏障。宋外城興建於後周顯德年間,有宋以來,多次對外城進行了修葺和擴建,使其逐步成為一座城高池深、壁壘森嚴的軍事城池。新鄭門是宋代東京城外城上的4個“直門兩重”的正門之一,後周時稱迎秋,宋太平興國四年改名順天。又因向西可直通鄭州且與內城鄭門相對,故又俗稱新鄭門。新鄭門外大道南北分別為北宋瓊林苑和金明池,時系碧波瀲灩、景色秀麗的遊覽勝地。

挖掘工作

遺址發掘工作由上而下進行,從明清地面朝宋代地層發掘,已經發掘到宋代道路層面。項目一期發掘工作已經完畢,項目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城門結構及城牆的保存狀態。已經發現有明清時代民居院落、明清時代黃河淤積層、元代房屋院牆、金代建築基槽和宋代城牆遺址等文物遺存。
考古發掘證明,在地下10餘米處有魏國國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為唐汴州城,約8米處為北宋東京城,約6米處有金汴京城,5米至6米處是明開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開封城,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疊壓層次之多、規模之大,被考古學家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除了“城摞城”、“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為探明宋金城牆的結構和疊壓關係,考古工作者在宋內城北牆西段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情況表明,明、金、宋三座城牆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城牆雖系夯土版築而成,但夯層、夯窩均有明顯區別。明周王府蕭牆遺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於地面下3米至5米深。從周王府紫禁城北牆的城牆解剖情況看,發現城牆分為兩部分,上層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牆,下層為宋皇城北牆,兩牆相互疊壓在一起,證實了明周王府確係利用宋宮舊基建造而成。層層疊壓起來的6座城池,立體地展現了開封2000多年古代城市變遷史。預計整個發掘工作將在兩年後完成,屆時沉睡地下上千年的北宋東京城新鄭門遺址將展現在世人面前,遊客就可以到欣賞城摞城疊壓景觀,進一步感受開封這座城市的厚重。

遺址博物館

新鄭門遺址博物館,位於開封市夷山大街西側,宋城廣場南側,金明東街東側。文物部門介紹,初步勘探發現新鄭門遺址系宋外城西牆牆體南段的一扇門,門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一百六十米左右,東西寬一百米左右,門呈東西走向,瓮城狀,分為瓮門和城門兩個門。其中瓮城城牆主體為夯築而成,寬度為二十米左右,城牆主體保存高度為七米。整個遺址保存良好,埋藏較淺,形狀獨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