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來的一批詩人,繼承古代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傳統,用現代漢語創作的再現和表現西北邊塞生活題材而又具有邊塞氣質和風骨的白話自由詩。
名稱來源
來自西北的評論家周政保注目詩壇現狀,從詩歌史上的“邊塞詩派”獲得啟示,在20世紀80年代初最先提出了“新邊塞詩”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在詩的見解上,在詩的風度和氣質上比較共同的‘新邊塞詩派’正在形成”。這一提法得到了西北詩人、詩評家和整個詩歌界的回應。
1982年3月,新疆大學中文系就“新邊塞詩”問題召開了規模較大的學術討論會,編選並出版了由謝冕作序的《邊塞新詩選》。接著,甘肅的文學刊物《陽關》呼籲創立“敦煌藝術流派”,開闢“絲路上飛天的花瓣”專欄集中發表新邊塞詩。著名詩評家謝冕為1982年最後一期《陽關》撰寫了《陽關,那裡有新的生命》的文章以示支持。
1983年春天,甘肅的文藝理論刊物《當代文藝思潮》刊出了余開偉的《試談“新邊塞詩派”的形成及其特徵》、高戈的《“邊塞詩”的出新與“新邊塞詩派”》等文章,回顧這一詩派形成的歷史,闡釋其特徵和性質,並就這一詩派是否存在,其特徵與前景如何等問題,展開了討論。此後,甘肅的《飛天》、新疆的《綠風》和新創刊的《中國西部文學》等刊物,都積極倡導、推動“新邊塞詩”運動。
《綠風》詩刊1986年開闢“西部坐標系”欄目,集中刊發了15位詩人的作品和評論者的文章。“新邊塞詩”很快從新疆擴展開來,得到青、寧、西等省區一些詩人的回響。
代表作品
章德益的《綠色的塔里木》(1980)、《大漠和我》(1983)、《西部太陽》(1986)
周濤的《牧人集》(1983)、《神山》(1984)、《野馬群》(1985)
楊牧的《復活的海》(1983)、《夕陽和我》(1983)、《野玫瑰》(1983)
寫詩近40年的青海詩人昌耀的第一部詩集《昌耀抒情詩選》(1986)
詩人馬麗華的《我的太陽》(19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