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概論

新聞學概論

《新聞學概論》著重總結、闡述人類新聞活動主要是新聞事業的基本規律及新聞學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識。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和他原來的同事王艷玲副教授的書稿《新聞學概論》送來已有月余,一直忙於各種事務抽不出時間拜讀。從時間上看,徐寶璜出版《新聞學》,還早於早期問世的西方國家新聞理論經典,如日本小野秀雄的《新聞學原理》,德國道比法特的《新聞學》,美國約斯特的《新聞學原理》,都晚於徐本。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的指導,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支持。

作者簡介

李良榮,1946年1月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68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82年7月獲文學碩士學位。著名的王中教授是他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導師。作者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新聞學理論和宣傳學,著有《新聞學概論》、《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宣傳學導論》、《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西方新聞學概論》等專著及一批學術論文。

文摘

書摘

第二章

新聞的起源與發展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主要從本質與特徵等最核心的方面,儘量自內而外地回答了“新聞是什麼”的根本問題,這當然也是新聞理論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緊接著的這第二章里,我們將採用一種縱向發展的審視的眼光,進一步了解人類的早期新聞活動尤其是近現代新聞事業,從最早的起源直至當今的極大繁榮的整體的歷史面貌,但是,我們在《緒論》當中也已經說過,新聞學學科中既包括新聞理論,也包括新聞史。所以,對新聞歷史的系統完整的研究,應該是歷史新聞學也就是新聞史的任務,那么,我們的新聞理論為什麼還要專門設定“新聞的起源與發展”這樣的純屬歷史新聞學內容的一章呢?這是因為,理論界對於任何一種事物和對象的研究,都離不開歷史與發展的眼光。孤立的、平面的或者完全割裂歷史的研究,是無法真正進入和把握對象的更為巨觀的內部規律的。當然,我們的新聞理論中的這一部分章節也不能完全重複新聞史的內容,更不能侵犯新聞史的學術疆域,所以,本章所要重點講述的就是新聞的起源與發展中的最基本的規律性的問題,而不是新聞的歷史與事件的本身。

第一節 關於新聞的起源

對於新聞起源問題的研究,並非只是單純地為新聞的發展找到一個歷史的起點,也並不只是純粹為理論而理論地得出一個空洞的概念化的答案。科學地認識新聞的真實的起源,有助於我們對新聞的本質與價值的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它所要從根本上回答的問題是,新聞到底為什麼會從無到有,又為什麼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只有在某些方面能夠滿足人類的共同的需求,在人類的社會生活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才會應運而生並不斷發展。否則,對人來說毫無價值的東西是不會被人創造出來的,或者是已經失去了價值的東西也終究要被歷史所淘汰的。因為歸根結底,任何價值都是對人的需要而言的,那么,新聞之所以能夠從無到有以及越來越繁榮發達,就是因為它本身的價值在人類社會中是不可替代的。我們的新聞理論的研究也就是要從根本上揭示出新聞的這種發生與發展的價值依據,以便我們能夠站在這樣的理論的支點上,認識新聞事業並從事新聞活動。

實際上,關於新聞起源的問題,也一直是新聞學界爭議很大的一個問題,因為這首先是一個無法實證的問題,對於這樣的答案的尋找,只能靠分析和思辨,而分析與思辨的立場與方法不同,其結論也自然會相差甚遠以至完全對立。以下我們主要分兩個方面來介紹並闡述有關新聞起源問題的一些理論和觀點。

一、西方新聞學家較平提出的新聞起源觀

西方的新聞學家對於新聞起源的研究起步較早。他們主要是從人的最基本的社會需求尤其是人的最本能的欲望和心理出發,來認識新聞產生的最終根源,其中得出的一些觀點後來被歸納成兩種代表性的說法:

1.“新聞欲”

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格勞德和約斯特,格勞德明確地認為:新聞報導是與人類社會的發生同時產生的事情。他說:“想知道人及事物的欲求,是由於希求生存的保證或安全化而促成,而形成之原始的衝動。經驗新的事情,或等到報知的希望,是自然的人類感情之表現;是生活意志之本質的核心;是形成並維持社會的最堅強的力量之一種。”約斯特則說:“報紙是適合於探求新聞報導的人類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望的東西,報紙不是創造它的需要的;反過來說,需要是常存在著的,而報紙乃是它的必需的產物。”①實際上,從以上所引的兩段話來看,格勞德的觀點中對於新聞起源的看法還是包含著兩個重要的方面的,一方面他強調了新聞來源於人的“原始的衝動”或者叫做“自然的人類感情之表現”;另一方面他也談到了“是形成並維持社會的最堅強的力量之一種”,也就是他同時意識到了新聞與社會的密切關聯的問題,而在約斯特的觀點中,就似乎已經是過於單純地表述為“人類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望的東西”了。

約斯特在他的《新聞學原理》中對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說做了非常系統的闡發,他說:

人類對新聞的嗜好並不是文化發展後才產生的。人一生下來就有著一個傳播訊息的說話器官,和一個收受訊息的聽覺器官。這兩個東西不僅是生著而已,而且永遠在想發揮它們自己的作用。人類同時又被賦有無窮的好奇心,它創造了一種對事物不斷的興趣,關於別人的舉動行為,對於自然所發生的程式和事情,對於不論遠近每一個人物的情況,都有無窮的興趣。

這些對於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是新聞欲的源泉,也實在是文化和人類進展的基礎,因為如此,才把人類知識的境界擴大起來和鼓勵知識在新的範圍內發生新的活動。……一切知識和由知識中產生的進步,都是從人類貪得無厭的好奇心中及其需要知道事情的欲望中產生出來的。

新聞和意見的出版,就成了新聞事業。這是一種職業,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商業。它的發展,完全由於人類不可抑制的天性。它可以滿足人類探求訊息的無窮欲望,可以滿足人類永遠活躍著的無窮的好奇心,也可以滿足人類追求興趣的無窮需求。①

我們說,如果把人的“新聞欲”看做是人類新聞事業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的主體方面的因素,應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正如前面所引,約斯特最後卻把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說成“完全由於人類不可抑制的天性”,這裡的“完全”二字,就把約斯特的全部結論,推向了背離科學的邊緣。

到1930年,日本新聞學者杉村廣太郎在他的《新聞概論》中就對此觀點發揮得更加細化,而且也更加局限在了“新聞欲”的單一主張上。他說:

“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這種聲浪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一種共通的欲望。由這種欲望才產生新聞紙。

由“欲知道”的願望才產生讀者,由“欲使人知道”的願望才產生新聞紙,由“欲被人知道”的願望才產生新聞的廣告。

這三種欲望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的。從這些欲望產生的所謂新聞紙是與人類同時發生的,就是人類發生於這個世界的時候,新聞紙也就產生了。可是它的形體沒有完整。有人說:“海濱的沙灘上殘餘著人的足跡”是新聞紙,也就是這個意思。“沙灘上的人的足跡”就是為欲使人知道那個人往來的蹤跡。依此意味,那么貧民街里的女人們的井邊會議,實在是沒有印刷好的新聞紙。他們互相談著四鄰合壁的有些事。談話者的心無非是欲知道她所不知道的,及她已經知道了的,欲使別個沒有知道的知道罷了。設探訪粗漏,傳達不實,那么這事就增添熱鬧了。也有故意的枉傳事實,其中當然也有要辯駁正誤的人,也就是自然地實行新聞紙法的正誤辯駁。

……

媒體推薦

以豐富的知識扶持理論創新(代序)

童 兵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郝雨教授和他原來的同事王艷玲副教授的書稿《新聞學概論》送來已有月余,一直忙於各種事務抽不出時間拜讀。幸好有“五一”長假。於是閉門謝客,慢讀細想,覺得頗有心得。這裡寫下幾行字,聊作讀後感吧。

中國自有新聞學問世,便有新聞理論的闡述。從時間上看,徐寶璜出版《新聞學》,還早於早期問世的西方國家新聞理論經典,如日本小野秀雄的《新聞學原理》,德國道比法特的《新聞學》,美國約斯特的《新聞學原理》,都晚於徐本。但人家每每

後記

《新聞學概論》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的指導,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支持。同時,廣泛聽取了高校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本教材由首席專家何梓華主持編寫。參加教材寫作和修改的有:成美、鄧長蓀、吳高福、劉潔、鄭保衛、劉九洲、丁柏銓、雷躍捷、張昆、豐純高、劉衛東、孫瑋、何梓華。自始至終參加討論和修改工作的有:徐心華、尹韻公、劉祖禹、文有仁、林楓。張磊主持了工程辦公室組織的審改工作。參加審改工作的還有:楊金海、葛洪澤、吳信訓、曾凡光、劉瑞生、李亞彬、張劍、顏曉峰、楊磊、王衛權、王心富、邵文輝、何成、宋凌雲、馮靜、沈傳亮、於曉寧、劉仁勝、劉娜、田哲、李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