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領導科學教程

新編領導科學教程

《新編領導科學教程》是2005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萬良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新編領導科學教程新編領導科學教程
書名:新編領導科學教程

ISBN:750353288

作者:萬良春

出版社:中央黨校出版社

定價:23

頁數:390

出版日期:2005-9-1

版次: 1

開本:32開

簡介

本書闡述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思想、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等,並融入領導科學,成為中國特色領導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用於指導我國各級領導工作的實踐,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深化。

目錄

第三版說明/1

自序 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學習中國特色領導科學

——學習江澤民論領導科學/1

第一章 領導與領導科學/1

第一節 領導的含義及其產生與發展/2

一 領導的含義與本質/2

二 領導的要素與規律/4

三 領導的產生與發展/5

四 現代科學領導發展的基本趨勢/7

五 領導與管理(或被領導)的異同及其相互關係/8

第二節 從早期管理思想到管理科學的誕生/1O

一 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1O

二 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世界意義/11

三 產業革命對管理思想的影響/12

四 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13

第三節 領導科學的產生與發展/15

一 領導科學的產生/15

二 領導科學在我國的興起/17

現代領導科學的發展趨勢/18

第四節 領導體制/18

一 領導體制的模式/19

二 領導體制的結構/20

三 我國組織與領導的基本制度/21

第五節 現代領導原理與理論/22

一 以人為本/22

二 貫徹“三個面向”/23

三 引進“三論”/25

四 動力與激勵/28

五 能級與效益/31

六 統籌與調控/32

第六節 領導科學的學習與研究/33

一 領導科學的研究對象/35

二 領導科學的研究內容/35

三 學習與研究領導科學的意義/36

四 學習與研究領導科學的方法/37

第二章 建設領導科學的中國特色/38

第一節 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38

一 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基本特徵/39

二 鄧小平及其理論地位與體系/39

三 我黨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40

四 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42

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43

六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模型”/44

第二節 建設領導科學的中國特色/47

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47

二 “三個代表”及其與“三講”、“三觀”的關係/49

三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52

四 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53

五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53

六 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54

第三節 提高憲法的權威意識/56

一 “我們的權力是人民民眾給的”/56

二 《憲法》是人民與政府的契約/57

三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照)憲(法)治國”/57

四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58

第四節 增強執政能力提高領導水平/59

一 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的根本建設/60

二 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6工

三 執政能力建設的規範要求/62

四 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在基層/64

五 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65

第五節 貫徹落實領導幹部的“新三觀”/65

一 科學的發展現/66

二 公僕的權力觀/67

三 “為民”的政績觀/7工

第六節 新時期的新形勢與新任務/72

一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2

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73

三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75

四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76

第三章 領導者及其權力、能力與魅力/79

第一節 領導者的素養/79

一 素質與修養及其轉化/80

二 領導素養的類型與特性/81

三 現代領導者修養的基本要求/82

四 社會主義領導者的世界觀改造/84

第二節 領導者的作風/86

一 加強領導作風建設/86

二 領導作風的主要內容/87

三 發揚優良傳統/89

四 防止和反對不正之風/90

五 倡導以誠為本/91

第三節 領導者的權力/93

一 領導權的構成/93

二 領導權的使用/95

三 科學授權/95

四 職、權、責的關係問題/98

第四節 領導者的能力/99

一 觀察思維能力/99

二 自我管理能力/100

三 組織指揮能力/103

四 協調控制能力/104

五 創新應變能力/106

六 智力開發能力/106

七 情報捕捉能力/107

八 科學決策能力/108

九 統攬駕馭能力/109

十 能力與層次的關係/110

第五節 領導者的魅力/110

一 領導魅力的含義/111

二 領導魅力的類型/112

三 領導魅力的要素/112

四 領導魅力的障礙/113

第六節 “領導三力”與權威的關係/115

一 “領導三力”的性質及其異同/115

二 權力和權威的關係/116

三 “領導三力”的相互關係/117

四 領導權威的維護/117

第四章 現代領導班子的建設與管理/119

第一節 領導人才的使用/119

一 領導人才的個性特點/119

二 領導人才的最佳使用/120

三 領導人才的測評/122

四 領導人才的甄別/123

五 領導幹部的評議監督/126

第二節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長效監控機制/127

一 強化黨內權力的監督/128

二 充分發揮制度的保證作用/129

三 齊抓共管提高監督的整體效能/129

四 對各級領導主要負責人的監督方式/130

五 實行激勵與監督並舉/130

第三節 現代領導方式的個性化/131

一 權力型領導方式/132

二 魅力型領導方式/133

知識型領導方式/134

第四節領導班子結構的最佳化/135

一 結構最佳化的標準/135

二 結構最佳化的內容/136

三 結構最佳化的原則/142

四 結構最佳化的途徑/148

第五節 領導班子的構成/151

一 怎樣當好“班長”/152

二 怎樣當好“副班長”/154

三 其他領導成員與輔助人員/157

第五章 領導的一般職能/160

第一節 制定戰略/160

一 戰略的含義與特性/160

二 為什麼要制定戰略/16l

三 怎樣制定和實施戰略/162

第二節組建機構/164

一 程式與標準/164

二 主要原則/165

三 縱向層次/165

四 橫向系統/166

五 推行“全程代理制”/168

第三節科學管理/170

一 加強人性化管理/170

二 抓好現代經營管理/171

三 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171

四 深化股份制改造/173

五 建立和健全問責制/174

第四節 編制法規/176

一 崗位規範/177

二 責任制度/179

三 獎懲法規/18l

第五節 思想教育/185

一 作用意義與形勢分析/185

二 把“三貼近”作為指導原則/187

三 體現“三貼近”的本質要求/188

四 當前應關注的重點問題/189

五 領導幹部要身體力行/191

六 加強領導、健全機制、拓寬渠道/192

七 現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點/193

第六章 領導的科學決策/196

第一節 什麼是領導的科學決策/196

一 領導決策的含義與要素/196

二 領導決策的作用與地位/197

三 領導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198

四 建立決策責任制/200

五 現代西方決策的理論與思想/201

第二節 現代領導決策的層次、類型與體制/203

一 現代領導決策的層次特點/204

二 現代領導決策的類型/204

三 現代領導決策的體制/207

第三節 領導決策的程式、原則與方法/208

一 領導決策的程式/208

二 領導決策的原則/211

三 領導決策的方法/213

第四節 現代領導決策的情報信息基礎/215

一 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216

二 現代領導決策的情報信息基礎/216

三 現代領導決策的科學預測基礎/219

四 情報、預測與決策的關係/220

第五節 現代智囊團的建設/221

一 什麼是“智囊團”/221

二 智囊團的產生與發展/221

三 現代智囊團的類型與特點/223

四 現代智囊團的功能/224

五 現代智囊團成員的條件/225

六 現代智囊團的結構/227

七 走“文獻情報一體化”道路/228

第六節 領導者在決策中的角色及其素質要求/229

一 現代領導者在決策中的地位與作用/229

二 現代領導決策者的素質要求/230

三 注意防止兩種錯誤傾向/232

第七章 幹部人才隊伍的管理與建設/234

第一節 人才及其成長規律/234

一 人才的概念、特性、類型與層次/234

二 人才的素質要求/235

三 人才的成長規律/236

四 領導者的人才觀/237

第二節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242

一 加強在職教育/242

二 鼓勵自學成才/243

三 防止人才外流/244

四 完善激勵機制/245

五 引導合理流動/246

六 正確處理好幾種關係/247

第三節 加快幹部人事制度改革/248

一 加快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248

二 改革的基本目標、方針與原則/251

三 加強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領導/252

第四節 公開選拔,競爭上崗/255

一 政策精神/256

二 “申論”考試/257

三 選拔方式/258

第五節 建設三支幹部隊伍/261

一 黨政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261

二 國有企業人事制度的改革/263

三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改革/264

第八章 領導方法及其範疇的延伸/271

第一節領導方法/271

一 科學領導的方法論基礎/271

二 傳統與基本的領導方法/272

三 思維推理方法/273

四 調查研究方法/274

五 溝通協調方法/276

六 檢查總結方法/278

第二節領導藝術/279

一 領導藝術的含義、特性與基礎/279

二 領導藝術的類型/280

三 領導藝術的內容/282

四 領導藝術的社會性/293

第三節 領導謀略/297

一 領導謀略的概念、意義與作用/297

二 領導謀略的生成與特性/299

三 領導謀略的原則要求/300

四 領導謀略的運用藝術/300

五 領導謀略水平的提高/303

第四節 領導方法的範疇結構/306

一 領導藝術與領導科學的關係/306

二 領導謀略與領導方法的關係/308

三 領導方法的範疇結構/308

第九章 團隊的建設與領導/310

第一節 團隊與團隊精神/310

一 什麼是團隊/310

二 團隊的興起/312

三 團隊的產生與發展/313

四 團隊的類型/314

五 團隊精神/315

六 團隊對其成員的影響/316

第二節 團隊的組織建設/318

一 團隊的組建/318

二 團隊的構成要素/320

三 團隊的設計原則/322

四 團隊的建設與管理/324

五 團隊的領導模式/326

第三節 團隊的文化建設/327

一 培養團隊精神/327

二 建立共同理想/328

三 搞好團隊學習/329

團隊文化建設的領導/330

第四節 成功的團隊領導/331

一 團隊領導者的效能與素質/331

二 團隊的領導思想/332

三 團隊的遠景規劃/334

四 團隊領導的成功標準/335

五 高效團隊的特徵/337

第五節 團隊的運用與發展/339

一 團隊的利弊優劣/339

二 團隊運用的基本觀點/339

三 團隊的發展/341

四 團隊在當代中國的實踐(案例)/344

第十章 面向知識經濟領導新方向/347

第一節 知識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347

一 社會經濟變革的醞釀/347

二 什麼是“知識經濟”/348

三 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349

四 我國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對策/349

五 知識經濟的負效應/353

第二節 永不枯竭的無形資源/355

一 知識的特性/355

二 知識的社會功能/356

三 知識是現代“第一生產要素”/357

四 知識的管理/358

第三節 “非群體化”及其社會影響/358

一 “非群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359

二 “數字家庭”給工作帶來的影響/359

三 全面深刻的社會影響/360

第四節 開拓網上領導關係/362

一 網上領導關係及其性質與特點/363

二 網上領導的職能與權力演變/364

三 網上領導關係的能力/364

第五節 實施電子政務/366

一 什麼是“電子政務”/367

二 電子政務的基本模式/367

三 改革政府體制與管理方式/368

四 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370

第六節 知識經濟時代的領導者/372

一 知識經濟時代領導角色的轉變/372

二 從“替代領導”到“超級領導”/374

三 提高領導知識經濟的能力/377

四 知識經濟領導人才的培訓/380

第七節 知識經濟與共產主義的依存關係/383

一 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384

二 知識經濟的發展呼喚共產主義保駕護航/384

三 共產主義的實現呼喚知識經濟創造條件/385

主要參考書目/38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