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奧良

紐奧良

紐奧良(New Orleans),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一座海港城市,同時也是路州最大的城市。行政上與奧爾良縣同域。2013年,紐奧良市的GDP超過1800億美元,是該州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紐奧良市區人口378,715(2013年),都會區人口1,240,977人(2013年)。紐奧良曾在2005年8月遭到五級颶風卡特里娜襲擊,損失慘重。導致人口急劇下降,上世紀1997年到新世紀的2004年,紐奧良的市區人口超過79萬人,但隨著2005年的颶風卡特里娜襲擊,導致居民紛紛撤離紐奧良,現如今該市的人口只有37萬多,是美國繼底特律之後,第二個市區人口出現大規模下降的大城市。

基本信息

簡介

紐奧良紐奧良
紐奧良(NewOrleans)是美國第一大港,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位於州東南部,密西西比河畔,北臨龐恰特雷恩湖,距河口170多公里。其中水面積占45.3%;人口49.7萬(1990),約一半為黑人,大市區包括奧爾良、傑斐遜等4縣,面積7661平方公里,人口約占全州人口30%。流經市區的密西西比河呈新月形彎曲,故有“新月城”的別名。地處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水道縱橫,地勢低洼;平均海拔僅1.5米,不少地方低于海平面。沿河築有209公里長的防洪堤壩,由112個泵站組成的排水系統,通過泄水道分水引入龐恰特雷恩湖,亞熱帶濕潤氣候,7月平均氣溫27.7℃,1月11.6℃,年降水量1440毫米,夏季多暴雨。城市鄰近地區石油、天然氣、硫磺、鹽礦豐富,盛產木材和棉花、甘蔗、稻米等。

歷史

紐奧良紐奧良
紐奧良一帶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718年由法國人始建城鎮,並以當時法國攝政王奧爾良的名字命名。1722年成為法屬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首府。1762年後歸屬西班牙。1800年又復歸法國管轄。1803年,作為路易斯安那購買地的一部分,隨同整個路易斯安那以1500萬美元的價錢賣給了美國。1812年以後,隨著棉花帶的初步形成,紐奧良逐漸成為棉花集散地和黑奴市場中心,商業繁榮起來,成為“南部的皇后城”。到1840年,這座城市的人口達到10.2萬,成為當時美國第四大城市。1896年,紐奧良開始開鑿運河,整治航道,擴大港口水域,尤其是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這裡的船隻可以直抵拉丁美洲西海岸、亞洲、非洲東海岸及大洋洲港。隨著貿易範圍的擴大,港口吞吐量的上升大大促進了這座城市的發展。

密西西比河從紐奧良市流過,市北緊臨龐恰特雷恩湖,所以紐奧良市區內陸地與水面大約為3與2.5之比,部分地區低於密西西比河與龐恰特雷恩湖的水位,每當河水水位上升的時候,就會出現遊艇在人們頭頂上駛過的奇景,為此,人們稱紐奧良是美國的“水城”。
紐奧良城從19世紀末葉起,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但整個城市建設仍保留了很多法國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在市區中心沿密西西比河北岸還有不少比較古老的教堂、學校、商業區都被保存下來。城區包括老城“法國區”和新城“美國區”。法國區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周圍矗立著許多早期法國和西班牙的建築,如廣場對面灰色塔尖的聖路易斯教堂,還有西班牙時期的法院、市政廳、烏蘇萊修道院和法國市場等。建於1831年的喬治亞式大廈,裡面珍藏著美國南方早期考古發掘的印第安古董。傑克遜廣場建於1721年,廣場上有傑克遜躍馬揮戈的銅像,英勇威武。如今,這裡既是人們遊樂聚會的場所,也是劇場和商業中心。傑克遜廣場與紐約的時代廣場一樣聞名於世。法國區內有70多個街區是法國式建築,街區筆直但街道較為狹窄,街道兩旁種植著香蕉和熱帶林木,很有南方熱帶的城市風光。這裡的居民大多說法語,吃法國菜,保留著法國和西班牙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有人稱此處為“美國的巴黎”。
紐奧良城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高樓林立,有州、市主要行政辦公機構組成的市政中心建築群,國際貿易商業大樓等著名建築,還有許多銀行、辦公大樓和飯店旅館等。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最繁華的商業街。在新式大樓建築中,占地20多公頃,高82米的“路易斯安那超級圓頂體育館”最為壯觀。這座大廈於1971年夏動工,歷時4年建成,可進行各種球類、拳擊田徑比賽,亦可舉行大型集會、展覽會等,設備先進,觀眾容量大,還有很多附屬設施。

地理

紐奧良位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瀕臨墨西哥灣,低于海平面2.1米(七英尺)。三角洲的土地被海水侵蝕的情況嚴重,令紐奧良的天然防澇優勢盡失。氣候上屬副熱帶濕潤氣候。

紐奧良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所以風景秀麗,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市區北面的龐恰特雷恩湖與大洋相通,水面寬闊,約1500平方公里。湖周圍樹木蒼翠,草綠花香。為了溝通與北部地區的經濟聯繫,跨過湖面修建了38公里長的雙道橋樑,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長的高速公路橋。在這座雄偉壯觀的大橋上,可以觀賞大湖的自然風光,奇異的湖光萬頃、水天一色的美麗景色,無不令人驚嘆叫絕。

經濟

紐奧良紐奧良
紐奧良是美國南方的主要工業城市,集中全州1/4的工廠企業;有紡織、食品、木材加工、煉油、石油化工、化學等工業部門;並是全國重要的造船和宇航工業基地,阿馮爾達船廠和生產火箭、宇航設備的米喬德廠是最大的企業,州內最大的零售、批發和金融中心;旅遊業興盛,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僅次於運輸業。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市內博物館眾多,有紐奧良大學、圖拉內大學等高等學府以及可容納7萬多觀眾的路易斯安那體育館,富音樂傳統,為爵土樂音的誕生地,多音樂團體和劇場、音樂廳等;一年一度具有法國傳統的仟悔火曜日盛況空前,吸引數以百萬計國內外遊客。

紐奧良城從19世紀末葉起,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但整個城市建設仍保留了很多法國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在市區中心沿密西西比河北岸還有不少比較古老的教堂、學校、商業區都被保存下來。城區包括老城“法國區”和新城“美國區”。法國區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周圍矗立著許多早期法國西班牙的建築,如廣場對面灰色塔尖的聖路易斯教堂,還有西班牙時期的法院、市政廳、烏蘇萊修道院和法國市場等。建於1831年的喬治亞式大廈,裡面珍藏著美國南方早期考古發掘的印第安古董。傑克遜廣場建於1721年,廣場上有傑克遜躍馬揮戈的銅像,英勇威武。如今,這裡既是人們遊樂聚會的場所,也是劇場和商業中心。傑克遜廣場與紐約的時代廣場一樣聞名於世。法國區內有70多個街區是法國式建築,街區筆直但街道較為狹窄,街道兩旁種植著香蕉和熱帶林木,很有南方熱帶的城市風光。這裡的居民大多說法語,吃法國菜,保留著法國和西班牙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有人稱此處為“美國的巴黎”。

紐奧良城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高樓林立,有州、市主要行政辦公機構組成的市政中心建築群,國際貿易商業大樓等著名建築,還有許多銀行、辦公大樓和飯店旅館等。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最繁華的商業街。在新式大樓建築中,占地20多公頃,高82米的“路易斯安那超級圓頂體育館”最為壯觀。這座大廈於1971年夏動工,歷時4年建成,可進行各種球類拳擊和田徑比賽,亦可舉行大型集會、展覽會等,設備先進,觀眾容量大,還有很多附屬設施。

人口

紐奧良人口55萬,以非洲黑人後裔為主也是靈魂樂發源地,更是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在曾經是一個移民城市,除了歐洲的冒險家外,這城市還是當時還有奴隸制度的美國最主要輸入黑人奴隸的城市。現時大部分人口皆為黑人奴隸的後裔。

文化

克里歐與卡真文化

紐奧良紐奧良
美國人來紐奧良旅遊,總有走到異國他鄉的陌生感覺,因為這裡的風土人情民俗特色實在獨一無二。卡特里娜颶風前,紐奧良地區人口在五十萬左右,最多的是黑人。美國歷史上南方諸州是奴隸制的大本營,紐奧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更是美國黑人人口百分比最高的州之一,僅次於近鄰密西西比州。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黑人占據了紐奧良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但紐奧良的黑人與美國其他地域的黑人有顯著的差異,他們在二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克里歐與卡真文化。

紐奧良開埠後,為了區別於從歐洲大陸來的第一批移民,在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出生的第二代移民都被統稱為克里歐人。法國裔,西班牙裔或者二者混血的克里歐人依然講法語,被稱為法國克里歐人;而殖民地上的有色人種,尤其是由西非掠奪來的黑奴後裔則被稱為黑克里歐人。在西班牙統治時期,為了對付城中頑固的法國人,西班牙統治者大力拉攏西非黑人奴隸,允許他們購買自由。獨立了的黑克里歐人與法國、西班牙的殖民逐步種族融合,他們的風俗習慣既有歐洲的傳統,又透著古老非洲大陸的神秘,他們將法語、西班牙語和非洲土語結合起來,創立了獨特的克里歐語,直到今天這種獨特的語言仍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使用。

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歸屬美國後,新湧入的“北佬”並不被紐奧良的克里歐人所接受,美國第一位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卡邦強行推行英語的舉動只引起了本地人的強烈反感,他們上街遊行抗議北佬的粗鄙文化與暴虐政策。有意思的是,海地大革命時從拉美逃到紐奧良來的貴族卻得到了紐奧良本地人的熱烈歡迎,他們與紐奧良的克里歐文化迅速融合。為了區別于越來越多的南下美國人,紐奧良地區的本地人開始統稱自己為克里歐人,而卡真人則是從加拿大地區移居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國人後裔。

18世紀中後期,現今加拿大地域的英國與法國殖民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新法國殖民地的戰爭,許多法國人開始舉家南遷,那些不知目的地的商船把他們載到哪,哪就是新的家。其中大部分法國阿卡地亞地區的殖民者們就展轉流落到了今天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成為今天卡真人的鼻祖。

卡真人的語言仍然是帶有濃重阿卡地亞口音的法語。卡真食物基本上就是法加農村家鄉菜,烹飪手法簡單,大量採用南方本地的原料與香料,比如幾乎每菜必放的洋蔥、芹菜與青椒碎丁,還有常見的路易斯安那小龍蝦等,風格十分濃厚辛辣。米飯永遠是卡真風味的主食,這與美國其餘地區麵包就大肉的風格比起來真真是異類。

紐奧良文化

十九世紀中期,紐奧良優良的海港與運輸便利使其成為南方最具吸引力的大城市。除了法國人,西班牙人和拉美貴族,以及美國的北佬大量南遷,歐洲愛爾蘭與德國移民也大量湧入,義大利人,希臘人,克羅埃西亞人,菲律賓移民都很常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外國移民進入紐奧良的人口比美國人自己還要多,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融爐。
與美國東北或者西部加州的文化融合不同,紐奧良這片神奇的土地對傳統克里歐文化的保護性非常強,每一次的融合都是獲取外來文化的特色融入克里歐傳統之中。坐著古老的街車沿聖查爾斯大街從法國區向上城緩緩行駛,人宛如步入時光隧道,從歐陸風情的法國區,到典型美國商業區,再到宛如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橡樹大道,還有20世紀初曾經普及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這些曾經不同的語言、文化、時尚、信仰如今都緊密交織在了一起,演變出狂歡節、爵士樂、巫毒教,演變成充滿克里歐風情的獨特的紐奧良文化。
進入20世紀,隨著爵士樂的興起,大量的藝術家湧入紐奧良。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同性戀人士,包括爵士鋼琴之王托尼.傑克遜,作家杜魯門.卡波特,還有寫下不朽的《欲望號街車》的劇作家威廉.田納西等。波旁街上著名的老鐵匠酒吧從開張起就對同性戀人事敞開大門,後來“被放逐的拉斐特咖啡館”更是波旁街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同性戀酒吧。儘管同性戀運動在紐奧良遭受過幾次重大打擊,但紐奧良1991年通過了反對同性戀歧視的法令,1997年紐奧良市長決定將傳統婚姻的權益延伸至同性配偶關係中。在保守傳統的南方,紐奧良在同性戀平權運動中的激進可見一斑。
如今的波旁大街,聲色犬馬不分種族,但向北過了聖安大道的“紫色分界線”就是繁華的同性戀區了。夜幕降臨,健碩的脫衣舞男在歷史悠久的“被放逐的拉斐特咖啡館”吧檯上徹夜狂歡,七彩氣球,彩虹旗和形形色色的人群把夜色裝點得五彩繽紛。如果再向北,穿過埃斯普拉納達大道,進入只有本地人才知曉的秘密爵士樂中心馬里尼區,法國人街上600號是城中著名的同性戀書店,正對著拐角處刺青店的詭異櫥窗。再轉個彎,一排色彩鮮艷形貌各異的小酒館櫛比林立,中性打扮入時出挑的年輕人抽著煙,靠著斑駁的磚牆在混亂的爵士音符中冷眼注視著往來的行人。歲月在紐奧良徹底溶掉,什麼背景歷史文化甚至性取向,在這裡,都悄無聲息的匯入密西西比河的奔流中,改名叫了“諾拉”。

海港

紐奧良紐奧良
紐奧良是僅次於紐約港的美國第二大港,。紐奧良港地處密西西比河的咽喉地帶,腹地深廣,是美國的重要的河海、海陸聯運中心。紐奧良港建於1718年。19世紀初,由於棉花穀物出口量增多,港口迅速發展起來。近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中占首位的是石油,其次為穀物、雜貨、煤炭等,年吞吐量均在1億噸左右。居全國各港之首。港口以轉口貿易為主,港區內設對外貿易帶,占地7.6公頃,進口貨物可免稅在此儲存、加工或展覽。是7條鐵路幹線的交會點,通連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大城市。水陸聯運方便,是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樞紐。多座大橋跨越密西西比河兩岸。著名的龐恰特雷思湖堤壩長達39公里,溝通市區與湖北岸的聯繫。有1個國際機場和2個國內機場。

紐奧良港有三個港區:密西西比河港區;排洪渠道港區;其他運河、水道和龐哈特倫湖、鮑恩爾湖港區;而以密西西比河港區為主。全港碼頭線總長約50公里,有泊位150多個。所有碼頭幾乎都是順岸式的。紐奧良港同歐洲和太平洋沿岸(包括遠東)之間有載駁船往來。載駁船所載駁船可上溯密西西比河、伊利諾伊河到達芝加哥。港口劃出專用水域作為載駁船停泊區。

紐奧良港已制定了名為"中央港區"的30年築港規劃。"中央港區"將建在紐奧良市東郊,位於工業運河、法蘭西路碼頭和巴黎路橋之間的排洪渠道畔,占地約5000公頃。

建築

法國建築

紐奧良建築紐奧良建築
紐奧良最有特色的建築大多聚集在法語區老城。在西班牙統治紐奧良的40年間法語區的兩場大火把法國老式建築燒了個精光,尤以1788年那場最為慘重。法語區裡的法式建築都是木製結構,若一家不小心半夜著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再加上各家各戶都備有彈藥火槍,若不及時組織人力撲救整個城市便會淪為火海。
1788年起火那天剛巧是3月21日星期五,基督教耶穌受難的紀念日。法語區腹地傑克遜廣場上的聖路易斯大教堂的鐘聲本應同時用於火災警報,可當時迂腐的神甫就是不肯,說要嚴格依據基督教義不能在神聖禮拜五敲鐘。於是大火借著風勢迅速吞噬了整個老紐奧良,就連宏偉的聖路易斯大教堂本身也化為灰燼。六年後法語區又著了場大火,徹底磨滅了法國人在紐奧良的建築痕跡。今天法語區里那些浮華精緻的雕花生鐵闌乾陽台都是西班牙建築的風格,只有位於杜梅街上的“約翰夫人家”還可隱隱窺見法國鄉間木屋的風貌。

街道奇景

如今法國區的街道非常狹窄,各家各戶緊密相連,斑駁的老牆之上,二樓的雕花欄桿小陽台們常常被綠色的垂吊花草布滿,一年四季都絢爛艷麗。比較張揚的住家,還要在這綠色中掛上花花綠綠的狂歡節珠子,再弄幾個鳥獸塑像點綴在花草之間,最好再掛幾串風鈴叮咚,這使本來就充滿了濃鬱熱帶氣息的城市更充斥著一座座小型懸空熱帶雨林,憑空增添旖旎無數。而街邊一樓的住戶大門多用雕花的生鐵防盜門保護著,窗戶也時常被色彩鮮艷的木頭板遮住。行人從街道上走過,就以為裡面也是狹小密閉低矮的平房,眼睛只盯著那些裝潢華美或者怪異的古董店衣服店。殊不知,這法語區里最不可思議的華美景象,往往就藏在一面面最不起眼的磚牆後面——或是浮華艷麗的西班牙式豪宅,或是類似北京四合院一樣的天井當院,內里奇花異草爭芳鬥豔,好一座秘密花園!

墓地特色

除了法語區,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築便是墓地。紐奧良的墓葬與美國其它地方全然不同,個個都是地上“懸棺”。這倒不是因為紐奧良的人多么念舊,無法忘懷死者所以給他們建築了“死靈之城”,而是紐奧良這片地方,地表下面就是沼澤,多挖幾尺墳墓就要倒灌,總不能把先人的軀體泡在水裡吧。這點上,紐奧良的傳統又和加勒比眾多島國風俗類似了。
著名的聖路易斯第一號公墓距離二號公墓只有三個街區,生了銹的黑欄桿鐵門把裡面一排排靜默的靈魂與外面熙攘的公路隔開。很多墓地都有相當的年頭了,這些墓葬基本都是長方形結構,普通的大概兩人高,頂上或平或成三角狀,本來是白色的外牆皮早已變成斑駁的灰色。墓的正面多是一人半高的石板門,有的乾脆用紅磚砌住,外面再抹上白灰。若碰上正在修葺的新墓,便能看到墓室裡面的結構。一般的墓室分上下二或三層,最上面的用來放置棺槨,下面則是祖祖輩輩先人骸骨。有錢人家的墓地宏偉得多,長長的跟一個小“獵槍筒房”類似,邊角方方正正,平頂上面矗立著巨大潔白的天使雕像,或者是聖母瑪利亞,氣派非凡。年久失修的墓地們石板門的白灰便則掉得差不多了,露出裡面已經發了黑的老磚。與紐奧良貧富夾雜的城市景觀一樣,在靈魂的城市裡,窮的富的也互為睦鄰,各不相擾。
紐奧良建城兩百年,可公共排水系統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建成,哪怕到今天,法語區的排水排污系統仍然是一百年前的老結構,一下雨,由於地下水會從密西西比河與北部的龐恰特雷恩湖向盆地地勢位於海平面下七到二十英尺不等的老城回灌,僅有的排水系統也開始“反芻”,污水在石板街面肆意橫流,加上紅燈區醉漢們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的慷慨奉獻,波旁大街永遠充滿了腐敗所特有的腥騷味道。這樣的公共健康環境,怎么不是疾病與瘟疫的溫床!紐奧良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瘟疫,大批生命死亡,普通墓葬的兩個棺槨位置不夠,還要暫借公墓一角特意修葺的“棺材公寓”。這些“公寓”比起獨門獨戶的墓地就要簡陋的多,四平八穩方方正正如同烤箱一樣的結構,沒有任何裝飾、生鐵闌乾或者雕像,只有牆面是一樣的斑駁脫落。每個棺槨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口,棺木從這裡放進去,等到家族墓地有了空房,或者直到儉骨日再回歸祖先的懷抱。
儉骨一般都發生在安葬一年之後,棺材打開,逝者的遺骸被從中請出,掃入到墓地的最下層,與家族先人們的骸骨合併一處,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美食

傳統美食

紐奧良海鮮稀飯

紐奧良美食紐奧良美食
紐奧良克里歐烹飪風格混合了法國、西班牙、加勒比和非洲的傳統影響,雖然也如同卡真食物一樣大量運用南方本地原料,但手法上更接近歐洲大陸的傳統風味,味道上也沒有那么辛辣。比如著名的紐奧良海鮮稀飯,受到濃重的非洲以及印第安烹飪風格的影響,主要的成分一是蝦與螃蟹腿,二是雞腿肉。蔬菜一定要放入秋葵。秋葵形狀顏色如同青色尖椒,不過味道比較平淡,口感卻特別滑爽,汁液有些黏稠,感覺功用與中餐里勾芡有些類似。

紐奧良人每個禮拜一都要吃紅豆米飯。這道克里歐主食將紅豆煮熟成糊狀,同時加入很多調味料,比如切成小塊的火腿還有南方著名的生香腸,讓它變得馥郁香濃。吃的時候把加了火腿香腸的紅豆糊熱熱的澆在白米飯上,佐以玉米面蒸成的方形甜窩頭,又是鮮美又是香甜。而到了周五,便要吃海鮮稀飯佐以酥炸鯰魚。厚厚的一塊魚背肉,表皮被炸得鹹脆,裡面的白肉卻是鮮美的原味。吃的時候抹上白色的乳酪蘸醬,配上香蔥炸玉米面球,喝著熱呼呼的海鮮稀飯,好不快意。

其他的克里歐食物還包括海鮮炒飯(Jambalaya),小龍蝦澆飯(CrawfishEtouffee),烏龜湯,炸生蚝,麵包布丁,油炸綠西紅柿等。
與克里歐美食相媲美的是卡真風味,其中麻辣小龍蝦是最著名的季節性卡真食物。每年一到三四月份,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龍蝦就成長得差不多了,開始區域遷徙。我認識一位朋友,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最喜歡到小龍蝦最豐盛的地方,帶上幾個塑膠袋,揀小龍蝦們的必經地守株待兔。路易斯安那本地的小龍蝦個頭非常大,性情彪悍,可腦子卻非常愚笨,每年都走同樣的路,結果被人白白揀起來成了腹中美味。

在美國大部分地方吃飯,所謂的“辣”比起中國四川湖南之辣那根本不值一提,可紐奧良的卡真“麻小”卻絕對貨真價實,不辣你個涕淚縱橫絕不罷休。吃“麻小”的日子一般都是陽光普照,萬里無雲。一家人從餐館買來論磅裝的麻辣小龍蝦,放在褐色紙袋裡到公園或湖邊野餐;要么就是公司學校組織的“麻小”聚餐,請專門的烹飪公司來,架起一口大鐵桶,把成磅成磅的活小龍蝦和大包調料倒進去,工人站在梯子上揮舞著巨大的木勺邊煮邊攪。大橡樹下陰涼處支起木桌條凳,每人盛上一大盤子的艷紅,就著紅皮小土豆和鮮黃的甜玉米,開吃!
是不是地道的南方人從吃小龍蝦的手法上一下就能看出個究竟。不常吃的人單是剝龍蝦皮就要費不少勁,如果不小心把手劃個小口,又麻又辣的汁液滲進傷口,那戰鬥力必然要大減。再看人家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先把小龍蝦頭揪下來,狠狠吸一口裡面味道勁爆的麻辣汁液與龍蝦腦,然後去掉小龍蝦身上的第一節殼,一手蝦肉一手蝦尾使勁一拽,整個蝦身就出來了,連泥線都不用揀,一口一個。

自創美味

除了傳統的卡真與克里歐美食,紐奧良還有一個自創的傳統美味叫“窮漢三明治”。有一說是在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一家專賣三明治的夫妻店可憐當時貧苦的鐵路工,特意把法國麵包切作兩半,裡面放入店裡能找到的各式肉類蔬菜,滿到幾乎溢出來,很便宜的賣給工人們;還有說法是經濟蕭條時街車工人大罷工,一位街車司機與他老婆給罷工工友們免費提供這種三明治,因為工友個個都是響叮噹的窮漢子,“窮漢三明治”故此得名。要吃地道的窮漢三明治,一定要用香脆勁道的法式麵包,主料最好是具有紐奧良特色的油炸生蚝,之後給三明治“穿全套衣服”,生菜、番茄、醃黃瓜、洋蔥、醃辣椒等佐料全部統統加上。東西放全了,自己隨喜好再澆上番茄醬、芥末醬或者美奶滋醬,然後拚命合上兩片厚厚的法式麵包,小心別讓裡面快要爆炸的陷心掉出來,張大嘴巴使勁咬。

特色餐館

紐奧良的傳統卡真/克里歐餐館大多與法國大餐結合在一起,最著名的是華盛頓街上的高級餐廳將軍宮(Commander’sPalace)。不過總體說來,紐奧良的餐館從來不是以貴而著名的。諾拉人最講究的一個詞叫做“Lagniappe”,意思是“多餘一點”。到餐館吃飯,一個大盤子肯定是滿滿的,一定要讓人吃個溝滿壕平外加打包才叫南方的待客之道。
CafeDuMonde的Beignet
法語區有家叫CaféDuMonde的小咖啡館,24小時營業,就便宜得不得了。這家除了香濃的法式咖啡牛奶和泡沫細膩的拿鐵咖啡之外,一定不能錯過的是特別的法國甜點Beignet(發音“般尼耶特”)。這種正方形用熱油深炸的麵食雖然據說是甜甜圈的一種,可口感更象中國的油條。不過這紐奧良“油條”上面撒著厚厚的糖粉,吃的時候要先在盤子裡輕輕磕一磕,去除多餘的糖粉,然後屏氣凝神慢慢品品味。咬的時候不要妄想邊吃邊說話,小心糖粉被吸進喉嚨里嗆到。這家已經經營超過百年的老店是紐奧良的象徵之一,可以說如果沒來這裡喝咖啡吃Beignets就不算來過紐奧良。

種族問題

紐奧良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法國路易十四宮廷的奢華風從城市開埠之日起就如影相隨,上層社會的爾虞我詐、勢力、見縫插針也都隨著法國人的到來在紐奧良的土地上深深扎了根。加上後來一百年的奴隸制度,赤裸裸的階級壓迫與窮奢極欲都造就了這個老城從根上開始的,現代民主自由也醫治不了的腐敗。
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了民權法案的通過,儘管在法律上改變了美國南方的黑白種族分離制度,但在經濟發展落後的紐奧良地區,實際上的種族分離從未消失。有些黑人為主的街區把白人出現當作挑釁與麻煩;而很多白人社區也絕不歡迎黑人的遷入。

城中黑人儘管人數多,但由於經濟地位的普遍低下,政治地位不高;而越是如此,黑人為主的社區發展就越落後。沒有什麼錢的黑人大多只能依靠紐奧良的公共教育系統,可全城的公立學校中只有一所教育質量過關,其餘的,大家戲稱,不知是送小孩去學好還是學壞。而美國的公立學校入學多按學區劃分,那唯一的優秀公立學校所在學區自然價格不菲,大部分在貧困線上得過且過的黑人家庭根本無力問津。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是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走馬觀花的遊客們只在法國區,花園區跟上城附近活動,並看不到城中黑白對立與分化;缺乏外力注入改變貧困格局的黑人社區問題深重,毒品泛濫,暴力頻繁,青少年步入歧途。這些深重的社會問題在“大快活”歌舞昇平的表面下蟄伏蔓延,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城市的爛瘡被曝於光天化日之下,美國人這才悲嘆,在民主發達自由的國度,竟然也有紐奧良這樣的異數!

颶風

全城受淹
紐奧良紐奧良全城受淹
2005年8月29日,五級颶風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的聖伯納鎮登入。這場本來預測在佛羅里達州登錄的一級小颶風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從佛羅里達繞了個大彎,在墨西哥灣海域迅速增強為五級,向許多還不明就裡的紐奧良人襲來。年久失修的湖堤河堤在颶風的震盪中垮掉,城北的龐恰特雷恩湖向碗狀的紐奧良城倒灌,許多因貧困來不及撤離的民眾被困河澤。紐奧良地區與外界的通信系統徹底癱瘓,被臨時疏散到城中“超級碗”體育館避風的民眾們得不到及時的政府救援,基本生活物資告罄,一時間情況失控,暴亂、搶劫、逃亡、恐慌籠罩城市,世界末日般的悲慘景象被電視媒體廣為傳播。在這場浩劫中,整個路易斯安那州的死亡人數是所有受災地區最高的,包括撤離人口,共有1577人,705人失蹤。卡特里那颶風所造成的總損失超過810億美元,居美國歷史之最,而美國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麥可·布朗也因反應緩慢管理失策引咎辭職。直到三年後的今天,紐奧良地區受災最嚴重也是最為貧困的第九區大部分地區仍然斷瓦殘垣,復興之路舉步維艱。

經濟建設

工業旅遊業

紐奧良是美國南方的主要工業城市,集中全州1/4的工廠企業;有紡織、食品、木材加工、煉油、石油化工、化學等工業部門;並是全國重要的造船和宇航工業基地,阿馮爾達船廠和生產火箭、宇航設備的米喬德廠是最大的企業,州內最大的零售、批發和金融中心;旅遊業興盛,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僅次於運輸業。

文化教育事業

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市內博物館眾多。有杜蘭大學(TulaneUniversity)、紐奧良大學(UniversityofNewOrleans)等高等學府以及可容納7萬多觀眾的路易斯安那體育館,富音樂傳統,為爵土樂音的誕生地,多音樂團體和劇場、音樂廳等;一年一度具有法國傳統的仟悔火曜日盛況空前,吸引數以百萬計國內外遊客。

城市建設改造

紐奧良紐奧良
紐奧良城從19世紀末葉起,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但整個城市建設仍保留了很多法國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在市區中心沿密西西比河北岸還有不少比較古老的教堂、學校、商業區都被保存下來。城區包括老城“法國區”和新城“美國區”。法語區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周圍矗立著許多早期法國和西班牙的建築,如廣場對面灰色塔尖的聖路易斯教堂,還有西班牙時期的法院、市政廳、烏蘇萊修道院和法國市場等。建於1831年的喬治亞式大廈,裡面珍藏著美國南方早期考古發掘的印第安古董。傑克遜廣場建於1721年,廣場上有傑克遜躍馬揮戈的銅像,英勇威武。如今,這裡既是人們遊樂聚會的場所,也是劇場和商業中心。傑克遜廣場與紐約的時代廣場一樣聞名於世。法語區內有70多個街區是法國式建築,街區筆直但街道較為狹窄,街道兩旁種植著香蕉和熱帶林木,很有南方熱帶的城市風光。這裡的居民大多說法語,吃法國菜,保留著法國和西班牙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有人稱此處為“美國的巴黎”。

紐奧良城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高樓林立,有州、市主要行政辦公機構組成的市政中心建築群,國際貿易商業大樓等著名建築,還有許多銀行、辦公大樓和飯店旅館等。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最繁華的商業街。在新式大樓建築中,占地20多公頃,高82米的“路易斯安那超級圓頂體育館”最為壯觀。這座大廈於1971年夏動工,歷時4年建成,可進行各種球類、拳擊和田徑比賽,亦可舉行大型集會、展覽會等,設備先進,觀眾容量大,還有很多附屬設施。

美國第二大港

紐奧良是僅次於紐約港的美國第二大港,。紐奧良港地處密西西比河的咽喉地帶,腹地深廣,是美國的重要的河海、海陸聯運中心。紐奧良港建於1718年。19世紀初,由於棉花和穀物出口量增多,港口迅速發展起來。近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中占首位的是石油,其次為穀物、雜貨、煤炭等,年吞吐量均在1億噸左右。居全國各港之首。港口以轉口貿易為主,港區內設對外貿易帶,占地7.6公頃,進口貨物可免稅在此儲存、加工或展覽。是7條鐵路幹線的交會點,通連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大城市。水陸聯運方便,是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樞紐。多座大橋跨越密西西比河兩岸。著名的龐恰特雷思湖堤壩長達39公里,溝通市區與湖北岸的聯繫。有1個國際機場和2個國內機場。
紐奧良港有三個港區:密西西比河港區;排洪渠道港區;其他運河、水道和龐哈特倫湖、鮑恩爾湖港區;而以密西西比河港區為主。全港碼頭線總長約50公里,有泊位150多個。所有碼頭幾乎都是順岸式的。紐奧良港同歐洲和太平洋沿岸(包括遠東)之間有載駁船往來。載駁船所載駁船可上溯密西西比河、伊利諾伊河到達芝加哥。港口劃出專用水域作為載駁船停泊區。
紐奧良港已制定了名為"中央港區"的30年築港規劃。"中央港區"將建在紐奧良市東郊,位於工業運河、法蘭西路碼頭和巴黎路橋之間的排洪渠道畔,占地約5000公頃。

國際機場

紐奧良國際機場全稱為紐奧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國際機場(英文:LouisArmstrongNewOrleansInternationalAirport,IATA:MSY,IACO:KMSY),

概述

紐奧良國際機場是一座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傑菲遜區的民用機場。歸屬於紐奧良市並位於市中心商業區西10海里(19公里)處。機場地址為路易斯安那肯納市航線路900號。一小部分跑道位於聖查爾斯區的飛地。阿姆斯特朗機場為大紐奧良區和東南路易斯安那的主要商業機場。過去該機場被稱為摩聖特機場,也叫做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國際機場和紐奧良國際機場。

介紹

該機場坐落在平均海拔4.5英尺(1.4米)的平面上,為世界上第二海拔低的國際機場,僅次於位於阿姆斯特丹平均海平面下11英尺(4.5米)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國際機場。卡特里娜颶風前,每年970萬人訪問該機場,並且幾乎全部以此為最終目的地。2008年,共7,944,397旅客訪問該機場,較前一年提高了5.5%。該機場具有全美機場最優良的安全紀錄。2008年2月,該機場被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雜誌在47家機場中選為排名第4良好旅行體驗,基於該機場的航班較少推遲以及經常性的較低的行李託運。該機場曾是美國前往拉美國家旅行的主要關口。現在,大多數旅行通過其他設有國際航空公司樞紐機場的城市中轉。

歷史

該機場二戰後開始運營,以取代較老的紐奧良雷克弗隆特機場(IATA代碼為NEW,ICAO代碼為KNEW,現為專用航空用途。)成為紐奧良主要機場。2001年後,該機場以一名著名的爵士樂藝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命名。該地區的美國國家氣象服務預報辦公室曾位於該機場,但是已經搬到斯萊德爾郊區,並以LIX為IATA代碼和KLIX為ICAO代碼。該機場因勇敢的飛行家約翰莫聖特而得名,1910年他死於1910年發生在這片土地上(那會兒是農田)的一場飛機墜毀事故中。由於雷克弗隆特機場保留了NEW作為其IATA代碼,紐奧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國際機場因莫聖特飼料場而得其IATA代碼MSY。莫聖特機場計畫始於1940年,因為紐奧良原有的樹山機場(紐奧良雷克弗隆特機場)需要擴建或替代。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出現這片土地成為政府的一個空軍基地。戰後,重歸民用並於1946年五月開始在莫聖特機場進行商業服務。

設施

紐奧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國際機場占地1500英畝(607公頃),海拔4英尺(1米)。機場有三條跑道:10/28為10,104x150英尺(3,080x46米)混凝土表面;1/19為7,001x150英尺(2,134x46米)混凝土表面;6/24為1,088x150英尺(1,088x46米)瀝青表面。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在12個月內機場有129,228架飛機運行,每天約354架:58%為商業航班,21%為專用飛行,19%為短程小客機及1%為軍用飛機。其中有19架以該機場為主場:21%為單引擎,21%為多引擎,42%為噴氣式和16%的直升機。

終端站

該機場有兩個終端:東和西,由一個中央售票通道相連。連線著4個大廳:A,B,C,和D。
A大廳 A大廳於1974年開始運行,有6個登機門:A1,A3,A5,A6,A7,A8.A1/A3/A5登機門現永久關閉。 B大廳 B大廳於1974年開始運行,有13個登機門:B1-B13 C大廳 除了加拿大和加勒比海航班;所有國際直達航班到達均由C大廳處理。該大廳也有普通用途登機門供非常規服務及包租航班用。C大廳於1991年開始運行,有15個登機門:C1-C12,C14-C16 D大廳 最新的D大廳包括達美航空公司貴賓室,唯一保留在阿姆斯特朗機場的航空公司貴賓室。D大廳正在進行一項包含6個登機門的擴建項目。D大廳有7個登機門:D1-D6,D8

旅遊勝地

法語區波本街
傑克遜廣場
哈蕾斯賭場
花園區
城市公園
密西西比河遊船
沼澤地/濕地遊船
橡樹園農莊
橡樹園農莊
卡特里娜颶風受災區
龐查特倫湖
特色墓地遊覽
歷史悠久的咖啡杜夢

體育

綜述

NBA30支球隊NBA30支球隊
NFL的紐奧良聖徒
NBA的紐奧良鵜鶘

聖徒

紐奧良聖徒(英語:NewOrleansSaints)、另譯紐奧良聖人,是一支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職業美式足球球隊,他們為國家美式足球聯會的南區其中一支球隊。球隊成立於1967年,但早期成績並沒有特?別顥著,球隊在1987年第一次打進季後賽,直到2000年才在季後賽取得第一場勝利。在2006年,球隊首次晉身國聯冠軍賽。球隊在2006年球季成為首支在負場多於13場或以上的球隊在下一個賽季成功晉身國聯冠軍賽。在2009年球季的超級碗總決賽上以31-17的比分打敗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隊,成功取得隊史上首次的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總冠軍。

黃蜂隊

部區:西部聯盟
分區:西南賽區
中文名稱:紐奧良黃蜂
英文名稱:NewOrleansHornets
所在州:路易斯安那州
所在城市:紐奧良市
主體育館:紐奧良球館(NewOrleansArena)
容納人數:17200
加入NBA:1988年
球隊老闆:西恩伍德布里奇
球隊教練:拜倫-斯科特(ByronScott)
球隊顏色:主場-白色、客場-綠色
總冠軍次數:0
分區冠軍次數:1(2007-2008)

1987年4月22日,NBA決定擴軍,在夏洛特黃蜂隊與熱隊、魔術隊和森林狼一起成為NBA新成員,1988年黃蜂等隊正式開始NBA比賽。2002年黃蜂隊搬到紐奧良。
黃蜂隊最初的名字叫夏洛特黃蜂隊。和其他球隊不同,黃蜂隊從一開始就組建了以經驗豐富的球員為主的陣容。經歷了最初的沉悶,在1991和1992年,黃蜂隊幸運地在選秀中連續得到拉里-詹森、阿倫佐-莫寧兩位未來之星,在加上NBA歷史最矮球員身高僅160CM的博格斯的神勇表現,三名全明星球員幫助黃蜂隊在進入NBA的第5個賽季就闖入季後賽。拉里-詹森12年8400萬美元的契約是當時最豐厚的契約。然而好景不長,詹森與莫寧在爭奪球隊老大的地位上反目,兩人逐漸不和,在1995-1996賽季,黃蜂隊不得不把莫寧換到熱火,換來了格倫·萊斯,而該賽季博格斯也因傷病缺席了大部分比賽,該年只取得41勝41負的成績無緣季後賽。這個賽季結束,黃蜂亦把拉里·詹森換去紐約。(後來在尼克斯和熱火的比賽中詹森和莫寧在賽場上大打出手)

紐奧良黃蜂隊

萊斯的加盟又使黃蜂隊在東部出頭,在新教練NBA50大傳奇巨星--戴夫·考恩斯帶領,在1996-1997賽季黃蜂隊創造了54勝28負的當時球隊歷史最佳戰績。格倫-萊斯在全明星賽上力壓喬丹成為最有價值球員,他單賽季平均每場26.8分的成績名列全聯盟第三。但遺憾的是54勝的成績只能在當時強隊如雲的東部排到第6,季後賽第一輪遭遇尼克斯被毫不留情地3:0橫掃。

1997-1998賽季,萊斯率黃蜂進入東部半決賽,雖然他們輸給了公牛隊,但他們在芝加哥聯合中心球館取得了兩場勝利,令公牛虛驚一場。

1998-1999的縮水賽季,由於傷病因素和主教練考恩斯跟球隊管理層不和,黃蜂的成績非常糟糕,早段一直在東部墊底,賽季中盤後一直充當考恩斯助手的保羅-西拉斯接過黃蜂教鞭。中鋒迪瓦茨去了薩克拉門托國王隊,萊斯去了洛杉磯湖人隊,換來了埃迪·瓊斯和坎貝爾,在賽季後半程黃蜂隊打出了驚人的成績,最後取得26勝24負差一點進入季後賽。

在隨後的1999-2000賽季中,黃蜂隊一致被媒體看好為東部的一流強隊,但常規賽的成績一直很疲軟,而鮑比-菲爾斯又因為車禍而意外身亡,黃蜂隊經歷了最痛苦的時期,最後僅取得49勝33負的成績,季後賽第一輪對著東部新貴76人,結果1:3敗下陣來。
2000-2001賽季,馬什本和P.J.布朗來到黃蜂隊,成為球隊新的核心。年輕球員拜倫·戴維斯、埃迪-羅賓遜和馬格洛伊爾以及黃蜂隊的老將威斯利和坎貝爾共同組成了黃蜂隊的陣容。在季後賽中以6號種子的身份橫掃3號種子邁阿密熱火,在與雄鹿的東部半決賽中曾以3:2領先,但最後遺憾地被翻盤,該年為黃蜂歷史上的頂峰。

2001-2002賽季,馬什本受傷,拜倫-戴維斯成為球隊的核心。該年黃蜂管理層跟夏洛特市球迷的矛盾開始激化,導致黃蜂的主場戰績非常糟糕,但客場戰績卻異常優秀。當年黃蜂隊仍然進了季後賽並在季後賽第一輪3比1擊敗奧蘭多魔術隊,在這輪比賽中,拜倫-戴維斯成為NBA歷史上第五位在季後賽中連續打出三雙的球員。第二輪黃蜂被由於基德加盟而在東部強勢崛起的網隊淘汰。

2002-03賽季,黃蜂搬離夏洛特,在紐奧良他們有一個神話般的開頭。在首場對紐奧良舊隊爵士的比賽中他們就以100-75勝出,當賽季以主場11連勝開局。不過受傷病影響,黃蜂此後戰績一般。他們以東部第五的身份進攻季後賽,首輪以2-4再次不敵76人,西拉斯主教練也因此下課。

2003-2004賽季,是黃蜂最後一次以東部球隊的身份出現。戴維斯和馬格洛伊爾成為最具活力的“二人組”,兩人都成為全明星隊員。在季後賽他們遇到重組完成的熱隊,兩隊都在主場取得勝利,黃蜂以3-4再度敗北。

新賽季馬什本再度受傷,黃蜂隊又劃到了西部,經歷了最為困難的賽季。
戴維斯和球隊管理層不和加上連綿不斷的傷病情況,在剛劃到西部的04-05賽季黃蜂開局非常糟糕一直在西部墊底,球隊管理層決對球隊進行重建,把蜂王戴維斯換到勇士隊,最後以18勝64負的歷史最差成績結束了在西部的第一個賽季。

2005年紐奧良市遭受颶風侵襲,球場也遭到損壞,該賽季黃蜂隊不得不把部分主場比賽搬遷到俄克拉荷馬城。在該賽季初,黃蜂隊以第4順位挑選的克里斯·保羅成為球隊振興的關鍵。05-06賽季,在保羅的帶領下黃蜂以哀兵姿態奇蹟般得取得38勝44負的成績,具備了重返季後賽的實力,保羅也贏得了當年的最佳新秀。

2006年黃蜂隊成為NBA轉會市場的明星,招入了錢德勒、斯托賈科維奇等猛將,加上成長迅速的克里斯·保羅和大衛·韋斯特,該賽季黃蜂隊被寄予厚望,但由於傷病原因最後只取得39勝43負的成績,再次無緣季後賽。

2007年黃蜂隊以健康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一路高歌猛進,最後以創隊史的常規賽成績56勝26負排在西部第二。在季後賽第一輪面對西部老牌強隊小牛,在一片“黑七”聲音中黃蜂的小伙子們輕鬆地以4:1結束戰鬥贏得了隊史上第一次7場4勝系列賽的勝利。西部半決賽面對經驗更老辣的馬刺,雖然曾取得賽點但最後關鍵時刻經驗不足,遺憾地被馬刺4:3翻盤重現了01年東部半決賽被翻盤的一幕。

88-02夏洛特黃蜂隊
02-今紐奧良黃蜂隊

友好城市

紐奧良有十三個友好城市:

法國瑞昂萊潘
委內瑞拉馬拉開波
日本松江市
墨西哥梅里達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剛果共和國黑角
阿根廷聖米格爾-德圖庫曼
宏都拉斯特古西加爾巴
委內瑞拉卡拉卡斯
澳大利亞HoldfastBay

漫遊各國充滿誘惑紅燈區

紅燈區是指一些提供合法嫖妓服務的地方。在這裡,性工作者和嫖客都能得到較佳的保障。紅燈區一詞,來源於20世紀初期或者更早的歐洲。在當時的一些大城市裡,公開的妓院往往集中在某個地域內,往往是門前紅燈高掛或者是室內紅燈映照,因此而得名。

災難後重生的十座城市

森林大火其實是森林演替重要的推手——使無數不及逃生的動物葬身火海,但在焦土和廢墟之上,新的生態體系將慢慢繁衍生息。 而地震、洪水、海嘯、火山這樣的災難,對於城市和人來說是悲痛的——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也給了這些被毀壞的城市一個自我再生的機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