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學徒制

新型學徒制

新型學徒制,又稱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新型的職業教育道路,其核心模式是企業發揮培訓主體作用,而政府進行適當補貼,新型學徒制是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新模式。

名詞提出

新型學徒制新型學徒制
2015年8月,人社部、財政部共同印發《關於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決定在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等地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選擇一些大中型企業作為試點單位,每家企業選拔100人左右參加學徒制培訓。開展學徒制培訓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每人每年補貼標準原則上控制在4000元至6000元。

現代學徒制,是不少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傳統做法,借鑑類似成功經驗,對國內的職業教育是有益探索。從人社部和財政部的通知內容來看,新型學徒制的核心模式是企業發揮培訓主體作用,而政府進行適當補貼。這有助於扭轉過於“重書本輕實踐”的傾向,但也有可能面臨一些新問題,需要提前完善制度以做預防。

制度特點

人社部和財政部組織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其特點是以企業為主體,面向企業新招用員工和新轉崗職工,主要培養企業青年技能人才,可以稱之為“學徒培訓工”。 

培養對象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培養對象是與企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契約的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

培養模式

採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方式,即由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機構採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等方式共同培養新型學徒。企業應與學徒簽訂培養協定,企業委託培訓機構承擔學徒的具體培訓任務,簽訂合作協定,保證學徒在企業工作的同時,能夠到培訓機構參加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

培養目標

以中、高級技術工人為主,培養期限為1—2年。

培養方式

是在企業以導師帶徒為主,在培訓機構以指導教師帶徒為主,採取工學一體化的培養模式。

培養內容

企業新型學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課進一步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通過企校合作等方式,組織有培訓需求的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參加新型學徒培訓,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訓服務體系,加快企業後備技能人才的培養。

補貼辦法

新型學徒制新型學徒制
開展學徒制培訓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補貼數額一般為企業支付給培訓機構培訓費用的60%,每人每年補貼標準原則上控制在4000元至6000元,補貼期限不超過2年。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職業培訓補貼,可促進企業招用更多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青年勞動者,通過學徒制培訓使其達到技能崗位要求,促進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成才。新型學徒期限為1至2年,可以促使企業與新錄用職工簽訂中長期勞動契約

人社部、財政部通知要求,各試點地區要結合實際制定試點工作辦法,落實好企業新型學徒制補貼政策,積極推動技工院校(培訓機構)與企業對接。學徒在學習培訓期間,按照勞動契約約定,由企業根據學徒實際工作貢獻支付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學徒基本工資。企業按照合作協定約定,向培訓機構支付學徒培訓費用,從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承擔帶徒任務的企業導師享受導師帶徒津貼,津貼標準由企業確定,津貼由企業承擔。企業對學徒開展在崗培訓、業務研修等企業內部發生費用,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可從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

人社部將指導試點地區人社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落實企業新型學徒制補貼政策,制定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補貼辦法,建立與試點企業的聯繫制度。人社部還將會同財政部加強工作指導,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完善試點政策,統籌推進試點工作。

實施建議

納入公共教育

新型學徒制新型學徒制
新型學徒制怎樣實現企業人才社會的共贏,希望接下來相關部門能拿出實施細則,以利於新探索發揮積極作用。

比如,具體工作和教育的關係如何處理。雖然從理論上,就業技能的培訓也是一種教育,但這樣的教育還是有些狹隘。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提升學徒特定的工作技能,那企業自己就能完成,不需要國家的介入。換言之,國家如果將之當做公共教育的一部分,那就需要對這種教育模式有更系統的安排,更多著眼於工人綜合素質、學習能力的提升。

作為職業教育相對很成功的德國,在這一點上就有深刻認識。據媒體報導,德國職高學生將80%的時間用在學習綜合知識和技能上,比如數學、科學、語言等,授之以漁而不僅是授之以魚,工人有了這樣紮實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的各種變化,這才是德國職業工人素質相對較高的秘密。所以,如果新型學徒制還是僅僅重視具體的工作技能,而不是綜合素質的提升,那其實還是“舊式學徒制”,只不過國家出錢幫企業搞新員工培訓。

學徒和企業關係

在舊式學徒關係中,學徒對師傅有很強的人身依附,要想師傅好好教,就得做好長期給師傅做“廉價勞動力”的準備。現代社會雖不至於那么極端,但本質問題依然存在,員工能保持穩定性,企業才捨得下精力、出成本去培訓。如果明知學徒出師就可能離職,即便國家人均補貼幾千元,企業也未必有全力參與教育培訓的動力。但從理念上說,學徒不應被視為企業的私有物,尤其是納入新型學徒制的框架下,更要讓培訓多一些公益性,形成多贏局面,而不僅是企業完全主導利益格局。

雖然企業在培訓中承擔主導作用,但既然財政出錢補貼,相關部門就不能完全放任,對企業的培訓計畫要有統籌,對培訓效果要起到監督作用,對學徒和企業的關係,也應有更周全的思考。當然,新型學徒製作為一種新的探索,很難一次就有成熟完善的制度,有些問題必須在實踐中摸索,這也正是試點的意義。新型學徒制怎樣實現企業人才社會的共贏,希望接下來相關部門能拿出實施細則,以利於新探索發揮積極作用。

推廣意義

中國是勞動力資源大國,龐大的勞動力供給將使就業總量壓力長期存在。與此同時,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在新形勢下,實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有利於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有利於集聚優質培訓資源,有利於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穩定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