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村

新南村位於河南新野縣新甸鋪鎮鎮政府機關所在地的南側。東依白河與五星鎮相望,西鄰杜橋行政村,南與宋莊村接壤,北鄰新北村。南北、東西各2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10畝,人均0.65畝。 

基本信息

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新南村

新南村新南村

名 稱:松江區泗涇鎮新南村村民委員會
地 址: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滬松公路2765號
郵 編:201601 電 話:
註冊日期:1977 傳 真:
註冊資金: 職工人數:18
聯繫人:李文華 經營範圍:村民委員會
省市:上海 縣市:松江區
新南村足球隊進入2010年泗涇鎮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

河南南陽市新野縣新甸鋪鎮新南村

位置面積

新南村位於河南南陽市新野縣新甸鋪鎮鎮政府機關所在地的南側。東依白河與五星鎮相望,西鄰杜橋行政村,南與宋莊村接壤,北鄰新北村。南北、東西各2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10畝,人均0.65畝。

人口民族

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595戶,2230人,其中男1200人,女1030人,漢族1722人,回族503人,滿族5人。總人口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占8%,中學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10%。有李、宋、趙、白、劉、閻、張、高、徐、陳、楊、黃、馬、孫、朱、杜、夏、余、喻、焦、呂、五、曹、袁、丁、汪、武、吳、崔、程、郝、鄧、尹、郭、熊、賀、海、薛、賴、晁、龎、胡、牛、魏、韋、鄭、馮、任、樊、范、孟、秦、周、鄒、肖、錢、許、申、韓、那、齊、左、駱、潘、聶、付、司、梁、蘇、翟、尚71個姓氏。

自然狀況

新南村地處老白河西岸,地勢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級省道S103線貫穿南北,土壤屬黃粘土。植物資源有棗、梨、桃、蘋果、杏、柿子、石榴、葡萄、竹子、蘆葦。主要種植有小麥、棉花、玉米、芝麻、花生、黃豆、豌豆、紅薯、高粱、穀子等。礦產資源有黃沙和白粘。

主要經濟狀況

2007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75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8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77元。

農作物種植以小麥、棉花、花生、玉米為主。2007年糧食畝產300公斤,棉花畝產85公斤,玉米畝產400公斤。

養殖業從養牛、養豬為主,養牛大戶8家,存欄100頭,養殖大戶10家,存欄120頭。

林業以速生楊為主,現植樹2.5萬株。

村有拖拉機、收割機、柴油機等機械100多台,總動力5000千瓦。

村有企業10家,從業人員340人,另有建築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600多人,年總收入3800萬元。

外出打工人員180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村有油路、水泥路3條,總長3000米。

村有機井18眼,灌溉面積1000畝。

社會事業

村有國小一所(與新北村共建)房舍112間,教師34人。

村有衛生所一個,醫務人員3名,村民全部參加合作醫療。

村民有電視機200台,電話100部,機車80輛。

村民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戶戶用上自來水。

村有名勝古蹟一處,名曰自流井。傳說為東漢征姜侯府第之井。現保存完好,只是不再流水。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平望鎮新南村

新南村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平望鎮梅堰社區以南,東鄰萬心村,全村在冊農業人口2346人。

環境衛生整治:村專門成立了環境衛生整治領導小組,由支部書記張建華任組長,分片分組層層落實,全村共建垃圾箱76隻;總長5.8公里的河道由各組組長進行長效管理,做到河道內無白色垃圾,無雜草,保持河道清潔。清理工業污染源方面,籌資興建工業污水處理站一座,由專人負責日常管理,使工業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在06年創建省級生態村過程中,順利通過驗收。

特色產業方面:是全市最早從浙江省農科院引進翠冠梨種植,到目前為止,已有吳江市平望鎮新南村鑫果綠色農莊,面積120多畝,村民各戶種植面積108畝,已初見成效。在漁業生產方面,依靠水面優勢,在發展養殖四大家魚的基礎上,還養殖了加州鱸魚,年收入在400萬元以上。

水利建設方面:修築吳家甸防洪牆800米,草盪進水口河坡400米,橋樑一座、機房兩座、水泥渠道在06年前已完成1200米,村里還添置了健身器材,桌球桌,籃球架等體育設施,為廣大村民休閒娛樂健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全村97%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506人參加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307人享受了農保養老金,在計畫生育方面實現優質服務。06年投資5萬元還對村合作醫療站進行設施改善,使就醫人員有一個安靜、潔淨的環境。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龍崗鄉新南村

新南村,位於龍崗鄉東北部,地處丘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1962年與上石大隊分開成立新南大隊,駐地老亭里,以原駐地新南坑村命名,轄12個村小組,12個自然村。2003年底有298戶,1048人,其中男612人,女488人。耕地面積1077畝,其中水田937畝,旱地140畝。主種水稻、白蓮、烤菸,稻蓮田養魚較為普遍,有專業養魚戶10餘戶。

解放前夕屬龍崗鄉第三保,解放初屬大由區龍崗鄉,1952年8月至1956年為新南鄉,1958年8月為龍崗公社新南大隊,1984年6月後為新南村。

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新南村

新南村坐落於企石鎮西南面,轄區面積約2.4平方公里,由新紅、新上、新豐、新東、新明、新光共六個自然村組成,人口有7100人,其中常住人口2100人,新莞人5000人,工廠企業共有52家。

新南村黨支部、村委會以服務民眾、發展經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穩步推進該村各項事業發展。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新南村以發展商貿經濟為抓手,致力建設高檔次、有特色的商業街。2004年以來該村積極籌資建造新南新興路商業街等多條集居住、商業為一體的休閒商業街,有力地推動了該村商貿經濟發展,豐富了民眾的生活。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城東鎮新南村

由楊莊和孔橋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地處興化城東郊,西鄰S231省道,北傍興鹽公路、白塗河,是“脫水蔬菜之鄉”城東鎮的西大門。

全村總人口近1500人,耕地面積1430多畝,養殖水面近350畝,8個村民小組,黨員30人,在職幹部7人。

近年來,新南村工業經濟發展迅速,一大批特色企業相繼落戶,並通過以工哺農的方式,帶動了周圍民眾的增產增收。2007年新南村人均純收入5555元,工農業總產值達15369萬元,位於全鎮之首。近幾年每年均被評為“綜合先進村”。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村”之一。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梅村鎮新南村

新南村地處無錫新區梅村鎮,東臨梅新村,南邊、西邊以夾蠡河為界,北至建設中的錫太路,占地1.1平方公里,人口1250人。該村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有少量農民從事竹籃製作、豆腐加工等副業生產,工業生產幾乎為零,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當時無錫縣22個扶貧村之一。2002年劃入無錫新區後,依託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輻射、帶動,該村積極調整發展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不僅擺脫了窮,實現了全面小康,而且成為全鎮乃至全區有名的富裕村,現代化建設的先行村。

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一是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到2004年三年時間,新南村共修築道路近8公里,鋪設雨水管網18公里,污水管網10公里,綠化近5萬平方米,基本達到了“九通一平”。二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針對土地資源逐步緊缺、不可再生的特點,大力推行“零土地”招商,引進不用土地的三產企業。三是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共引進內外資企業78家,引進了世界500強斯必克集團旗下的德國巴克杜爾,成立了無錫巴克杜爾技術有限公司,投產後可實現年銷售5億元。

關愛弱勢群體,提高生活水平。千方百計安排40、50、60人員就業,為他們增加收入,每年籌措10萬元扶貧幫困基金,對特困家庭予以安扶,對考上大學及技校的學生予以補貼,對70歲以上的老人分段發放特別補貼,村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

環境整潔優美,民主法制健全。修訂了《村規民約》,印發到每家每戶,讓每個村民牢記在心,以建立學習中心戶為標桿,大力弘揚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達標率達95%以上。全村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好、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鄰里團結、和睦共處、不講迷信、不染黃、賭、毒,個個爭做文明人的良好風尚,分別被評為江蘇省文明衛生村和江蘇省民主法制村[1]。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潘田鎮新南村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潘田鎮新南村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潘田鎮新南村

新南村位於潘田鎮東南部,交通、經濟相對比較落後,全村共有21個自然村,655戶,總人口3460人。全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一部分房屋破舊,農民就醫難無廣播等問題較為嚴重。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梁徐鎮新南村

新南村地處姜堰市西郊,交通便利,東至姜堰鎮,南至梁徐鎮梁徐村,西至姜堰市經濟開發區果林場,北至姜堰市經濟開發區。328國道橫穿村,寧靖鹽高速口至村4公里,東有市中乾河,北有通揚河,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現有人口966人,耕地面積888畝,水產養殖面積670畝,水田面積1823畝,人均耕地0.92畝。2008年全村實現總產值3771萬元,人均純收入8300元。目前村現有私營私企業20多家,有紡織、機械、電器成套、船用設備、食品、包裝、物流等各大私營企業坐落在村。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新南村

村情概況

隆陽區丙麻鄉新南村委會隆陽區丙麻鄉新南村委會

該行政村隸屬隆陽區丙麻鄉,地處丙麻鄉東邊,距丙麻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丙麻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隆陽區62公里。東鄰昌寧,南鄰昌寧,西鄰奎閣,北鄰太和。轄白岩子、窪子寨、丁家寨、孟家寨、浪壩塘、上背陰寨、下背陰寨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48戶,有鄉村人口612人,其中農業人口612人,勞動力36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0人。

全村國土面積13.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359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1483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4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59畝(其中:田184畝,地1175畝),人均耕地2.2畝,主要種植烤菸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483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4畝,水面面積400畝;荒山荒地1955畝,其他面積14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全村有148戶飲用井水,有14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8輛,機車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4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8.1萬元,畜牧業收入4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8頭,肉牛26頭,肉羊49頭);林業收入4.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4元,工資性收入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在省內務工3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