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鱗蛇

斜鱗蛇

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為游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氣扁蛇、臭蛇、中華斜鱗蛇、大斜鱗蛇、草上飛。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等地,常棲息於高原山區以及山溪邊、路邊、菜園地、石堆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00至2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阿薩姆、大吉嶺附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斜鱗蛇 斜鱗蛇

·中 文 名:斜鱗蛇

·物種分類:爬行類→蛇目→游蛇科→斜鱗蛇屬

·拉 丁 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英 文 名:Oblique-scale snake

·屬中文名:斜鱗蛇屬

·國內分布: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西、河南、陝西、甘肅、湖北

斜鱗蛇 斜鱗蛇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生 境:生活於高原山區及丘陵地帶。

·體 型:中小型蛇類,全長555-1282mm。上唇鱗8(3-2-3)或7;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3;背鱗19-19-15或17-17-15行,腹鱗135-173;肛鱗2片;尾下鱗42-78對。

·食 性:食蛙類。

·習 性:白天活動。常見於常綠闊葉林、草灌叢、園田、玉米地、溪邊、路旁、潮濕地岩石堆上。受驚時體前段豎起,頸膨扁,能呼呼發聲;特臭,故稱臭蛇。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科學分類

分類系統: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Reptilia:爬行綱 - Serpentiformes:蛇目 - Colubridae:游蛇科 - Colubrinae:游蛇亞科 -Pseudoxenodon:
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Blyth,)
中文名: 斜鱗蛇
中文拼音:XiéLínShé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不祥
CITES公約級別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近危(NT)
紅皮書等級易危(UV)
中國特有
俗名信息
  • 氣扁蛇(JíBiǎnShé)-語言:zh-CN

·繁 殖:卵生。

形態描述

斜鱗蛇 斜鱗蛇

頭長橢圓形,與頸區分明顯,吻鈍圓;眼大,瞳孔圓形,鼻孔亦大。背面紅棕色、黑棕色或黑灰色。頭背有棕色斑紋或黑灰色斑紋,頸部箭狀黑斑或棕色斑顯著,唇及勁側色淡或橘紅色,腹面黃白色或灰白色,前部有棕黑色斑塊,後部密布黑斑點。

亞種

斜鱗蛇 斜鱗蛇

斜鱗蛇福建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Pope於1928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福建、廣西、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崇安。

斜鱗蛇指名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macrops),Blyth於1854年命名。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大吉嶺。

斜鱗蛇中華亞種(學名:Pseudoxenodon macrops sinensis),Boulenger於1904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南部、東到湖北、北至甘肅、陝西、河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昆明。

花尾

花尾斜鱗蛇 Pseudoxenodon stejnegeri體背黑褐色,隸屬於游蛇科Colubridae,斜鱗蛇屬Pseudoxenodon。是中海拔較常見的蛇種, 也是很溫馴的蛇類之一。

斜鱗蛇 斜鱗蛇

體背中央有22個左右的近乎菱形的黃褐色斑紋,每塊約有4行鱗的橫寬,1~2行鱗片的長度,該黃褐色斑在體 後部合併,形成一條黃褐色的中央縱線,直到尾端,中央縱線兩側為黑色縱帶,腹鱗兩側有黑色的斑紋。頭部有一“^”形黑斑,頂端起於額鱗後緣,兩側後延到口角後方,外緣為土黃色。眼後到口角有一黑帶,頸部有一箭形黑斑,尖端達頂鱗後緣。

生活與山區森林中,捕食蛙類。無毒。花尾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stejnegeri)為游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無毒。

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主要生活于山區森林。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400至2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阿里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