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線路

文化線路

文化線路是文物之路,沿著特殊的文化之路,我們會發現只有線路才會特有的文化景觀或人文遺蹟。隋朝開始興修的大運河的開通,更使中國南北文化與物資得到快速傳遞,一條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既是一條物資運輸線,也是一條文化風景線,有了這條運河,整個運河系的文化生態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觀。中國的長江與黃河則是自然形成的文化故道,兩岸留下了無數因河流而建起的宗教與文化建築,而這些建築或風俗因文人墨客與史載而獨具人文內涵,航行在自然之河中,因歷史傳說與詩篇使人們同時也航行在歷史之河中。


概念

(圖)文化線路文化線路

1993年,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聖路線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條無形的歷史宗教線路成功申遺,可謂前無先例。在次年於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文化線路世界遺產專家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應將“路線作為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線路”的概念。

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拓展,保護對象由遺產本體擴展到周邊環境、視線走廊,遺產的規模由點狀發展到線狀和面狀,遺產類型由靜態向動態和活態發展。

許多隱性文化遺產浮現於世,一系列無形的“文化線路”相繼申遺成功,引發世界關註:法國米迪運河、奧地利塞默林鐵路、印度大吉嶺鐵路、阿曼乳香之路、日本紀伊山脈勝地朝聖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秘魯的印加之路……

資源

擁有豐富的文化線路遺產資源,其中既包括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古代棧道、藏彝走廊、郵驛道路、豫晉朝拜之路等,也包括代表了近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成就,並將影響對我國不同區域間社會、經濟、文化的傳承、交流和發展的“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京秦鐵路成昆鐵路川藏公路、青藏鐵路、紅旗渠等。

特徵

“文化線路遺產往往首尾相連千百里,形成歷史千百年,是一條條見證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長河,是一部展示中國輝煌文化的百科全書。加強文化遺產線路的保護,有利於文化遺產集群的搶救,有利於整合文化遺產資源。”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強調文化遺產線路保護的時代意義。

線路遺產最重要的特徵是“有文化意義和整體文化意象的線路”。自有了大運河的通航,就有了貫穿中國南北及輻射廣泛的商路、郵路、文化、藝術等往來及行為,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長廊,大運河可謂中國文化的“交融之路”、“認同之路”;將於2010年申遺的絲綢之路則以文化線路類型申報,完全拋開了絲綢之路的道路實體,以歷史上絲路經過的中國及中亞48個地點為申報主體,“對話之路”是其最大遺產.

價值

有些文化線路則難有足跡可循,譬如中國的漢籍之路,漢文化典籍通過陸路海路向歐洲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傳播,並對世界文明特別是東亞、東南亞文明形成巨大的影響。國外一些圖書館還典藏著中國古代版本的經典圖書,研究這些圖書的版本,找尋歷史記憶,就可以復活一條漢籍之路,那些歷史人物的身影,就會栩栩如生地再現在我們眼前。因此,保護與研究文化線路,更要有世界眼光。畢竟,復活文化線路,首先是文化人類學的歷史課題,然後才是文化社會學的現實價值問題。

文化線路遺產保護有利於整合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文化遺產價值,重新喚起沿線民眾對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習俗風情的理性認識和歷史情感,形成自覺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