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道經

敦煌道經是指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的遺書的通經。

道經歷史

清光緒年間,道士王圓錄偶爾發現了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的遺書。敦煌遺書中的通經,稱為敦煌道經

敦煌道經敦煌道經

王圓錄,原籍湖北麻城縣,從軍戍邊來到肅州(今甘肅酒泉)。退役後即在教煌當道士,定居於莫高窟。他頗有知見,能書善辯,與當地敦煌官吏來往密切,並主管當地的道教宮觀廟宇。關於他發現藏經洞的經過,其說不一。一說他和一位姓楊的助手在16窟中抄經,二人均吸菸袋鍋,用笈籠草引火點菸,笈笈草用畢即插於洞窟壁縫中備用。一次插笈笈草時忽然穿過石壁,恰是17窟密封洞口處,於是發現了藏經洞。一說王道士僱人清理16窟洞內泥沙,洞壁開裂,露出17窟洞山。王道士本人在(催募經款草丹)中則說當時是“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何種說法為是,今已無從考證。總之,王道士是在偶然之中發現了藏經洞,發現出來藏了九百多年的古書藝術品,獲得了全世界、全人類所久已忘記了無價的精神財富。
自藏經洞發現之後,經卷及文物即開始流失。起初尚是少量流失,落入國內私人藏家之手。自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1909年日本人桔瑞超等始,敦煌文獻大量流失國外。後來在國內一些愛國學者的呼籲和奔走之下,民國政府搶救了一批敦煌文獻,為國家收藏。

敦煌遺書

敦煌遺書,從已知文獻看,90%以上為佛教文獻,道經只占2%—3%。莫高窟屬於佛寺,為何存有道經?原因是在8世紀

敦煌道經敦煌道經
後年葉吐蕃占領敦煌地區之後,道教受到打擊,佛手需要抄寫經卷,由於戰爭隔絕缺少紙張,就用原道教宮觀遺棄的道經拿來當紙用,在其背面抄寫佛經。這樣,一些道經被保存下來了。
敦煌道經的抄寫年代,大致在隋、唐、五代之間,其中又以唐玄宗時期抄錄最多,其次是唐高宗時期。現在已知的道經據(敦煌道經目錄編)有496件,皆為手抄本。由於年代久遠和其他原因,很多已經殘損。
敦煌道經,主要有(無上秘要)、(道典論)、(大道通玄要)、(神人所說三元威儀觀行經八(靈寶真—五稱經)、(葉淨能詩)、(涉道詩)、(老子道德經)(葛玄序)、(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李榮注)、(老子道德經義疏)(成玄英)、(老子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經開題)(成玄英)、(玄言新記明者部)、(老子化胡經)、(老子變化經)、(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靈寶金錄齋儀)、(靈寶自然齋儀)、(天尊說禁誡經)、(太極真人門功德行業經)、(元始應變歷化經)、(神人所說三千威儀觀行經)等。
敦煌道經除了極高的史學價值之外,對明(道藏)可作補充與校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