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多極化

政治多極化

世界政治多極化所謂極,指的是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所謂化,是指一種發展趨勢,並非指現實,表明在多極格局形成之前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期(或叫轉換期)。世界多極化是指一定時期內對國際關係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著形成多極格局發展的一種趨勢,是對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實力分布狀態的反映。多極化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孕育於兩極格局的演變之中,兩極格局終結後,並沒有出現單極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基本信息

形成時間

1991年12月25日 隨著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正在崛起的中國;逐漸復興的俄羅斯;兩大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歐盟和日本;在與美國抗衡,阻礙其成為世界霸主。所以世界政治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政治多極化局面。所以說政治多極化形成於1991年12月25日。

形成原理

政治多極化政治多極化
政治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並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當今世界實際情況來看,國際政治關係中存在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個地區和許多國家。五個力量中心之間存在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係,使軍事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有利於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但是多極化趨勢與美國單極霸權企圖之間的鬥爭遠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所以對多極化可以主要從經濟上實力的增強和政治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兩個側面去理解;③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並走向聯合。

實質

所謂政治多極化,其實是經濟多極化之後的產物。而經濟的多極化沒有軍事的支撐又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得不到保障。

新發展

政治多極化政治多極化
多極化趨勢無論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發展。這是因為:
第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使單極世界構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科技和經濟實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與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已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全方位占據絕對優勢,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經濟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的基礎,政治多極化是世界經濟多中心和區域化趨勢在世界政治發展中的體現。
第二,世界政治多極化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必然導致世界政治的多極化格局。
第三,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成為世界多極化重要的社會基礎。
第四,多極化趨勢必然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大力量都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決不會犧牲或放棄自己的國家利益,屈服於別國利益。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既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也是除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國家集團所追求的目標。

展望

美國想建立單極世界,但力不從心。歐盟一體化使歐盟的力量壯大;日本加速了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的步伐;俄羅斯雖喪失了蘇聯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不失為世界強國;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大大增強。這些國家與地區集團不約而同地主張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世界各種力量的分化組合以及大國關係的深刻調整有利於多極化的發展世界多極化是在曲折中發展的。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因為:第一,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是多極化趨勢發展的最大障礙。第二,世界上冷戰思維的繼續、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糾紛等,也會對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衝擊。第三,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由此將產生多種不確定因素,世界多極化進程將充滿矛盾和鬥爭。

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意義。第一,符合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有利於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和利益;第三,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第四,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五,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第六,有利於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

民主化

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以統治和服從為特徵的強權型國際關係向以獨立自主、平等參與和互利合作為特徵的民主型國際關係轉化的過程。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有助於推進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多極化要求世界有多種力量、而不是某一強權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這與國際關係民主化要求在國際事務中體現平等、民主的原則是相適應的。
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是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講話》強調了“五個渴望”,即世界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過上穩定安寧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渴望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渴望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五個渴望”即五個共同追求的目標,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目標與其他目標的實現是一致的,並且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是中國外交的一貫立場和主張。中國始終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係,主張在國際事務中貫徹民主原則。江澤民同志曾高度概括了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中平等的一員,都有參與和處理國際事務的權利。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這就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在當今時代,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來掌握。
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精神。聯合國憲章確認了指導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國際關係民主化與體現和平、平等精神的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相一致,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發展與聯合國作用的加強亦相輔相成。聯合國是各國共同協商、民主處理國際事務的場所,而不是大國、強國推行霸權的工具。國際關係向民主化邁進,有利於徹底結束大國主宰國際事務的局面,促進聯合國作用的加強和地位的改善;而聯合國作用的加強則有利於維護各主權國家的權益,實現國際關係的民主化矛盾的統一體。

勘誤

“政治多極化”是世界多極化的錯誤提法
世界多極化是針對世界格局而言的。世界格局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力量(國家)或力量中心(國家集團)的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戰略結構狀態,多極化則是當今世界格局表現的一個主要特徵。所謂世界影響,其構成包含經濟、政治、軍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而不僅是政治因素。
世界多極化固然指的是政治格局,但不能改稱政治多極化。多極化的涵義離開了經濟、軍事等要素,也就形不成“極”的概念。如若以政治傾向作為劃分世界格局的標準,那么致力於維護和平與發展、反對霸權主義的廣大開發中國家可以歸之於“一極”。可是,這樣一來,就不僅掩蓋了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差別,而且無法體現本來意義上的世界多極化。如若把多極化歸之於政治多極化,那么無可非議,中國現在就足以堪稱世界上的“一極”,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影響十分重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可是,無論如何中國還不能說是當今世界上的“一極”,因為我國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方面顯然還不具備條件。如若僅從政治上看問題,那么作為一個經濟大國而不是政治大國的日本,在世界多極化格局中就沒有它的地位了。如若僅從政治角度來衡量多極化,那么西歐和美國就可以納入同一種政治力量中心的範疇,這也恰恰是美國“單極世界”論的基本依據,美國標榜的正是由它領導並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共同主導的單極世界。事實上,西歐一些大國與美國在世界多極化問題上存在著矛盾、分歧和鬥爭。還要強調指出的是,多極化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多極世界的最終建立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這恰恰說明,構成世界多極化進而形成多極世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科技發展影響下的經濟因素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但在歷史教科書中,只出現了政治多極化。世界多極化是在政治書上出現的。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互相關聯和貫通,但不能為了與經濟全球化提法相對應,便以詞害意,將世界多極化改稱政治多極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