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鐘

放空鐘是北方傳統的兒童遊戲。空鐘外形像圓筒,一根木棒從中間穿過作為轉軸,筒側有狹長的小口,空鐘鏇轉時空流入里機引起共鳴。

起源

放空鐘放空鐘

放空鐘是北方傳統兒童遊戲。空鐘外形像圓筒,一根木棒從中間穿過作為轉軸,筒側有狹長的小口,空鐘鏇轉時空流入里機引起共鳴,並隨著鏇轉的快慢而發出不同聲響。放空鐘時,一手執頂端系有細繩的竹尺,將細繩纏繞在空鐘柄上,然後用力拉繩,直到繩從柄人脫離,空鐘便落地鏇轉,因而叫“放”空鐘,春天,天所漸暖,大街小巷中悠揚悅耳的空鐘聲此起彼伏,傳達著春的生氣和信息。

根據文獻考證,所謂放空鐘,就是現今所稱的扯鈴。在商務出版社所發行的體育大辭典、漢聲雜誌中的中國童玩、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所出版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中,均有類似的說法。另在商務出版社的辭源、三民出版社的大辭典中解釋,扯鈴和空鐘還是有所差別,辭源稱「扯鈴,玩具,形制略似兩空鐘相聯,以繩貫兩木桿絡其中部,在空中鏇轉以成聲,亦有僅用一端者,較空鐘為後起,以空鐘有地龍之名,俗稱天龍」。

地域

抖空竹亦稱“抖嗡”、“抖地鈴”、“扯鈴”。漢族民間遊藝活動。流行於全國各地,天津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尤為盛行。原是庭院遊戲,後經加工提高,有了競技性質,並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分雙軸、單;軸,輪和輪面用木製成,輪圈用竹製成,竹盒中空,有哨孔,鏇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產生鏇轉。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鏇轉時,鈴便發出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稱作“雞上架”、“仙人跳”、“滿天飛”、“放捻轉”等。也有用壺蓋、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抖空竹”是中國傳統雜技中,以簡單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練出高超技藝的代表節目。它原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民間遊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人們特別是孩子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耍出許多花樣。

空竹俗稱風葫蘆,早為宮廷玩物,在古時候年輕女子玩空竹被視為高雅之舉,現代年輕女子表演空竹被視為絕妙之技。抖空竹在雜技節目中代表著中國的國粹精品,演遍世界各地,占盡風流,早在86年就榮獲“明日雜技藝術節法蘭西共和國金獎”,為中國贏得巨大榮譽。

歷史

空竹,也叫舞鈴,即用一根長繩舞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花毽不同於毽球,主要是背踢、側踢等花樣的表演。這兩個體育項目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民族體育奇葩。

古代使女抖空竹圖古代使女抖空竹圖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么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云:“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鐘”、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胡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台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裡邊描寫:“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裡是說,把空鐘“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鐘就在地面上不停鏇轉並發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鐘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裡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么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在發展過程中,藝人們不僅表演抖傳統的車輪式雙頭空竹,又設計出陀羅式的單頭空竹,而且還可以把茶壺蓋、小花瓶等器物作為抖弄的道具進行表演。

最使人稱奇的是,民國(公元1912~1949)初年在中國北部的天津又出現了一位以酒葫蘆為道具的民間藝人田雙亮。天津是最早發明製作空竹的地方地,所產的”劉海牌“、”壽星牌“空竹馳名國內外。

空竹空竹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線二、一線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裡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鏇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注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么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繡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袷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袷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鐘圖”,兩童子挽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裡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發展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產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制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腳踏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系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線”、“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抬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繫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抖空竹抖空竹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冊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抖空竹是一項全身運動,有時還很激烈。但抖空竹的運動量可隨意控制,視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不與人爭搶衝撞,較為安全。它寓遊戲於運動之中,只要玩得開心,合理掌握運動量,不但能夠達到強身之目的,還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其鍛鍊效果堪與慢跑、游泳、騎車、划船、爬坡、太極拳、徒手體操等相媲美。

抖空竹的好處

1.空竹運動活動的場所不拘大小,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對頸椎病,肩周炎,腰頸椎患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空竹運動能活動全身各個關節,鍛鍊身體協調性,通過不十分激烈的動作進行練習,堅持下去大有好處。如經常適度抖空竹,對舒筋活血,益壽保健,有一定的效益。
3.抖空竹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反應、靈敏和動作協調的能力,抖空竹使上下肢的關節、肌肉、韌帶都得到很大的鍛鍊。
4.空竹運動還能改善不良情緒。由於有氧運動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水平,從而也提高了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故減少了患神經衰弱症的可能性,還可以減緩和消除緊張、激動、易怒、神經質等壞情緒。
總之,經常參加這項運動者,不僅可使上下肢肌肉、韌帶富有彈性,關節靈活,而且可使循環與呼吸系統得到全面鍛鍊,起到增進身體健康的良好作用,對身心健康極為有益。

空竹玩法

抖空竹時,把線繩置於空竹軸中凹處,再繞上幾圈,提起空竹,靠兩臂交替協調抖動,空竹逐漸加速地鏇轉起來。抖轉之後,可以倒放在地上,即鏇轉不停,更嗡嗡作響,如鐘聲餘韻,也可以變換成其他多種花樣。
抖空竹的花樣有很多:有鯉魚跳龍門、猴子爬樹、金猴翻牆、太公釣魚、撈月、串繞、騙馬、跳躍、掄高、盤絲、對拋、過橋、仙人跳、雞上架、放捻轉、滿天飛等。
花樣玩起來如行雲流水,纏繞不斷,時而如龍飛鳳舞,流星閃電。且同時發出嗡嗡鳴聲,如同信鴿飛來,又若古箏陣陣,令人賞心悅目。

藝術特色

空竹抖動時姿勢多變,使繩索翻花,做出“過橋”、“對扔”、“串繞”、“搶高”等動作,也有以壺蓋等器具代替單軸空竹而遊戲的。抖空竹的技巧頗多,有“仙人跳”、“雞上架”、“放捻轉”、“滿天飛”等諸般名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中“螞蟻上樹”系將長繩一端繫於樹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迅速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將其穩穩接住,令觀者驚嘆不已。

抖空竹抖空竹

抖空竹的動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一般玩的空竹約200~300克,也有為了練勁的把空竹做的比較大從1~幾公斤的都有。一個小小的上下飛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盤、拋、接、下肢做走、跳、繞、騙、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隨、頭做俯仰、轉等動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種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準、動作靈敏、協調。而跳躍時,則不但要跳,腰部動作也很重要,上肢隨同擺動,有時頸部也要運動。連續跳躍,心跳可以加速。

抖空竹運動量可隨意控制,可視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不必與人爭搶衝撞。不受場地限制、占地小、器具簡單投資少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其抖法多種多樣,有單人抖、雙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樣抖等一百多種玩法。抖空竹寓遊戲於運動之中,只要玩得開心,合理掌握運動量,不但能夠達到強身之目的,還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其鍛鍊效果堪與慢跑、游泳、騎車、划船、爬坡、越野、和徒手體操相媲美。青少年可以對高難動作進行練習,增加戶外活動做為電腦遊戲的補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不十分激烈的動作進行練習,堅持下去大有好處。尤其老年人腰腿不便是常見的慢性病,抖空竹基本在於腰和四肢,如經常適度抖空竹,對舒筋活血,益壽保健,有一定的效益。曾有許多報導,由於堅持抖空竹,恢復了健康和延緩衰老的實例。

抖空竹是我國獨有的民族體育運動之一,它不僅是鍛鍊身體的手段也是一種優美的藝術表演,很具觀賞性,它同武術一樣,應該加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

最近20年來隨著表演抖空竹演員的更新,他們又創造出不少技巧更全面、形象更優美、文化品位更高的空竹節目。僅以春節玩空竹為主題,就創作出許多不同意境不同格調的《抖空竹》來。北京雜技團的《玩空竹的小妞妞》再現了北京民間小姑娘玩空竹時爽朗、活潑、頑皮、幽默的生活情景;南京雜技團的《裙釵嬉春·抖空竹》則表現了宮廷少女抖空竹時的幽雅情致;中國雜技團的《抖空竹》則在翻越拋接上爭強鬥勝;廣東雜技團的節目卻反映了現代女孩在瑞雪迎春時玩空竹的情愫。一個小小玩具,即使是只在春節娛樂中,也能玩出千姿百態,折射出中國民俗的豐富多彩。

傳承意義

抖空竹在中國民族文化淵源中既古老又新鮮,深得人民大眾喜愛的一種集娛樂性,健身性,技巧性,靈活性,表演性,同時又具有收藏價值的物品。無論作為玩具,還是作為體育器具,空竹都可稱的上難得之物。
它同武術一樣,應該加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發展抖空竹運動,還對其他體育項目如武術、體操、跑步等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輔助運動練習,特別是中國小,在體育課上增加抖空竹訓練,對青少年的發育也大有陴益。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空竹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方式,其存續的文化空間面臨萎縮,因此,有關部門有必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

空竹、桿、線繩簡單介紹

空竹近幾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按功能分有電子空竹、盤絲空竹和普通空竹;按材料分有竹製、木製、工程塑膠、金屬和橡皮空竹以及這些材料複合組成的空竹;按玩法分有單人玩的空竹和雙人玩的空竹;還有一些根據個人喜好製做的多層和寶塔型(風鼓)空竹。這些空竹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單頭空竹和雙頭空竹。

圖片圖片

電子空竹是利用高科技技術在空竹的風鼓裡裝上電子晶片並在電子晶片里注入音樂(你喜歡的歌曲),在風鼓的周邊和鼓面裝上閃光燈(小型采色燈泡),再在軸心裡裝上乾電池或充電電池(7號或5號),當空竹高速鏇轉時就會發出娓娓動聽的歌聲和夢幻般的光環使人賞心悅目,如若在舞台上表演更是令人叫絕。

盤絲空竹是為了適應盤絲動作的需要對普通空竹進行了改進,主要是對靠近風鼓端的軸和線槽連線處的半徑加大而靠近軸頭端的軸和線槽連線處的半徑減小稍微帶一點倒錐型,改進後空竹不易從線繩上脫落,俗稱不離線。盤絲是抖空竹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基本技術,好多花樣從中衍生。所以有了盤絲空竹對空竹愛好者發揮技藝很有好處。

橡皮空竹目前是從台灣引進的技術,多為雙頭。形狀跟雜技演員舞台上用的一樣是雙碗型。橡皮空竹的出現使空竹愛好者在抖空竹場地的選擇上有了非常大的空間。它的最大好處是不受場地的限制,大家都知道目前城市裡土質鬆軟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水泥地、花磚地等硬質土地越來越多,使用竹、木、塑膠等材質製作的空竹在硬質土地上極易摔破,而橡皮空竹任你瀟灑卻不易摔破,對初學者尤為好處多多,在青島市使用橡皮空竹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它還有一個好處是集體表演動作容易整齊劃一,踩著迪斯科或踢踏舞舞曲還可以邊跳舞邊抖空竹真是其樂融融。

桿是抖空竹的必備器具,一般桿的直徑約8~12毫米,特殊需要也有更細或更粗的,長度為450~550毫米為佳,現在發展一種長桿技藝桿長多大於1米,我在北京看到2002毫米長的一副長桿是72歲張文瑞老先生為紀念2002年特意製作的(抖起來頗為好看)也是我看到的最長的一副桿。桿的材質傳統的使用竹、木而現在則多用玻璃鋼棒或工程塑膠棒也有用釣魚桿改制的。為了增加表演的花樣在桿上還附加了許多附屬檔案如:托碗(直徑60毫米)、掛鈎(橫、豎兩種)、支桿等。

線繩是用一般的棉線,可以買(在北京前門大街線繩店有專賣)也可自己可以搓制,(用手套線或其他棉線)無論買還是自己搓都要注意線繩擰的方向,右手抖空竹線繩向右擰,左手抖空竹線繩向左擰,反了則在抖空竹的過程中線繩會自動纏開,這一點務必注意。線繩長度是桿長加3/4臂長為易。連線方式過去把線繩栓在桿兩端的線槽內,這樣在盤絲時容易把線纏在桿上,而現在是把線繩穿入一個特製的螺帽內(可用腳踏車氣門芯螺帽代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北京市宣武區的張國良和李連元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