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驗光

攝影驗光是用攝影的方法來推斷患者的屈光狀態的一種方法。客觀的電腦驗光儀由於自身設計的局限不可避免的存在驗光誤差,檢影驗光,綜合驗光儀驗光等比較準確的主觀驗光方法都需要患者的配合,然而兒童的合作程度通常較差,較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因此這些儀器都不適合在兒童人群中使用,鑒於此Howland於1974年首先提出正交攝影驗光,標誌著攝影驗光法的開始。

發展前景

近年來隨著攝像機、電腦、即時成像膠片、長焦鏡頭等的綜合套用使得攝影驗光儀更趨向於操作簡便、誤差小、準確性高、速度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攝影驗光方法及器械做了許多改進及最佳化,大大提高了攝影驗光的準確性和可推廣性,未來的一段時期攝影驗光必然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原理

攝影驗光法是將觀察點(鏡頭)或其附近的光源發出的光線射向一定距離以外的被檢眼瞳孔,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兩次屈折(入眼和出眼均被屈折)後從瞳孔區發出而被照相機攝取。被檢眼的屈光狀態和調節狀態決定了被檢眼瞳孔區新月形光影的形態和亮度。與檢影驗光法不同的是,並非觀察瞳孔反射光的運動情況,而僅攝取瞳孔反光。反光形態與屈光不正相關,其間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但光影寬度與屈光不正之間並不呈線性函式關係。在盲區以外,隨著屈光不正逐漸增大,光影寬度的變化漸小,並逐漸接近一條漸近線。但在屈光不正為2.00~4.00 D時,光影變化率較大,基本呈線性關係。在用偏軸光照明時,如被檢眼為遠視眼,瞳孔區新月形的光影位於閃光燈的對側;近視眼則位於閃光燈的同側。例如,當閃光燈位於鏡頭上方時,遠視眼的瞳孔區光影位於瞳孔的下半部,而近視眼則位於上半部。通過瞳孔區新月形大小的差異比較來判斷有無屈光參差或散光存在。拍攝時,環境亮度不可太高(一般為0.12 lx),以保證足夠大的瞳孔;也不可太暗,以便於相機對焦。拍攝距離因不同設備而異,從75 cm到5.8 m不等(通常為1 m)。閃光燈一隻或兩隻,或固定,或可繞鏡頭旋轉任意角度。閃光燈與鏡頭光軸的距離有嚴格的限定,這是決定儀器靈敏度的重要參數之一。由於偏軸光照相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且操作、分析簡便,因而套用更為廣泛。目前常用的幾個商業品牌均用偏軸光照明。

步驟

1.準備(1)囑被檢者在暗室中適應數分鐘,以保證足夠大的瞳孔。(2)拍攝距離因不同設備而異,從75 cm到5.8 m不等(通常為1 m)。

2.步驟(1)將“V"形游標投射在被檢者前額,並調整前後距離直至兩游標頭接觸形成“X”形,並聚焦在被檢者兩瞳孔中心上方約3.7 cm處。(2)調焦後立即打開注視閃爍燈,以吸引被檢者注視鏡頭,如果被檢者是稍大的兒童,可以囑其注視閃爍燈。必要時按音樂按鈕以強化其注意力。(3)一旦調焦好,並且被檢者已注視鏡頭,立即按下快門鍵,獲得水平方向的成像。(4)待機器自動翻轉鏡頭後,以同樣方法再次按動快門,獲得另一方向的成像。(5)拍攝完畢後,照片會自動從照相機中噴出。(6)等待大約2分鐘,影像會自動顯現出來。拍攝標準包括瞳孔完整暴露、清晰度良好、角膜反光點必須在垂直中心、瞳孔直徑大於或等於4 mm。如果照片質量未達上述四個標準的任何一項,均需重新拍攝。照片拍攝完畢後,編號,由專人分析。

3.觀察指標偏心攝影驗光法主要是根據以下三個方面對照片進行分析:(1)雙眼角膜反光的位置 用來判斷斜視。(2)眼底反光亮度和色澤 由於眼位不正或屈光間質混濁而產生的眼底反光亮度和色澤改變,主要觀察兩眼是否對稱,據此發現微小角度斜視(1°~2°)。(3)瞳孔區新月形反光 由於屈光不正而產生的瞳孔區新月形反光及其位置、大小、雙眼是否對稱。(4)其他項目 包括瞳孔形態及對稱性,角膜形態及對稱性,瞼裂寬度及對稱性等。

注意事項

1)拍攝在相對暗的環境下進行,務必將亮的光源遠離被檢者的視線。

2)必須在對焦和被檢者良好注視下才能進行拍攝。

3)如果游標自動關閉或沒有對焦好,可以按“ON”鍵重新打開游標並調焦,但注意不要持續打開閃爍燈,以免被檢者失去注視閃爍燈的興趣。

4)當照片自動出來後,不要壓損或摺疊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