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

攘,rang,從扌(手)從襄。推手使前也。古讓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本義:推讓。手與襄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接過對方的物品,接著用手遞迴去、用手握住對方伸過來的手並反推回去。

基本信息

簡介

攘
形聲。從手,從襄(xiāng),襄亦聲。“襄”意為“包裹”、“包容(異物)”。“手”與“襄”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接過對方的物品,接著用手遞迴去”、“用手握住對方伸過來的手並反推回去”。本義:推讓。說明:在對方送禮的場合,先用手接下禮物,然後說我心領了,但東西你還是拿回去,這時邊說邊把禮物塞回對方手裡。這種情形就是“攘”。在對方伸手出拳打我的情況下,我用雙手裹住對方的拳頭並往回推,這也叫“攘”。抗戰前蔣介石說“攘外必先安內”,這“攘外”是指“接住日本人打過來的拳頭並往回推。”

相關描述

攘
攘,推也。——《說文》。謂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
左右攘辟。——《禮記·曲禮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記·太史公自序》
隨流而攘。——《漢書·司馬相如傳》。注:“卻退也。”
盛揖攘之容。——《漢書·禮樂志
合於堯之克攘。——《漢書·藝文志》
排斥,努力消去【reject】
攘,除也。——《廣韻》
攘夷狄。——《公羊傳·僖公四年》
反離謗而見攘。——《楚辭·七諫·沈江
攘白翟之地。——《國語·齊語》
攘棄仁義。——《莊子·胠篋》
又如:攘斥,排斥,驅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禍患,攘貪,排除貪慾,攘討,驅除討伐,攘卻,驅除,攘夷,攘狄。抗拒異族入侵,攘獄,拒捕。
止【stop】
既從豎而橫構,亦風除而雨攘。——南朝梁·沈約《郊居賦》
侵略 【invade】
諸侯暴亂,擅相攘伐。——《莊子·漁父》
南夷相攘。——《漢書·嚴助傳》。注:“謂相侵奪也。”
又如:攘伐,侵奪交戰,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爭,爭奪,攘服,征服,攘殺,掠奪毀壞,攘掊,掠奪搜括,攘略,侵奪,攘剽(掠奪)
偷,盜竊【steal】
請損之,丹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孟子·滕文公下》
又如:攘盜(攘竊,盜竊,搶奪);攘雞(偷雞);攘取(竊取;奪取)
破壞安寧;騷動【disturb】
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莊子·外物》
又如:攘擾(擾亂);攘攘熙熙(喧嚷紛雜貌);攘攘勞勞(忙亂辛勞);攘亂(擾亂)
捋起【袖子】【push up】
馮婦攘臂下車。——《孟子·盡心下》
攘袖見素手。——魏·曹植《美女篇》
又如: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捲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舉拳);攘手(攘臂)
奪【snatch】
自幼時每爭攘飲食。——《金史》
容忍【tolerate】
忍尤而攘垢。——《楚辭·離騷》
又如:攘詬(容忍恥辱)

常用詞語

攘臂
rǎngbì
【push up one’s sleeves and bare one’s arms】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
於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史記·蘇秦列傳》
攘臂高呼
攘除
rǎngchú
【get rid of】除掉;清除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諸葛亮《出師表》
攘奪
rǎngduó
【seize】:掠奪,奪取
又攘奪他人之功,將侄子分茅列土。——《檮杌閒評——明珠緣》
【grab】:強占,霸占,不擇手段地獲得或據為己有
巧攘奪,弟婦作夫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攘袂
rǎngmèi
【push up one's sleeves】捋起袖子
第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憤。——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攘攘
rǎngrǎng
【disorderly】形容紛亂擁擠的樣子
攘往熙來
rǎngwǎng-xīlái
【with people bustling about】熙來攘往
攘為己有
rǎngwéijǐyǒu
【impropriate;have all to oneself】竊奪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拼音是rang的漢字

拼音是rang的漢字共有21個,如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