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針

撳針

撳針即微型針灸針,其外形如極小的圖釘、針體直徑僅為0.25mm細、針長僅為2mm短。通過淺表組織穴位埋針,即時改善臨床症狀並達到24小時持續“針灸治療”的效果。其運用現代電化學效應理論,撳針刺入體內就會產生微電流,從而改變局部的電位差;同時刺入體內的撳針會釋放出微量元素,從而改變局部的濃度差,繼而影響改變了相應的神經以及組織從而產生了療效,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電化學效應的完美結合。同傳統針灸相比,“撳針”使用方便、無痛感,隨時隨地可操作。

基本信息

方便撳針特點

方便撳針具有使用方便、針刺無痛、即刻見效、又有可持久實施針刺治療的顯著特點,特別是對於各類疼痛或痙攣的症狀大多數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還為各種慢性、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症提供病症所需要的持續高效的針刺調節及其保持恢復機能的長時間治療。

作用機理

1、相關研究表明:針刺原始效應是電化學效應(撳針刺入體內就會產生微電流、從而改變局部的電位差;同時刺入體內的撳針會腐蝕、並釋放出微量元素、從而改變局部的濃度差),實質上針刺即時的主體療效是由電化學效應產生的,即針刺入體內後由於改變了局部穴位的電位差、濃度差繼而影響改變了相應的神經以及組織從而產生了療效。
2、方便撳針使用時需要外壓,而外壓的壓力會使受壓區的壓覺神經細胞興奮,從而形成了有壓力感受的壓覺禁止區,使人體無法感受到撳針刺入人體的感覺。
3、方便撳針的針體直徑僅為0.25mm細、針長僅為2mm短,大多數不會直接刺及痛覺神經末梢,故不會產生痛覺神經興奮痛覺。
4、因針體直徑僅有0.25mm細、針長僅為2mm短的撳針不會刺及內臟和深部組織,所以治療時特別安全。
5、因皮下的神經及毛細血管極其豐富是針刺產生最佳電化學效應的部位,所以皮部穴位是針刺療效的最佳部位,而經電化學處理的針又具有高效電化學作用。
6、由於撳針埋針作用時間長,並且在埋針時隨著運動又增加了機體局部的自身協調、增加了血循修復,因此能長時間大大增加了針刺對穴位的治療作用,從而使其能收到長時間持續的極佳療效。
7、已獲專利有:申請號2006100489140《一種電化學針灸毫針及皮內針的多頭表面特性差異裝置》、申請號2004200900100《一種多枚一次性撳針連續套用裝置》、申請號2012202373991《避痛方便撳針》;其它幾個相關專利正在審批中。

操作方法

撳針撳針
圖釘型皮內針埋針法:圖釘型皮內針也稱撳針,用於耳穴和體穴埋藏。在局部常規消毒後,用鑷子夾持針柄,對準穴位,垂直刺入,使環狀針柄平整地留在皮膚上,用膠布固定。
埋針時間:一般二三天為宜。秋天時間適當長點,夏天適當短點。2次埋針間隔時間:同一穴位起針後1周可再次埋針,不同穴位可以連續進行。若為疼痛疾病,埋針時間以疼痛緩解為度,不一定持續數日。

禁忌症

關節處、紅腫局部、皮膚化膿感染處、紫癜和瘢痕處,均不宜埋針。皮膚過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針。
注意事項
①穴位、針具、鑷子都要常規消毒。
②埋針處不宜水浸泡。夏季多汗時,要檢查埋針處有無汗浸皮膚發紅等。如見發紅、疼痛要及時檢查,有感染現象立即取針。埋針發生疼痛可以調整針的深度、方向,調整無效時,可能有炎症發生,應取針。
③患者可以用手指間斷按壓針柄,以加強刺激量,提高效果。但應注意手的衛生。
④若埋針處已發生感染,應給予常規外科包紮處理。如有發熱等全身反應時,適給予抗生素或中藥清熱解毒藥治療。

適應範圍

埋針療法臨床多套用於: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胃痛、膽絞痛、脅痛、腕踝關節扭傷等。還可套用於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哮喘、月經不調、面肌痙攣、眼瞼(目閏)動、遺尿、尿頻、痹證等。
皮內針注意事項
(1)每次取穴,一般取單側,或取兩側對稱同名穴。
(2)埋針要選擇易於固定和不妨礙肢體活動的穴位。
(3)埋針後,患者感覺刺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針刺前,應對針體詳細檢查,以免發生折針事故。
(5)注意消毒,暑熱天埋針時間不超過2天,以防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