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疙瘩

撥疙瘩

面魚魚是西北的風味小吃之一。 “撥疙瘩”(西北方言諧音)是面魚魚的別名,取此名大概是源於其製作方法。 筋道、爽口是面魚魚的最大特點。

面魚魚是西北的風味小吃之一。因這種麵食外形像小魚,故有了“面魚魚”這個好聽的名字。
“撥疙瘩”(西北方言諧音)是面魚魚的別名,取此名大概是源於其製作方法。面魚魚是一種麵食,早晚煮食居多,幾乎均以鹹味為主。其製作主料是麵粉,麵粉加水,有的還加入雞蛋和少許鹽,用筷子攪拌,調成糊狀後還須不停地攪,直到麵糊變得筋道,這一過程全靠手腕用力。麵糊攪勻後,用鐵鍋加油炒蔥姜辣椒及西紅柿,加水製成湯燒開,就可開始做面魚魚了。一般家庭都用鍋鏟邊緣,將鏟邊的麵糊輕撥至燒開的湯中,直到麵糊撥完為止。其間,撥一下要將筷子在清水中蘸一下,防止麵糊黏結在一起。待面魚魚起鍋時,加入幾棵青菜及鹽、味素、胡椒粉、醋等調味品即可食用。煮熟後的面魚魚在鍋中像一條條小魚一樣。單是看,就令人生津。
筋道、爽口是面魚魚的最大特點。在西北土生土長的人,幾乎都吃過面魚魚,各家各戶還有不同的食用方式:乾拌、炒制等。

特色撥疙瘩
特色撥疙瘩具有口味濃郁,質地柔筋,滑順爽口,風味獨特,是酒泉地方風味小吃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撥疙瘩系列有雞肉、兔肉、雞珍、紅燒肉、排骨、豬手、牛肉、羊肉等多個品種,大眾皆宜。
特色撥疙瘩雖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並非容易。首先是和面,取一定量的麵粉,將適量的鹽放入水中攪拌均勻,一點一點地倒入面中,經過反覆揣、揉,做成面劑,但是面的軟硬必須適宜,不能太軟或太硬,因為面需要醒一段時間後,太軟了要粘容器,太硬不好往鍋里撥。鍋里的水燒開後,將面劑子放入碗裡,用小鏟一個一個最近撥入鍋里,撥疙瘩呈兩頭尖,中間粗,很像“搓魚子”,長約5—7厘米,乾拌或者湯吃均可。如果喜歡吃什麼肉的“撥疙瘩”,事先把肉做好,將“撥疙瘩”與肉一起燴炒即可,一道美味佳肴特色“撥疙瘩”就大功告成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