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

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

《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是201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向明。

內容介紹

為什麼師範生學了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大量理論知識還是不會教書?成為一名“教師”需要什麼知識、能力和素養?優秀教師所擁有的“妙招”和“直覺”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通常是緘默的、身體化的、個人化的“實踐性知識”可以被言表、管理和傳承嗎?教師的專業發展到底需要什麼條件和途徑?陳向明等著的這本《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通過深入學校和課堂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實地考察,本研究試圖揭示教師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知識類型,即“教師實踐性知識”。這種知識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和提煉後形成的,並通過自己的行動做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結合相關理論,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礎上,探討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概念定義、內容類型、表征形式、構成要素、生成機制和發展媒介。此類研究不僅能夠挑戰人們對“知識”的傳統定義以及對教師作為一門“專業”的理解,而且能夠為教師這個社會群體賦權,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思路和具體做法。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過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相關文獻述評 二、研究問題與關鍵字的界定 三、本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組織形式 二、研究的方法論特徵 三、資料收集方式 四、分析思路的演變歷程 本章結語

第二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定義

第一節 對“實踐”的理解 一、有關“實踐”的內涵 二、有關“教師的實踐” 三、“實踐”的優先性 四、認識“實踐”的方式

第二節 對“知識”的理解 一、有關“知識”的內涵 二、有關“知識”的類型 三、有關“知識”的確證

第三節 對“知行關係”的理解 一、中國哲學中的知行觀 二、中國的知行觀對本研究的影響

第四節 對“教師實踐性知識”概念的理解 一、“教師實踐性知識”概念的內涵 二、“教師實踐性知識”定義的演變 三、“實踐性知識”與“經驗”、“能力” 本章結語

第三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內容類型

第一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六個筐”

第二節 教師的本土概念分析

第三節 對教師實踐性知識內容類型的分析 一、教師關於自我的知識 二、教師關於科目的知識 三、教師關於學生的知識 四、教師關於教育情境的知識 五、教師關於教育本質的信念 本章結語

第四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表征形式

第一節 圖式類表征 一、意象 二、隱喻

第二節 行動類表征 一、行動公式 二、身體化

第三節 語言類表征 一、敘事 二、案例

第四節 綜合類表征 本章結語

第五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構成要素和生成機制

第一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式構成要素

第二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過程 一、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過程簡析 二、關於行動中反思

第三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機制的類型 一、教師實踐性知識之雙路徑生成 二、教師實踐性知識之應激式生成 三、教師實踐性知識之漸進式生成

第四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機制類型小結 一、主體 二、問題情境 三、行動中反思 四、信念 本章結語

第六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媒介

第一節 集體互動維度上的生成媒介 一、實踐共同體作為生成媒介 二、交往活動作為生成媒介

第二節 個體反思維度上的生成媒介 一、教育札記作為生成媒介 二、話語對話作為生成媒介 本章結語

第七章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的結論與政策性建議

第一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的相關結論 一、“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定義 二、“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內容類型 三、“教師實踐性知識”的表征形式 四、“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機制 五、“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媒介 六、對“知識”和“專業”的重新理解

第二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的政策性建議 一、更新教師研修模式 二、完善教師資格標準 三、改進職前教師培養途徑

第三節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後續研究方向 本章結語

第八章 關於“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的反思

第一節 中國小教師的反思 一、關於“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反思 二、關於課題作用的反思

第二節 大學研究人員的反思 一、關於研究者自身成長的反思 二、關於研究理念的反思

第三節 對雙方關係的反思 一、研究者的換位思考 二、研究者自身興趣對研究的影響 三、被研究者改變研究者 本章結語參考文獻附錄1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課題組成員行為規範(修訂稿)附錄2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課題組致校長的感謝信附錄3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課題會議一覽表附錄4 “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課題組成員公開發表成果列表注釋相關連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