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幡蝴蝶魚

揚幡蝴蝶魚

揚幡蝴蝶魚(學名:Chaetodon auriga):俗名人字蝶,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成魚背鰭常露出水面,故得名揚幡蝴蝶魚。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蝶魚,屬於比較好養的蝶魚,在野外,通常生活在珊瑚礁周圍。象其他海魚一樣,會因地域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海的人字蝶個體眼部的黑色幾乎沒有。此蝶魚性情溫順,需要提供洞穴供其隱藏,在純岩石缸放置它是很合適的,雖然有時它會在岩石上啄來啄去。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屬雜食性。在野外,人字蝶喜歡吃珊瑚蟲、貝殼類及海藻。在水族箱中,可以飼餵各種動物性餌料及藻類,冰凍的、乾的、人工餌料都可以餵。此魚常巡遊海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揚幡蝴蝶魚 揚幡蝴蝶魚

揚幡蝴蝶魚吻尖突,具黑眼帶,但眼上方顏色淡,體前2/3白色後1/3則為黃色,其明顯特徵乃起自背鰭延伸向頭部的暗色斜線有5條,而體下方的斜線則有10條。各鰭金黃色,比體色略深,背鰭鰭條中央有一黑色斑點,成魚在斑點上方有一延長成絲狀的鰭條,幼魚則否。背鰭硬棘12至13枚、軟條22至2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9至21枚。體長可達23厘米。

成魚體高而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7列,下頜齒9-11列。體被大型鱗片,菱形,呈斜上排列,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9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體前部銀白至灰黃色,後部黃色。體側前上方具5長條及3短條之向後斜上灰帶,後下方則具8-9條向前方斜上之灰帶,二者彼此呈直角交會。眼帶於眼上方窄於眼徑,眼下方則寬於眼徑。背鰭和臀鰭具黑緣,尾鰭後端前具黑緣之黃色橫帶。幼魚及成魚於背鰭軟條部均具黑色眼斑。人字蝶和假人字蝶(Chaetodon Vagabundus)比較相似,區別在於身體後方的花紋,假人字蝶的尾柄前端具一黑色豎帶,而人字蝶是沒有的。

棲息環境

棲息於水深1-35米之間的水域,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20度之間。通常生活在碎石區、藻叢、岩礁或珊瑚叢生的區域。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包括西起紅海和東非洲(延伸至南非的莫塞爾灣,MosselBay),東至夏威夷群島、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nIslands)和迪西島(DucieIsland),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勳爵島(LordHoweIsland)和拉帕群島(RapaIslands),以及密克羅尼西亞一帶海域。

生活習性

揚幡蝴蝶魚多半單獨或成對生活,也會大群漫遊至較遠區域尋覓食物。幼魚常出現在潮池中,成魚大多成對或小群游於珊瑚礁上。雜食性,以珊瑚上的藻類、小蝦蟹及珊瑚蟲為主。主要以珊瑚蟲、多毛目環節動物(Polychaetes)、底棲甲殼類、腹足類及藻類等為食。

分布範圍

揚幡蝴蝶魚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包括東非、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波斯灣、巴基斯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琉球群島、中國沿海、台灣、菲律賓、印尼、紐幾內亞、澳洲北部、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吐瓦魯、東加、法屬波里尼西亞、加拉巴哥群島、厄瓜多、巴拿馬、加利福尼亞灣等海域。

繁殖方式

散卵型。

人工養殖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升

飼養難度:容易

飼養要求:鹽度 1.020-1.025;酸鹼度 8.1-8.4

性情:溫和

水族箱最大成體尺寸:20厘米

珊瑚兼容性:危險

食物要求:雜食

人字蝶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蝶魚。屬於比較好養的蝶魚,在野外,通常生活在珊瑚礁周圍。象其他海魚一樣,會因地域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海的人字蝶背部上幾乎沒有黑色的眼點。

人字蝶性情溫順,需要提供足夠的躲藏地點供其隱藏,在純活石缸放置它是很合適的,雖然它會在活石上取食。

人字蝶可吃各種動物性餌料及藻類,冰凍的、乾的、人工餌料都可以喂,乾海藻也是很好的食物,也可以追加一些像蘆筍、椰菜等植物性餌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