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叛亂

揚州叛亂

揚州叛亂,是指發生在公元684年9月的叛亂,正值武則天年邁,即將改朝換代的時期,魏元忠在與造反大軍的交戰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終平定了叛亂。

背景

公元684年9月,61歲的武則天

揚州叛亂揚州叛亂
自知年事已高,在洛陽加快了改朝換代的步伐。為了能儘早稱帝,武則天做了4件事。而同時,一股反對她的勢力正在暗中醞釀叛亂。助武則天改朝換代的4件大事:
第一件是囚禁皇帝,臨朝稱制。武則天在嗣聖元年的二月六日,將自己的三兒子李哲拉下皇帝之位,又扶立了她最小的兒子李旦當皇帝。李旦當皇帝後馬上改元文明,嗣聖元年變成文明元年。但李旦並不比其他的哥哥幸運,除在文明元年的二月十五日正式立他為皇帝這樣的重大日子裡出現過外,平時都被武則天軟禁在偏殿,正殿的龍椅上空無一人,武則天則坐在龍椅後的紗簾中。
第二件是逼殺廢太子李賢。首先,李賢可能是韓國夫人的兒子,武則天容不下他;其次,李賢是武則天兒子中最能幹的,武則天擔心以後有人打著他的旗號造反。
第三件是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氏子弟。
武則天把她五代以內的祖宗,男的都封為王,女的都封為王妃,同時還準備建立武氏七廟。根據禮制天子七廟之說,武則天已然將自己當成了皇帝。之後,她又將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升為宰相,將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慶的兒子武三思升為兵部尚書,通過這一文一武把國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四件是改各種名號。首先改年號,文明元年的九月,武則天把文明元年改成光宅元年;其次改旗幟:第三是改都號,將東都洛陽改為神都,洛陽宮改為太初宮。到這時,武則天所做的事情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經過

公元684年的9月,揚州城的一個小酒館裡,幾個

揚州叛亂揚州叛亂
仕途失意、被貶官的人聚在了一起。一個是沿襲爺爺爵位的李敬業及其兄弟李敬猷,一個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一個是魏思溫。同是天涯淪落人,幾杯酒下肚都有知己之感,論朝政聊仕途,說到酣處,幾個人突然產生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揭竿而起奪天下。造反需要計畫,需要有領袖。幾個人商量選李敬業當領袖,駱賓王當記室,魏思溫當軍師,造反計畫開始實施。魏思溫第一個想到的是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以前的同僚,監察御史薛仲璋,他是宰相裴炎的外甥。收到魏思溫的來信,薛仲璋便要求去揚州檢查工作。他一到揚州就將地方宮抓了起來,並夥同其他人打著“匡復廬陵王”的旗號造了反。這個旗號一呼百應,他們的隊伍一下子就擴大到十幾萬人。駱賓王更是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檄文,當時的名字叫《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來收到《古文觀止》里,改為《討武霎檄》。文中說武則天有三大罪狀。第一大罪狀是導致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亂倫,同時還殘酷迫害唐高宗的前任皇后;第二大罪狀殺姐屠兄,弒君鎮母,說她把哥哥姐姐母親丈夫都給殺了;第三大罪狀包藏禍心,窺竊神器,也就是說武則天圖謀不軌想當皇帝。然後歌頌自己的領袖和軍隊,號召天下人加入。文章傳播廣泛,收效甚好。

平定叛亂

面對造反事件,武則天一共只做了兩件事情就成功地將其鎮壓了。

第一、處亂不驚,展現氣度;

第二、調兵遣將,展現能力。面對討伐她的檄文,武則天並不生氣,不僅夸其文採好,還怪大臣們沒有重用這樣的人才。此舉穩定了人心,表現了帝王之風。為了平定叛亂,武則天還在7天之內調集了30萬軍隊待命,並選中唐高宗的堂叔李孝逸當統帥,以對應“匡復廬陵王”的造反旗號,證明自己是得到李唐宗室支持的。雖然李孝逸不會打仗,但在政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武則天還為李孝逸派了一個助手,就是曾經護駕有功的魏元忠。魏元忠在與造反大軍的交戰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終平定了叛亂。

平叛成功原因

武則天在這次揚州叛亂中取勝的原因有四:
其一,政治優勢。李敬業打著一個巳死的廢太子的旗號,喪失了原有的政治優勢。
第二,軍事優勢。十幾萬烏合之眾和30萬正規軍之間差距實在太大。
其三,知人善任。武則天選擇了李孝逸和魏元忠決定了她最終的勝利。
其四,深得民心。武則天參政以後,制定了很多有利於農民的政策,老百姓不願意打仗,也真心誠意擁護她。44天的揚州叛亂是對武則天的一次嚴峻考驗。武則天經受住了考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