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簡稱“雙博館“)位於揚州新城西區,自然風光迷人的人工湖西測,與揚州國際展覽中心隔湖相望。雙博館的建築外型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建築與自然交融合一的設計理念。建築博館總占地面積50730平方米,建築面積22146.99平方米,陳展面積10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中國雕版印刷館中國雕版印刷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簡稱“雙博館“)位於揚州新城西區,自然風光迷人的人工湖西測,與揚州國際展覽中心隔湖相望。雙博館的建築外型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建築與自然交融合一的設計理念。建築博館總占地面積50730M2,建築面積22146.99M2,陳展面積10000M2。
雙博館的前身是揚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揚州“文物館”及同年籌建的“蘇北博物館”。經過50多年的發展,揚州博物館形成了藏品豐富、門類齊全、地方特色鮮明的館藏結構,尤以兩漢、明清文物著稱。現館藏文物3萬餘件,按質地可分為18大類,主要有陶瓷玉石金屬書畫漆器竹木骨角牙墓誌碑文、石刻磚雕及其它文物。一級品50餘件,二級品300餘件,三級品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元代霽藍釉白龍梅瓶”更是我館鎮館之寶,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200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揚州成立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將揚州廣陵書社收藏的30萬古書版片與揚州博物館合二而一,成為“揚州雙博館”。
揚州雙博館自2003年10月開工建設,至2005年4月18日“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順利落成,作為文化名城文化領域的標誌性建築,雙博館體現了揚州市政府打造文化大市,構建人文和諧社會的城市發展思路,更是揚州市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歷史沿革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簡稱揚州雙博館),其中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為專題性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為綜合地誌性博物館,隸屬揚州文化(文物)局領導,2005年12月被揚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副處級單位。
揚州雙博館的前身是揚州博物館。1951年下半年,蘇北行政公署於史公祠初建揚州文物館,同年11月籌建蘇北博物館,屬蘇北文教處,12月改名為蘇北揚州博物館,屬蘇北文化局。1953年改名為江蘇揚州博物館,隸屬江蘇省文化局,由地方代管,在史公祠內與蘇北文物保管委員會合署辦公。1954年撤消江蘇省揚州博物館,同年9月成立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文物保管與展覽工作。1957年又重設揚州博物館籌備處,1958年5月建立揚州博物館,館址仍在史公祠內,由著名書法家孫龍父題寫館牌,與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隸屬揚州文化處。1966年開始,由於文化大革命,揚州博物館工作處於半停滯狀態,並於1969年成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館下設的文博組。1973年6月揚州博物館恢復正常工作。1987年10月,揚州博物館遷址天寧寺內。天寧寺為清代揚州著名寺廟,有“江淮寺冠”之稱,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南巡,均駐蹕寺內。天寧寺現存中軸線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華嚴閣4座古建築,兩側建有廊房,占地面積約1萬2千平方米,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在揚州建設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它與揚州博物館合併,並在新城西區建設雙博館。雙博館於2003年元月興建,2005年4月18日落成,2005年10月9日正式開館,老館天寧寺仍由雙博館代管。
雙博館位於揚州市文昌西路明月湖西側,總占地面積50730.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2146.99平方米,分主樓和附樓兩幢,主樓建築面積20991.7平方米,北庫區附樓建築面積1155.3平方米。容積率0.44,建築密度15.9%,綠化率45.6%,主館建築高度22.4米,主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局部四層。主樓分為三部分,東部為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展區,西部為揚州博物館展區,中庭共享空間將兩大展區有機結合。兩館展區總面積1萬平方米,公共服務區7千平方米。西北部為文物庫房和辦公區,其中文物庫房面積5千平方米,辦公區3千平方米。

建館背景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國內惟一保存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態和技藝,雕版印刷出現於隋唐時期,興盛於清代。目前,唯有歷史文化名城揚州保存著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藝,集中著一批雕版印刷藝人,保存著近30萬塊雕版版片,還繼續採用傳統工藝印刷木版線裝書籍,使中國的雕版印刷傳統工藝及其文化形態薪火相傳,造福人類。

雕版印刷源於古代中國,隋唐時期已發展成熟,是一種將圖文刻於木板,然後在板上加墨印刷的傳統工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占據著中國印刷業的主要位置,同時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卓著的貢獻之一。 揚州自唐代以來就是雕版印刷業的重要區域之一,特別是清代,曹寅受命於康熙帝主持刻印《全唐詩》,將揚州雕版印刷業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峰。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傳承這一特殊技藝,組建成立了“廣陵古籍刻印社”,社內以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藏有三十餘萬片華東地區的古籍版片而享有盛名,並恢復了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等古代活字工藝,綜合這些活字工藝,印製了《唐詩三百首》等書籍,為揚州雕版印刷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併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揚州廣陵書社藏有近30萬片明清以來的古籍版片,並採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線裝書籍,成為全國最大的線裝書加工基地。但由於雕版片保存條件不佳,珍藏的30萬片古籍版片已蟲蛀累累。為了更好地保存雕版印刷版片,展示雕版印刷藝術成果,揚州決定建設雕版博物館。
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打造文化揚州的重點工程。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批覆同意在揚州建立“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江澤民同志為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和揚州博物館題寫了館名。

展館設計

中國雕版印刷館中國雕版印刷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雕版印刷博物館,展廳總面積約4100平方米,分為“中國館”與“揚州館”兩大部分,展線長度798米,共陳列文物175件,其中“揚州館”還以“倉儲式”陳列有20餘萬片古代雕版。陳列展覽以雕版工藝流程和歷代雕版印刷為重點,全方位反映了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產生的深遠影響。展廳呈弧線圍合狀,中部為採光頂中庭,空間形態具有一定的個性,活潑而有變化。
展覽平面規劃力求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弧型界面作科學合理地鋪陳,沿中庭一側不做封閉,或以植物、造型物等作虛擬遮擋,形成開合有序、疏密有致、分區有度的空間形式,達到內外照應、人流順暢、亮點突出、清新開朗的藝術效果。展廳的色調以柔和的淺灰、白、米黃為基調,飾以藍灰等色點綴,與雕版印刷的形式要素相吻合。光源處理將人工照明與自然採光相結合,自然光用遮光簾加以控制,以達到理想的光照質量。審慎而大膽地運用雕版印刷的造型元素,烘托渲染陳列主題。展覽依據現代博物館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原理,採用科學的信息定位陳列手法,在一定的空間,把同屬一個信息組的文物展品和看版、模型、雕塑、場景、多媒體裝置等造型物進行有意味地組合,形成一個個既統一又有變化的藝術空間。
展覽根據主題選準材料和確定造型樣式,在古籍版片倉儲式陳列的空間內,用鋼構架分成上下兩層,大膽使用金屬烤漆排架和玻璃隔斷,形成排列有序、博大精深的氣勢,典雅中不失有時代氣息,透過長距離落地玻璃幕牆,可看到揚州歷年來徵集和收藏的20餘萬片古籍版片,密集有序地置放在特製排架上,專業人員正在做現場相關工作。這種保護與展陳同時並舉的手法,目前在我國博物館界尚屬首創。
展覽高度重視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著重體現在觀眾的現場直觀和參與互動。“中國館”展廳中庭的互動演示區,古代絕活在這裡得以復活,幾名雕版印刷傳人為觀眾現場演示造紙、寫樣、刻版、刷印、裝訂等工藝。觀眾還可主動參與各個流程的製作,體驗古人的辛勞和智慧。各單元的多媒體裝置形式多樣,其中不乏有動漫播放、資料檢索、遊戲競猜、小型影院、翻閱裝置等,有力拓展了信息資源和互動範圍。
展覽的內容設計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於一體,擺脫以往器物定位的陳列模式,採用信息組團、分級傳播的最新設計理念,將展品與造型物有機組合,把展覽信息分層次予以闡釋,各展區適當安排多媒體裝置,強化參與互動,進一步拓展信息。陳列文案具有很強的空間意識和構成理念,它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緊密融合的成功範例,在目前我國博物館展陳內容設計方面具有現實引導作用。

展廳分布

雙博館位於揚州新城西區人工湖西側。總占地面積50730平方米,建築面積25600平方,建築高度22.4米,為三層框架結構,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雙博館的造型十分優美,由自然的曲線勾勒出兩片荷葉的形態,與人工湖相互呼應,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館舍大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分為東西兩大區。東區為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西區為揚州博物館新館,中部共享大廳有機連線兩館,使整個建築融為一體。

雙博館前廣場人物雕塑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教授主持設計,展示了夫差、楊廣、鄭板橋、朱自清等10鎂自春秋到現代兩千多年中揚州的著名歷史代表人物。雙博館建築與館前廣場的人物雕塑、綠化景觀、相依的人工湖形成濃郁的現代氣息、文化氛圍和生態特色。
進入雙博館大門,迎面而來的即是雙博館的館標——伏羲女媧像,立刻把你的思緒帶到了我們祖先生活的遠古時代。向左轉進入序廳,裡面就是一個能夠承接各類展品的大型臨展廳,在這裡你有可能看到各具特色的臨時展覽。出臨展廳順大廳拾階而上,您就來到了揚州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廳,這裡設有展示本館“鎮館之寶”——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國寶廳”,有展示揚州獨特雕刻藝術的“揚州雕刻藝術陳列廳”,還有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八怪書畫精品陳列”以及“揚州博物館館藏書畫展廳”。走出專題陳列廳,對面就是反映中國雕版印刷的雕版印刷通史陳列廳,這裡的各種展示將向您介紹中國雕版印刷工藝的起源、發展及各種表現形式等方面的情況。同時,現場還有雕版印刷工藝操作表演,觀眾如有興致可參與互動,親身體驗一次古人刻板印刷的感受。
西區就是“廣陵潮——揚州城市故事”基本陳列,在這裡您可以清晰地了解揚州2500多年的發展歷程,兩漢時期富庶,隋唐時代的空前繁榮以及明清時期日落之前的輝煌歷歷在目。東區是揚州雕版印刷專題館,包括專題陳列及開放式雕版版片庫,向您再現揚州歷史上雕版印刷業興盛發達的盛況。

歷任館長

1952年-1953年 黃七五 蘇北博物館 館長
1953年-1954年 汪蘇民 江蘇省揚州博物館 代理館長
1957年-1958年 吳嶺梅 揚州市博物館籌備處 主任
1959年-1972年 蔣陽民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73年6月-1975年4月 張為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75年4月-1978年11月 蘇尚門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76年9月-1980年3月 馬光國 揚州博物館 副館長,主持工作
1980年3月-1983年1月 晏炳森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83年1月-1984年11月 張傑 揚州博物館 館長、支部書記
1984年11月-1987年2月 王勤金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87年2月-1991年6月 袁淮 揚州博物館 副館長,主持工作
1991年6月-1998年5月 顧風 揚州博物館 館長
1998年5月 徐良玉 揚州博物館 副館長,主持工作
1998年11月 徐良玉 揚州博物館 支部書記
1999年9月-2004年9月 徐良玉 揚州博物館 館長、支部書記
2004年9月-2005年12月 袁淮 揚州博物館 館長
2005年12月- 袁淮 揚州雙博館 支部書記

陳列特色

分級傳播

為便於觀眾對雕版印刷的全面了解,在展覽內容設計上,合理策劃了信息傳播結構:雕版印刷是在怎樣的社會文化背景、物質基礎與技術條件下產生的?雕版印刷是在哪裡,在什麼時候出現的?雕版印刷的一般工藝是怎樣的?雕版印刷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狀況?印刷術的世界性傳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活字印刷出現後,雕版印刷的作用與地位如何?揚州雕版印刷的地位和主要作品是什麼?這六大部分又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各有側重,主要以“雕版印刷的工藝”和“在古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狀況”為主,重點展示。
根據陳列內容,採用了“分級傳播”的形式,利用“信息樹”的方法將需要展示給觀眾的雕版印刷的信息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讓絕大部分觀眾都能看懂並掌握的,信息特點:通俗易懂,以概念性文字為主;第二級是讓對雕版印刷有興趣的觀眾拓展知識的信息,特點:文字詳實、闡述明細,是第一級信息的延伸;第三級信息為一些知識點的具體解析,內容更加深入。以實例來說:第一部分:“1、雕版印刷的起源”,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級信息是“1.1 雕版印刷起源的社會文化背景”,這一級向觀眾傳達了兩個知識點:“文字”與“閱讀需求”是“起源的社會文化背景”,簡單明了,便於觀眾記憶;二級信息是“1.1.1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這一級信息詳細地介紹了“文字的起源”過程,是上一級信息的拓展;三級信息為有關文字起源的具體實例:如“秦始皇與‘書同文’”。這樣的信息分級形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能滿足不用層次觀眾對不同信息的需要。
博物館陳列設計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應充分考慮到四維空間的合理經營。尤其在陳列內容的設計上,要區別於過去教科書式的陳列,更著重考慮空間的整體安排、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有機融合。如何讓觀眾在輕鬆、自然、合乎情理的狀態下獲得我們需要傳播的知識,是“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設計追求的目標。由於展品形態單一,印刷物是紙質平面的,工具從純美角度看很不顯眼,表格、圖片更易產生視覺疲勞,傳統的“器物定位”為主線的展陳方式,可以想像是十分糟糕的。陳列文案的策劃,合理運用傳播學、心理學等原理,將精選的展品和展板、光電顯示、雕塑、場景、翻閱裝置、透明片、多媒體等有機立體組合,在一個個界定的空間內形成“信息團”,用以表達既具有邏輯性,又富有藝術性的信息,從而強化刺激客群的感官,增加記憶。陳列文案對每個信息組團的文字及造型物構成都交代到位,文案“場景化”、“立體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準確定位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展廳分為兩層。下層為“中國館”,面積為2000 平方米;上層為“揚州館”,面積為1700 平方米。展廳總體呈弧線圍合狀,空間形態具有一定的個性,活潑而有變化,但也給陳列設計帶來一定的挑戰。根據這一特點,展廳平面布局力求做到疏密、長短有致,開合有序,分區有度,形成亮點突出,人流順暢,情緒張弛的藝術效果。
陳列的色彩和照明等方面,整個展廳色調以柔和的淺灰、白、米黃為基調,飾以普藍等色的點綴,與雕版印刷的形式要素相吻合。光源處理上將人工照明與自然採光相結合,自然光間接地來自於展廳中庭的採光頂,採光頂用電動遮光簾加以控制,以達到適合的、理想的光照質量,讓觀眾倍感清新自然。
在陳列表現手法上,按照“信息定位”的原則,組合成一個個信息團,從而突破傳統陳列單一線形的模式,達到內容與形式、“文”與“質”的協調統一,為觀眾創造出一個體驗、互動、審美的“場”,一個情意升華的“境”。

貼近觀眾

為使陳列富有韻律,在兩層展廳里有的放矢地設計了若干亮點,用以激發觀眾的參觀情緒,減少審美疲勞:
1、 序廳——讓觀眾融入展覽
展覽的序廳部分是設計者在策劃陳列方案時的重頭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序廳除了注重視覺上的效果外,更加注重實際內容的安排,讓觀眾能從序廳中獲取某些信息或產生某些疑問,讓他們能更有針對性地參觀展覽。該序廳以米黃色為基調,迎面牆壁中間設計了一個反刻的“雕”字,“雕”字右邊是一塊刻有近百個“印”字的木板,在它們下方,錯落有致地堆放著十幾塊刻有文字和圖案的梨木雕版原料立方體,從而強化了主題。在序廳的右側擺放著三尊雕塑,分別是孔子、釋迦牟尼和亞里士多德,在他們面前還陳列著各自的著作。這樣一個信息團把有關雕版印刷的原理、功能、價值等信息有機全面地進行了傳播,進而引發觀眾的參觀興趣:“雕”字反寫,形象地表現出印刷刻版時的“反刻”技術;“雕”字旁邊近百個“印”字,說明雕版印刷的特色——一塊版片,可以多次重複印刷。另外,三尊中西方思想家的雕塑意在表明,他們進步的思想正是通過印刷物,從一到多,廣為傳播,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這樣的序廳設計讓其真正成為展覽的“序”,與展覽有機地連成一體,讓觀眾從參觀開始就融入到展覽中去。
2、“三棵樹”——創新 自然
互動區與展區之間的隔離物創造性地採用了三棵“仿真樹”隔斷。“自然”生長的三棵仿真樹——梨樹、棗樹、梓樹,從互動區看,這三棵樹與房屋融合為一體,成為房屋的背景;從展區看,這三棵樹正好與樹前展櫃的內容相一致,因為該展櫃內主要陳列了雕版印刷版片主要使用的木料。內容、實物、場景三者完美統一,且相互借景,體現了匠心獨具的設計。
3、互動型展覽——貼近觀眾
展廳中部的“互動演示區”是本展覽“貼近觀眾”設計的亮點之一:館內聘請了雕版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為觀眾演示造紙、寫樣、刻版、刷印、裝訂等工藝,生動再現了雕版印刷的整個製作流程。同時觀眾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參與各道工藝的製作,體驗古代人的智慧和勤勞。
本展覽另一個“貼近觀眾”的設計亮點是:採用“倉儲式陳列”。在揚州與雕版展示廳,將版片庫大膽地搬至展廳,近三十萬片古籍版片被放置在陳列架上,以書目為單位,分櫃擺放,密排有序,版片庫四周使用透明的玻璃幕牆,讓觀眾從外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版庫里的情況,與版片咫尺相對,直觀、震撼,猶若遨遊在浩瀚的版片海洋里。觀眾有時還能看到工作人員如何對古代雕版版片進行保護的操作過程,其亦成為展示的一部分。這種陳列形式在保護版片的基礎上,又滿足了陳列的要求,得到了所有參觀者的讚許。
此外,在展廳的各個地方,處處都體現出“貼近觀眾”的特點:除了觸控螢幕、多媒體動畫、小影院等數位化輔助手段之外,展覽還大量採用雕塑場景再現雕版印刷流程;通過微縮場景表明歷代雕版印刷的基本情況;還特別使用了翻頁裝置、抽閱裝置模擬雕版印刷物的閱讀方式。 以上種種陳列手段,都只為了一個目的——“讓觀眾成為展覽的主人”。本展覽在與觀眾互動的環 節上把握得比較到位,讓觀眾參與到展覽中,變被動的信息獲取為主動的信息索取,真正從“眼球運動”轉變為“心腦運動”。

開放時間

1. 免費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
2. 開放日參觀時間:9:00-17:00 (16:00停止入場)
3. 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4. 春節前三天閉館(農曆每年最後三天)

服務提供

1.服務承諾
揚州雙博館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您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務,您的滿意是我們工作成績的最好驗證。我館向廣大觀眾承諾:
(1)館內固定陳列展廳全部免費開放。
(2)展廳及公共空間安全、整潔、秩序。
(3)接待、講解服務人員文明用語、規範用語、禮貌用語。
(4)免費提供包裹暫存、殘疾人輪椅、嬰兒推車。
(5)所有服務人員掛牌上崗,統一服裝。
(6)設立意見箱,設定投訴辦公室,接受觀眾監督。
2. 收費項目
收費項目主要包括:部分特展、講解接待、語音導覽租用、車輛停放、藝術品紀念品及圖書銷售、餐飲等服務,觀眾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消費。博物館服務性項目按照物價部門規定的收費標準執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