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姓

源於姒姓,出自漢朝時期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屬於漢姓夷化又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農曆7月,安南國再次攻破占城國的都城,立其國人提婆苔為占城國王,使占城國成為越南的屬國。 占城國:印度支那古國,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漢譯為占婆、占波。

提[提,讀音作讀dī(ㄉㄧ),不可讀作tí(ㄊㄧ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勇士提彌明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提彌明去世後,其後裔念其忠義,便將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為“提”,稱提氏,但讀音作讀dī(ㄉㄧ)。
第二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族攣提氏大單于冒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漢朝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說匈奴人有名無姓,而在史籍《漢書·匈奴傳》中卻又說單于姓攣提氏,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書認為,“攣提氏”原非匈奴姓氏,應為部族或氏族名稱,後來仿學漢制,遂以部族名稱為氏。
自冒頓單于開始,匈奴的單于一般都是由攣提氏擔任的,近似於漢王朝的世襲制,不過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繼,經常是兄終弟及。攣提氏一族在匈奴最為貴重,其次是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大貴姓,常與單于婚姻,例如在漢王朝的和親政策實施後,王昭君一個女兒就叫須卜居次雲。
在匈奴族被漢武帝擊潰後,攣提氏族人有逐漸融合於漢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稱的漢字諧音為姓氏,稱提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漢朝時期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屬於漢姓夷化又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姒姓,出自漢朝時期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屬於漢姓夷化又漢化改姓為氏。
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氏。
到了漢朝時期,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到了公元192年(一說為公元137年),東漢朝象林邑(象林縣,一稱林邑)功曹區連之子區逵(一作區達,自稱釋利摩羅),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占城國王自己獨攬大權,區逵及其後歷代君主,一直力圖向北擴張,經常與當時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向中國政府朝貢,以進行貿易。公元十~十三世紀,占城國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對象。
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安南國(今越南)奪取了占城國的占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安南國後黎朝的黎聖宗率軍親征占城國,攻陷首都,“生擒”了占城國王區茶全,設定了交南州(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今歸仁一帶。
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農曆7月,安南國再次攻破占城國的都城,立其國人提婆苔為占城國王,使占城國成為越南的屬國。但占城國故王之弟區古來不服,派使臣向明朝政府奏稱提婆苔為偽王,請求明王朝依正統體制進行干涉。明王朝對占城國王位的繼承問題很重視,明憲宗朱見濬(朱見深)與大臣專門就提婆苔是否為偽王,區古來是否是正統繼承者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最後,詔令撫諭提婆苔,使納原降國王印,宥其受偽封之罪,仍為頭目。
但提婆苔拒不受命,明憲宗遂派大臣給事中李孟暘、行人葉應冊封區古來為國王。李孟暘奏說:“占城國險遠,安南的軍隊還在其國內,提婆苔又已經竊據其地,稍或不慎,反損我大明國威。宜令來使傳諭區古來,先讓他在廣東受封,並敕安南悔禍。”明憲宗覺得有理,遂從之。因此,區古來自寮國挈家赴崖州(今海南三亞崖城鎮),李孟暘對其竣封后,返回北京。之後,區古來又躬詣闕廷,奏安南國之罪。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王朝總督宋旻建議傳檄安南存亡繼絕,迎古來返占城國,明憲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廣東,即傳檄與安南國,宣示禍福。同時徵募健卒二千人,駕海舟二十艘,護送區古來還國。安南國由於不敢與明王朝直接對抗,當屠滽大臣奉特遣來占城國時,因不敢反對,區古來乃得入城,恢復其國王地位。
此後,提婆苔只得下台,但畢竟當過三年國王。其子孫後代雖以為榮,但畢竟已無法在占城國立足,因而紛紛北遷,亦有遷徙入中國者,乃以其名的漢字諧音為姓氏,稱提氏,讀音亦作讀dī(ㄉㄧ)。
.各支始祖:
提 興:原籍楊州府儀真衛。提興甚驍勇,曾隨明太祖朱元璋滅元朝,定都金陵,以功封武德將軍,授河間(今河北滄州河間)、大同、瀋陽三衛都指揮使,因而遷居河間,為滄州提氏始祖。

 遷徙分布:

今黑龍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長春市,山東省煙臺市提家村、定陶縣田集劉莊寨、棗莊市台兒莊區提樓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鄉大棗林莊、泊頭市雙獅趙鄉齊埝村、滄州市河間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占城國:印度支那古國,即占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漢譯為占婆、占波。古占城國位於印度支那半島東南沿海地帶,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今越南茶蕎)。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公元八世紀下半葉至唐朝末期,改稱為環王國。五代時期又稱占城。據當地發現的國碑銘,其始終自號占婆。占城國為占國人所建。占城國人的語言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使用南天竺文字,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後改信奉伊斯蘭教),崇拜濕婆和毗濕奴等神,採用種姓制度。後從中國傳入築城、製造武器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占國出產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其地在當時為中國連線東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衝,主要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貿易,獲利甚大。占國人多為剽悍的航海者。占國故地原是中國漢朝時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公元192年(一說為公元137年),象林縣功曹區連之子區逵(一作區達,自稱釋利摩羅)殺了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占城國王自己獨攬大權,區逵及其後歷代君主一直力圖向北擴張,因此經常與當時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向中國朝廷朝貢,以進行貿易。公元十~十三世紀,占城國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對象。公元1402年安南國(越南)奪取了占城國的占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公元1471年,安南國後黎一朝的黎聖宗黎思誠親率大軍征伐占城國,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國國王區茶全,並設定交南州(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今歸仁一帶。公元1693年,南阮政權的元帥阮有鏡領兵大舉入侵黎朝,擒占國國王及皇親大臣,公元1697年,占城國滅亡。

 歷史名人


提 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歸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據史籍《招捕總錄·元·佚名》記載: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農曆1月,雲南羅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紹降歸元朝軍隊。農曆10月,雲南省調蒙古爨僰諸軍,征討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政府得戶四萬。
之後,元軍又攻金齒落落、廣甸、瑤甸,元軍殺掠甚多。又攻斜烏蒙禿老蠻、高州筠連等州十九處。烏蒙阿謀歸舊侵藤串縣地。是月,與安南鄰者七十城門、國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來乞降,後又有提呂、提邦兩部族來降。
當時發生饑荒,雲南行省發廩賑之。不久,提呂之子提達量,為提索所擒,雲南行省給榜招提索,及使釋放提達量,提索聽命。
提 橋:(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間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啟年間進士,進入清朝後,曾出任刑部侍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