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鐘

掩耳盜鐘,拼為yǎn ěr dào zhōng,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出自語出《呂氏春秋•自知》。

基本信息

讀 音

 yǎn ěr dào zhōng

釋 義

捂住耳朵偷鍾。現成語為“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

示 例

·楊慎《希夷易圖》:“《後天圖》見於邵伯溫之序。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諱之,殆~也。”

出 處

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典 故

《呂氏春秋》卷二十四 不苟論第四——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惡人聞其過尚猶可。
鍾:古代的一種樂器
況然:"況"地;況,象聲詞
以椎毀之:之,指代鍾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之,指敲鐘的聲音

譯 文

范氏被韓、趙、魏、智四家貴族聯合打敗,逃亡齊國。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後人把“掩耳盜鐘”說成“掩耳盜鈴”

原文與翻譯

古文: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百姓中)有個人得到一口鐘,他想要背著鍾逃跑,可是鍾大背不動;就用錘子來砸毀它,鍾發出“況”的聲音。他怕別人聽到響聲來跟自己搶,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1.鍾:銅製的打擊樂器。
2.負:背。
3.況然:即鍠(huáng)然,形容鐘聲宏亮,況,象聲詞,然,…(與前文有關)的樣子。
4.椎:錘子。
5.遽:急忙。
6.以:用。
圖示導讀
這則寓言故事,從一“得鍾者”“欲負而走”到“鍾大不可負”而“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又
“恐人聞之而奪己”,於是“遽掩其耳”。事情發展的順序很清楚,人物的舉動也很鮮明,讀時要深入思考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懂得自欺欺人的行為是愚蠢的。“掩耳盜鐘”這一成語又作“掩耳盜鈴”。鍾和鈴,從前都是樂器,但鍾已淘汰,鈴卻在日常生活中常見,這就是“掩耳盜鐘”演變為“掩耳盜鈴”的原因。

典故寓意

掩耳盜鐘的人自以為掩上了耳朵就聽不到鐘響了,實際上鐘響是客觀事實,你把耳朵掩上了,鍾還是要響,你聽不到,別人照樣會聽到。這則寓言的本意是勸告人們: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如同捂著耳朵偷鈴鐺,自己欺騙自己。我們不能自欺欺人,這是沒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盜鐘者的愚蠢,描寫得很生動。這個故事後來衍化為成語,改為“掩耳盜鈴”。還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

作者簡介

《淮南洪烈》,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