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馬克思

內容介紹

《探求馬克思: 原文文本的解讀與分析》的研究宗旨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新版為基礎,重新閱讀和理解《形態》,其中涉及以德文為主的版本及其相關版本,書中提到日本廣松涉版,因為廣松版不是普通的著作版,而是一種類似的考證版,而且翻譯成了中文。《探求馬克思: 原文文本的解讀與分析》本身沒有專門關注《形態》的各類版本史研究,版本史研究涉及面更加廣泛,除了中國、日本,當然還要涉及蘇聯、歐洲等國的版本情況,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難以為《探求馬克思: 原文文本的解讀與分析》所容納。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文獻學問題研究第一節 歷史文獻與不同版本的相關問題 1.歷史考證版與普通著作版:編輯原則不同 2.歷史考證版的努力與原始風貌的不斷趨近 3.文獻、文本研究與版本學研究的差異第二節 文本、手稿文獻整體情況討論 1.文本、手稿文獻基本情況與整體結構 2.手稿本身是一份經過多次修改且沒有完成的稿子 3.原始手稿殘缺什麼第三節 文本、手稿文獻各篇章基本情況討論 1.修訂散稿的基本情況 2.“Ⅰ.費爾巴哈,萊比錫宗教會議” 3.“Ⅱ.聖布魯諾” 4.“Ⅲ.聖麥克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5.“Ⅰ.‘萊茵年鑑’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6.“Ⅳ.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主義’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7.“Ⅴ.‘霍爾施坦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第二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內容與解讀第一節 費爾巴哈和歷史 1.未定稿的主要內容及其在內容上的相互關聯性 2.第一卷第一篇“Ⅰ.費爾巴哈,萊比錫宗教會議”第二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在其餘各篇章中的體現 1.第一卷第二篇“Ⅱ.聖布魯諾” 2.第一卷第三篇“Ⅲ.聖麥克斯,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3.第二卷第一篇“Ⅰ.‘萊茵年鑑’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4.第二卷第四篇Ⅳ.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5.第二卷第五篇Ⅴ.“霍爾施坦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第三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原文本中的理論問題研究第一節 歷史考證版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新視野 1.研究資料的可靠性、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 2.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思路的過程性、開放性 3.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可比較路徑第二節 馬克思早期思想進程中的理論問題及其研究 1.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係、與私有制的關係 2.分工與私有財產的關係 3.勞動與分工:不同的對象性關係第四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文、德文對比中顯現出來的理論問題及其研究第一節 辭彙理解和翻譯中衍生出來的理論問題 1.所有制與財產:關係與實體的不同 2.能力與資產:對財富來源的兩種可能解釋 3.財產與資產:功能差異還是性質差異 4.能力在資產關係中的被異化第二節 原文理解和翻譯中衍生出來的理論問題 1.相互利用(剝削):本質的批判還是現象的批判 2.對施蒂納批判理論根源的揭示:源於功利主義理論 3.區別不同性質的利用(剝削)關係是通向《資本論》的唯一途徑 4.功利與公益第三節 理想社會的財產制度:“公有”、“共有”、“公共所有”、“社會所有”,還是“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 1.與私有制相對而言的財產制度是什麼 2.如何理解以“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取代“私有”財產制度 3.“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與個人自由第五章 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比較研究第一節 以《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為基礎的比較研究 1.從對不同文獻的比較中體現出來的差異 2.從《德意志意識形態》追加標題中體現出來的差異 3.對差異的比較意義何在第二節 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比較中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研究思路的異同 1.《提綱》是否為《形態》而寫 2.《形態》與《提綱》是否在哲學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差異 3.《形態》向著社會歷史觀方向發展第三節 新歷史觀形成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思維方式的比較 1.新歷史觀研究思路與德國觀念論和直觀唯物主義的區別開端於對人及其意識的認識 2.新歷史觀研究思路與德國觀念論和直觀唯物主義的區別發展於對社會關係本質的認識 3.新歷史觀的形成:馬克思是否受著恩格斯的影響結束語《德意志意識形態》原文本研究的意旨與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