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晴娘

掃晴娘是流行於中國農村和日本,是一種懸掛在屋檐上祈求晴天的布偶。至少在元代初年就已有這習俗了,元代詩人李俊民就有《掃晴娘》的詩:“捲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到了明清兩代,掃晴習俗在民間更加盛行,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風物的書籍也記載過這風俗。

掃晴娘,又稱晴天娃娃,掃天婆,晴天和尚。日語:照る照る坊主(てるてるぼうず),流行於中國農村和日本,是一種懸掛在屋檐上祈求晴天的布偶。編輯本段外觀中國的掃晴娘常以布頭或剪紙的形式製作成娃娃形象,一手拿帚,頭上剪成蓮花狀。 日本的掃晴娘以方型手帕包裹桌球或棉團,再在圓團上繪畫五官。編輯本段文化據說掃晴娘來源於中國西北的民俗,有三種說法: 止雨:這也是掃晴娘名稱的來歷,詩:“捲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 生殖崇拜:一種說法掃晴娘是天神,有祈求子孫殷盛的意思。這種說法來源於中國。 替身:日本人認為,掃晴娘可以代替人承受災難和疾病。有歌遙: 掃晴娘,掃晴娘,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是這樣,就給你個金鈴鐺。 掃晴娘,掃晴娘,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是這樣,就給你美味的酒。 掃晴娘,掃晴娘,但願明天是個好天氣。如果不這樣,就把你的頭割下。編輯本段來歷兒時看《聰明的一休》,理所當然注意到一休掛著的那個白色小布偶,小和尚是把它當媽媽看待的。這個娃娃是一休的母親做給他的,每當一休心有難題時,都會坐在這個娃娃的面前思考。記得動畫中,一休終於想通難題時,娃娃有時會露出讚許的笑容呢!作者主要是通過這晴天娃娃,表現出母親對一休的慈愛、一休對母親的思念。不過這“掃晴娘”是典型的日本玩意兒,光聽名字,就是東瀛那隻使用三千多漢字組合的產物,不合中國人組詞造句習慣,所以大家更願意喚它作“晴天娃娃”。更有趣的是,被一休看成媽媽的這個“娘”,日文里恰恰是“女兒”的意思――多文盲的小鬼子。 直到最近,讀了汪曾琪的散文《我的家》,驀然發現,似乎不是這樣: 雨老不停,我的一個堂姐就會剪一個紙人貼在牆上,這紙人一手拿著簸箕,一手拿笤帚,風一吹,就搖晃起來,叫“掃晴娘”。也真奇怪,掃晴娘掃了一天,第二天多少會放晴。 “掃晴娘”這個詞居然也是中國人造的!想汪老少年時代,日本文化尚未隨動漫“西漸”到今日地步,出現在汪家祖屋正堂房的“掃晴娘”,實在沒有倭產的理由,再從紙人的簸箕笤帚看,“掃晴”二字不難解釋――小鬼子徒又多學我們一樣東西去。中日文化里的種種肖與不肖,更加理不清了。 其實,“晴天娃娃”的風俗是源自於中國;在中國,它就叫“掃晴娘”,是民間祈禱雨止天晴時掛在屋檐下的剪紙婦人像,以紅紙或綠紙剪成〈也有用白紙剪出人,再用紅綠紙剪成衣裳〉。她的造型通常是頭上戴花,手裡拿著苕帚,任務就是掃去陰霾,迎來晴天,以利曬糧、出行。 掛“掃晴娘”的習俗在古時流行於北京、陝西、河南、河北、甘肅、江蘇等地。至少在元代初年就已有這習俗了,元代詩人李俊民就有《掃晴娘》的詩:“捲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到了明清兩代,掃晴習俗在民間更加盛行,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以及其他描述京中風物的書籍也記載過這風俗。 據說習俗流傳到日本後,因日本主持祈雨求晴儀式的都是和尚,所以掃晴娘就搖身一變,成了這造型!後來又有了別名叫“晴天娃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