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體較小,體和尾均長,體長380-525mm,尾長140-228mm,肢短,體重約2.5kg。全身幾乎都被有帶溝的刺。頸項無髭毛。體深褐色,體腹面較淺。尾有鱗,遠端有白色軟棘,呈刷狀。軟棘遠端一般有2-4個膨大的細小扁橢圓囊。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掃尾豪豬掃尾豪豬

綱:哺乳綱

動物名稱:掃尾豪豬 SAO WEI HAO ZHU

科:豪豬科

拉丁名:Atherurus macrou

英文名:Asiatic Brush-tailed

詳細介紹

掃尾豪豬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體形比豪豬略小。體長40-50厘米,尾長約20厘米,體重約7-10公斤。體毛暗褐色,頭小,吻尖,頭部毛剛硬,從肩部至尾部密被長棘刺。四肢短、尾長,尾端有毛束,行走時拖在身後像掃帚,故叫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生活於熱帶亞熱帶的叢林地區,居於樹洞中,成小群生活。為夜行性動物。行動較靈活,能攀爬上樹,在豪豬中,唯獨它有這一本領。食根菜、野菜、樹葉等。有時也盜食農作物。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4個月,每胎2-4仔。1.5歲性成熟。壽命14-16年。掃尾豪豬產於中國西南、南部以及東南亞地區。為觀賞動物之一。

形態特徵

掃尾豪豬掃尾豪豬

掃尾豪豬的身體較小而細長,尾較長,四肢短,全身幾乎都被有刺。頸項沒有鬣狀毛。體長380—525毫米,尾長140—228毫米,超過後足長的2倍,後足長65—85毫米,耳短圓,長30—35毫米,顱長75—102毫米,顴寬40一50毫米,眶間寬23—27毫米,鼻骨長22—30毫米,上頰齒列長13.5—18毫米。體重達2.5千克。

掃尾豪豬的身體呈深褐色,體腹面較淺。背部刺間基部有白色絨毛。刺大多為扁形,上面有溝,背部扁刺上端黑色,下端較淡,另有少數圓柱形的刺,上端白色,基部有褐色夾雜。尾有,遠端有白色軟棘,呈刷狀,每根軟棘遠端一般有2—4個膨大的細小扁形長橢圓的囊狀構造。爪粗短,略為彎曲。

它的顱扁而寬,部較為狹長。眶間很寬。額骨甚大,遠比豪豬屬的種類發達,長約為顱長的42.6%,上面幾乎扁平。鼻骨不如豪豬屬的發達,長約僅為顱長的29.5%。頂間骨呈鐘形。弧上根基部超出上頰齒列前端。眶前孔大。頰齒號。上頜頰齒橫切面幾乎呈圓形。頰齒有明顯的齒根。下頜後都很低,冠狀突退化。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800m以上的樹林中山地作物區附近的樹林、溝谷地帶的樹林和林區砍伐跡地的作物地帶是適宜的棲息地。穴居,在樹根下或溪流岸旁挖洞築巢。基本上陸棲,但能攀爬,善游泳。通常自己不挖洞,而是利用樹根下的洞、石隙、山洞或溪流沿岸的侵蝕洞藏身,用植物枯枝葉作為產仔洞的襯墊。夜行性。行動迅速。常循一定路線行動,因而在途經路上形成小徑。

家族聚居,通常由一對雌雄配偶和它們的幾窩後代組成6-8隻的小群。若環境適宜,一群可多達20餘只。一群的領地可占0.18-5公頃。以綠色植物為主食,如甘薯玉米花生、野果和蔬菜等,有時也吃昆蟲和腐屍。無一定的繁殖季節。通常每年一窩,每窩仔數1-4隻。孕期100-110天,哺乳期2個月。

種群現狀

歷來帚尾豪豬在數量上不及普通豪豬多,分布也不廣。80年代在南方一些集市上尚可見鄉民出售活體及其皮張,近幾年已不再見。在南部僻靜的山林中尚有一定數量。

致危因素:人類經濟活動,採伐森林,使棲息地日益縮小。一些人認為豪豬的肉和刺能治疾病,並認為豪豬損壞農作物。為了它們的肉和刺,為了保護作物而濫捕濫殺,致使種群數量減少。

分布

掃尾豪豬分布在中國南部。國外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馬來西亞印度的阿薩姆和印度支那。棲息於樹林中,主要營穴居生活,在樹根下或溪流岸旁築洞。略能攀爬。以植物的根、塊莖和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

種類

掃尾豪豬已記載的有8個亞種,中國有2個亞種。

1.指名亞種體長500—525毫米,背上扁刺長達75毫米。分布在貴州遵義、安龍,四川的萬縣、南川及廣西雲南等地.國外見於馬來亞、印尼的蘇門答臘及印度支那

2.海南亞種身體較前一亞種為小,體長300—400毫米,尾長140—180毫米,刺較短。僅產于海南。分布在該島的黎族苗族各地山地,如壩王嶺、吊羅山、白沙、萬寧、儋縣等。

保護

保護措施: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除四川省將其列入保護動物名錄(四川人大農委,1992)外,其他省均未見提及保護。

保護措施建議:對這個種的分布和現狀進行全面調查,以確定對它的保護對策和行動。為保持這個種群繼續存在,至少應立即制止濫捕亂殺,保護已知的棲息地。修訂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時,應考慮列入本種,至少應列為II級。一些重點分布的地區可考慮列為地方I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