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風塔

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振風塔振風塔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清順治七年(1650年)改稱“敕建迎江禪寺”,清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亦先後為迎江寺題 “善獅子吼”、“妙明圓鏡”等匾額。迎江寺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廣嗣殿等組成,大雄寶殿和毗盧殿間矗立振風塔。

建造背景

振風塔振風塔
安慶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此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有趣的是,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不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家鄧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數不勝數,以桐城籍文人為開創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壇200餘年。

建築構造

振風塔振風塔
迎江寺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振風塔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廣嗣殿等等組成,大雄寶殿和毗盧殿間矗立振風塔。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振風塔系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72米,低層周長40米,四周有碑石記載建塔史志。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築成,基座四周為白石欄桿,並有26根圓柱支撐附階,頂部復以八角形屋面,迴廊寬大舒展,亭亭如蓋。附階頂上收作八角形平台,形成低矮的須彌座,外繞以白石欄桿,可供遊人四周觀光。每層的廳室樓門結構多變,雕刻細緻,圖案不一。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各層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以使佛燈不致熄滅。塔南辟有拱門,遊人可登上168級台階到塔頂,塔頂的塔剎用碩大的寶葫蘆組成。

振風塔整體輪廓呈圓錐體形。底層建有寬大的基座,每邊長18.72米,各層塔心室均為八角形。每層皆有腰檐平座,檐下為雙抄華拱,出兩跳。塔內有168級台階,穿壁繞平座拾級盤鏇而上,直達頂層。每層塔門虛實交錯,平台上圍以白石欄桿,可登臨遠眺,每層檐角均懸以風鐸。塔剎由八角形須彌座、園形復缽、球狀五重相輪和葫蘆形寶瓶構成。塔內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彌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磚雕佛像、歷史神話故事雕像1000餘尊及碑刻54塊。

建築特色

振風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徵外,還具備該塔除具有佛塔和導航引渡的功能。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朴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殿。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振風塔下,一面牆上描述著它的模樣: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在安慶淪陷前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盡藏於振風塔第三層封閉。遊客照樣上塔參觀遊覽,日寇也未發覺。至抗戰勝利而完整無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方圓十里之美景盡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美譽。振風塔不但高在藝術結構上,層與層之間比例相差有甚強的藝術風格,自底層向頂呈圓錐形,每層按比例逐漸縮小,改變了以往佛塔建築的方正直硬規律。仰望曲線柔美,嵌空玲瓏,如金鐧剌空,直衝霄漢。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安排上,振風塔從第三層開始層層有門,168級台階盤鏇而上,石階也盤鏇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曲折迥環,給人以“山重水盡疑無路”,找到上下門的石階,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建築功能

振風塔,又名萬佛塔,該塔為樓閣式磚石結構,八角七層,高60.86米,各層面闊與層高按比例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價值體系振風塔臨江而立,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科學價值

振風塔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看塔”之美譽。振風塔的造型和結構基本上是集中國歷代佛塔建築藝術之大成,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此塔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結構新穎,在中國佛塔中獨樹一幟。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一座塔往往成為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築,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一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一格的。

文化價值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時,冰輪高掛蒼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無數塔影,五彩紛呈,煞是神妙奇絕。傳說此為萬里長江兩岸群塔集會安慶,向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覲”盛況,為此,振風塔又有“長江塔王”之說。數百年來,風雨蒼桑,“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閒來游塔,如登雲梯,如入瑤台仙闕。

安慶市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