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攻擊假說

簡介

frustration-agression hypothesis
攻擊(侵犯)行為的社會理論之一。

詳細資訊

1939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與攻擊》一中提出。認為挫折與攻擊行為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因果關係:挫折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攻擊行為的產生總是以某種形式的挫折存在為先決條件。該假說將挫折定義為“目標反應的受阻”。至於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擊行為,則取決與以下四個因素:
1)反應受阻引起的驅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積效應
4)所著攻擊反應而可能受到的懲罰程度
1941年N·米勒發表在《心理學評論》上的文章對該假說進行修訂,認為挫折可以導致一系列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攻擊行為的產生。該假說是實驗社會心理學歷史上第一個關於人類攻擊行為的系統的理論,並決定了該領域隨後20餘年的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