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命名,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其核心內容是:如果一個人做出組織所希望的行為,那么組織就與此相聯繫提供強化這種行為的因素;如果做出組織所不希望的行為,組織就應該給予懲罰,據此,就讓組織成員學習組織所希望的行為並促使組織成員矯正不符合組織要求的行為。操作條件反射與經典條件反射不同,操作條件反射與自願行為有關,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與非自願行為有關。

基本信息

概述

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S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鴿子,並設一槓桿或鍵,箱子的構造儘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槓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

(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

(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槓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

(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實驗發現

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複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提出要注意區分“引發反應”與“自發反應”,並根據這兩種反應提出了兩種行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觀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如在巴甫洛夫實驗室里,狗看見食物或燈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燈光是引起流唾液反應的明確的刺激;後者是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它似乎是自發的,如白鼠在斯金納箱中的按壓槓桿行為就找不到明顯的刺激物。應答性行為比較被動,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由行為的結果所控制。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如游泳、寫字、讀書等等。

基本觀點

1、把重點放在外顯的行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動機、需要的滿足等內部心理方面。
2、強調環境條件和刺激,但並不否認人們具有需求、價值、信念以及
3、討論的重點是:先行的刺激一反應行為一行為的結果。

反射學說

1、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么其強度就增加。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學習中得到印證。

例如,鴿子偶一抬高頭,受到強化,此後會繼續抬高它的頭;嬰兒偶爾叫一聲"媽",媽媽便報以微笑和愛撫,於是孩子學會了叫"媽媽"。斯金納甚至依據這個原理,訓練兩隻鴿子玩一種桌球遊戲,獲得成功。實際上,只要巧妙安排強化程式,可以訓練動物習得許多複雜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

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納總結說:"如果在一個已經通過條件化而增強的操作性活動發生之後,沒有強化刺激物出現,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見,與條件作用的形成一樣,消退的關鍵也在於強化。

例如,白鼠的壓桿行為如果不予以強化,壓桿反應便停止。學生某一良好反應未能受到教師充分的關注和表揚,學生便最終放棄這一作出良好反應的努力。

但是,反應的消退表現為一個過程。即一個已經習得的行為並不即刻隨強化的停止而終止,而是繼續反應一段時間,最終趨於消失。斯金納以實驗表明,一隻已經習得壓桿反應的白鼠在強化被停止之後,仍然能按壓槓桿達50-250次之多,然後最終停止反應。至於消退的時間,則與該習得反應本身力量的強弱成正比,即如果原來反應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時間較長,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實驗中,受過多次強化的白鼠在強化停止後,可連續按壓槓桿250次左右,而僅受過一次強化的白鼠在強化停止後連續按壓槓桿的次數為50次左右。所以,消退過程的時間長短也是斯金納衡量操作性條件反射力量的一個指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