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禮

拱手禮

拱手禮與其相似的禮儀稱作揖,是漢族古代的一種相見禮,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起源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亞商一直把讀者視作最最親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為您的摯友,朋友之間見面,自然要行拱手禮。如果您是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定也能從這個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問候中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您也許還會給我們回一個拱手禮。葛優說,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就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一見面就先行了個拱手禮。

歷史

【圖】李連杰向觀眾作拱手禮【圖】李連杰向觀眾作拱手禮

拱手禮始於上古,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僕。後來拱手逐漸成了相見的禮節。尤其是近現代,已基本成為本地區人民民眾主要的交往禮節之一。拱手禮歷史悠久,《論語》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大約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禮的中國人行起握手禮。握手禮來自英國。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國(以及受英國影響的大英國協國家)等少數國家有見面握手的民俗習慣。義大利、法國等施行混合禮節(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國家,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行擁抱禮,都不行握手禮。由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握手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中國人改行握手禮有一個非常蹊蹺之處。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多少有些違背當時的風氣。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價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此時期,中國的醫學、教育、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工程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深受美國影響。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作“文化帝國主義”。惟獨最基本的見面寒暄的禮儀風俗,中國沒有學習美國,而是引進了握手這一不倫不類的外交禮節。

注意要點

盤點賽場上的中國拱手禮盤點賽場上的中國拱手禮

拱手禮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拱手禮的正確做法是,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後,兩手合抱於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並微笑著說出您的問候。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時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殺氣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對於女子來說,應該是右手在前、左手握拳在後。 拱手禮也叫作揖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拱手禮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僕。後來拱手逐漸成了相見的禮節。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行拱手禮時,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拜年時最好避免在著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時最好行鞠躬禮,而不行抱拳拱手禮或作揖,否則反差過大讓人覺得彆扭。

歷史記載

拱手禮歷史悠久。從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倫理學的角度考察,良風美俗既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又是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認同的一種機制,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犯罪,融洽人際關係,從而大大降低“人際成本”(社會為協調人際關係而必須的付出)。

說明

中國古代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為陽,凶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女為陰,尚右;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

只不過到了現代,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社會交際比過去頻繁得多,且存在大量兩性之間的往來,此刻再為女士專門設計一種禮儀,意義不大。因此,為了更方便地在現代適用作揖禮,無論男女,一律採用傳統中最常見的左外右內,是可以接受的。

適用場合

民間見面或約會朋友,雙方告別等,拱手表示寒暄、打招呼、恭喜,和有大人物。

禮儀姿態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 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於低於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士揖”“下揖”。

上位者還禮,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適合向長輩行禮。以此手勢直身舉手過額,此乃“帝揖”。過去為祭祀用禮 後來被用來向皇室和宰相行禮。

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

常見的手法就這五種,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

禮儀要求

當對方拱手時,受禮者也應以同樣拱手表示友好。

禁忌

當代,忌諱在正式場合或隆重場合使用拱手禮。

相關禮儀

拱手禮拱手禮

滿族人日常相見多行“打千”,學名請安禮,清朝時流行於全國。至今仍是錫伯族人日常生活的禮節。

萬福:一種古代婦女相見行禮的方式。此種行禮方式多口稱“萬福”,故又稱萬福禮。姿勢是雙手交疊放在小腹,目視下微屈膝。行禮方式在各個朝代也在變化。歷史文化界對萬福禮的具體細節還有爭議。另外注意:雖然滿族建立的清朝也有道萬福的說法,但與漢族傳統的萬福禮是不一樣的:“女子叩首稱行‘萬福’之禮, 用手按腿三叩首後, 手撫鬢角後起身。後又以平輩人撫鬢點頭行禮稱之為撫鬢禮。”滿族的萬福禮實際上只是套用了漢族的萬福禮之名。

影響

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取世界通用的外交禮儀為己用,而將自己的禮儀棄之如糞土,將禮儀的民族性消滅得乾乾淨淨。今天,面對世界“文化市場”上民俗遺產越來越看好的形勢,能說什麼呢?只能說是奇恥大辱。我盼望國民早日覺醒,為拱手禮平反,還中國以“禮儀之邦”之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