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

拓跋氏

拓跋氏,中國複姓之一。起源有二:一為黃帝後裔,後北魏孝文帝改革,舉族改元姓。二為西漢時李姓改拓跋姓。拓跋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托跋)部,為黃帝後裔有拓跋氏。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元”後,也稱元魏。

簡介

拓跋,讀音作tuòbá(ㄊㄨㄛˋㄅㄚˊ),拓跋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托跋)部,為黃帝後裔有拓跋氏。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

傳說中的拓跋鮮卑出於黃帝少子昌意,這已不可考。從《魏書》記載來看,拓跋氏最初的興起是在神元帝拓跋力微時期。這一時期,拓跋力微改變了遊牧民族以往南下掠奪財物的作風,而是採取與中原皇朝和親的政策,來獲取中原皇朝的大量饋贈,也是同時期的曹魏邊患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西晉時期,晉征北將軍衛瓘害怕鮮卑壯大,利用財物賄賂拓跋力微手下的各部大人,殘殺拓跋力微的兒子沙漠汗,成功的分裂了這一鬆散的部落聯盟,隨著拓跋力微的死,拓跋鮮卑也隨之內亂衰落下去。

歷史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

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

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

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

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後,也稱元魏。

姓氏淵源

淵源

拓跋丕拓跋丕

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由帝子下降為諸侯),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其後裔即為拓跋氏,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鮮卑族拓跋(亦稱托跋)部拓跋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被封在北土(今中國北部地區)。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張旗鼓地進行漢化改革時,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氏,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族。

第二個淵源:源於李姓所改。出自西漢時期有李氏者改為拓跋氏。

由於李氏有三個主源,改為拓跋氏的李氏,一說源自嬴姓即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一說源自回族阿跌失氏,到底源自何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改姓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了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實行了改革。

496年2月2日(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孝文帝命鮮卑貴族改用漢姓。他說:魏的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故改姓

遷徙分布

拓跋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

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穎川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371—409),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拓跋嗣:北魏明元帝(392—423),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禮愛儒生,好學史傳,採集經史,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可稱是北魏開國以來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對內鞏固王朝統治,對外趁劉裕病死時進攻宋國,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當的代價後,取得了南北朝戰爭的第一次勝利。由於長途攻戰勞頓,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可以說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過渡性的皇帝。終年32歲。

拓跋燾:北魏太武帝(408—452),423—452年在位。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北魏太常七年(422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旋立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任用崔浩等漢族士人為謀臣,納其謀略,整頓內政,屯田練武,增強國力;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後攻滅夏、北燕、北涼,破柔然,擊敕勒,襲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滎陽西北汜水鎮西)、滑台(今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拓跋燾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雄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臨陣勇猛,多獲勝利。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宗愛謀殺。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后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拓跋丕:後魏樂平王,因功拜東騎大將軍。鮮卑宗室中,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長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
拓跋平原:後魏齊州刺史,以功拜鎮南將軍。孝文帝時,有妖人劉舉,自稱天子,拓跋平原親自討斬之。
拓跋可悉陵:後魏中軍都督。他十七歲隨太武帝狩獵時,遇一猛虎,空手搏殺之獻給太武帝。

郡望堂號

潁川郡

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陽翟(今禹州市)。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亦為潁川郡。

雁門郡

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民俗學分類導航

民俗學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
傳統神話傳說中國民俗
歐洲民俗死亡民間信仰祭祀
民俗學家道術巫術宗教儀式
俗語新春習俗都市傳奇妖怪
民歌部落習俗日本妖怪迷信
民間療法廟會葬禮更多民俗搜尋

歷史分類導航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專門史歷史學歷史學家歷史戰爭
區域歷史歷史事件各國歷史各年代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