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

是指民眾自發地對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體的信奉與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間的傳承、人為宗教在民間的滲透、民間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眾迷信。民間信仰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將民間信仰單獨作為一個概念,考慮到它對應於一個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為它有別於制度化的宗教,這一文化體系包括信仰、儀式和象徵3個不可分開的體系。

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指哪些在民間廣泛存在的,屬於非官方的、非組織的,具有自發性的一種情感寄託、蔥白以及伴隨著精神信仰而發生的行為和行動。即“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

一般是指鄉土社會中植根於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練瀝並延續至今的有關“

神明、

鬼魂、

祖先、

聖賢及

天象”的信仰和

崇拜。也有學者稱之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從意識形態上講,它是非官方的文化;從文化形態上講,它重在實踐、較少利用文本並以地方的方言形式傳承;從社會力量上講,它受社會中的多數(即農民)的支撐並與民間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傳統的信仰、儀式和象徵不僅影響著占

中國社會大多數的一般民眾的思維方式、生產實踐、社會關係和政治行為,還與上層建築和象徵體系的構造形成微妙的衝突和互補關係。因而,民間的信仰、儀式和象徵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考察中國社會——文化的基層的角度,而且對於理解中國社會——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民間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說,是非

宗教信仰。這種信仰在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比

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間的特色。中國民間的俗神信仰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把傳統信仰的神靈和各種宗教的神靈進行反覆篩選、淘汰、組合,構成一個雜亂的神靈信仰體系。不問各路神靈的出身來歷,有靈就香火旺。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說,中國民間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點。

中國的民間信仰的發展在實質上可以看做是一個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會互構過程.

雙重特性

“中國民間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國民眾間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廟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儀式;血緣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廟宇的儀式組織;世界觀和宇宙觀的象徵體系。

民間的信仰、儀式和象徵這一系列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它們頗類似於原始

巫術和萬物有靈論的遺存並且與“世俗生活”分不開;另一方面,它們又與宗教現象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因而,雖然漢學家、人類學者在具體的調查研究過程中都十分重視

民間文化模式,但是他們不可避免地對民間中國是否存在“一個宗教”這一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

在傳統中國,無論是政府、

士大夫還是宗教實踐者,都未曾採用過“民間宗教”這個名稱來描述一般民眾的信仰、儀式和象徵體系。封建政府對民間的宗教式活動採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態度:一方面,為了避免民間非官方意識形態的發展,對民間的祭祀活動實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為了創造自己的象徵並使之為民間接受,有時選擇性地對民間象徵加以提倡。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當然導致官方對民間信仰的系統化意義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學和

宋明理學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範圍的祭祖,對民間的神、鬼、靈、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態度,更不用說他們會承認民間信仰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與民間社會有密切聯繫的民間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賴民間的祭祀和巫術活動為生,所以對民間的“神聖行為”較為支持。但是,他們不承認其宗教體系的所在,而是把後者當成比他們自己的宗教體系低等的儀式看待。作為民間信仰的主要實踐者的一般民眾,因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並且視自己的宗教活動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們看成“宗教”。

宗教主張

把中國民間的信仰行為看成宗教體系的主張有兩個來源:

其一,是漢學家

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與儀式的關係的分析;

其二,是後來在社會人類學界發展起來的功能主義學說。

19世紀末,

荷蘭籍的漢學家德格如特依據

福建民間調查寫成《

中國宗教體系》(1892)一書。他把民間的信仰和儀式與古典的文本傳統相聯繫,認為民間信仰體系是中國古典文化傳統的實踐內容,是一個系統化的宗教。在功能主義風行的19世紀20至50年代,社會人類學界把中國民間儀式看成與宗教具有同等地位和功能的體系。例如,社會人類學大師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他的《宗教與社會》(1945)一文中花了較多篇幅談論中國宗教的特性。他認為,中國古典的

哲學家和官員對宗教的社會功能給予極大的關注,他們認為合乎規範地舉行儀式是社會賴以維繫自己的秩序的關鍵,這種看法在民間被廣泛接受。布朗進一步認為,中國人對儀式的重視,不僅證明中國宗教的主要內涵是儀式,而且為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在他看來,因為宗教的支柱是儀式而不是信仰,因此不管是文明社會還是

原始社會,儀式可以作為宗教體系加以研究。

民間信仰的存在有幾千年的歷史,它代表一個豐富的文化史。為什麼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許多所謂“舊”的禮俗會得以再生?如果我們可以把民間信仰的復興界定為傳統的再發明或主觀歷史的出現的話,那么這種傳統復興現象的出現應與不同區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表現出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有關。換句話說,民間信仰的復興,反映了民間把“過去”的文化改造為能夠表述當前社會問題的交流模式的過程。

信仰根源

中國作為唯一具備傳統醫學傳承自然規律的民族,已經將陰陽的理論稀釋到各種文化形式當中,成為

中國民俗不可忽略的一個現象。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源頭可以從中醫文化當中發現,陰陽理論的醫學理論,也是傳統文化的根源。八卦圖形的昭示,黑白兩魚代表陰陽,而中間結合點產生了文化。從經絡到穴位、從穴位到針灸、從針灸到國學經典,無不存在陰陽醫學的辨證思想。而陰陽觀念卻是深刻影響歷代中國人,陰陽理論顯示的不同世界觀也與此相關。所以陰陽理論成為解構中國信仰文化的源頭。

中國的民間信仰

是源自中國社會歷史,以

自然

崇拜、

圖騰崇拜、

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

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

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

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多數擁有不可以科學解釋的內容,或是迷信成份。也有稱為江相派的

老千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以欺騙手段開壇作法騙取金錢。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

宗教信仰自由的恢復,廣大鄉村出現宗教信仰復興的現象。普化宗教的勢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著當代民眾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的穩定。崇拜對象紛繁複雜,組織形式鬆散無序,崇拜目的功利性強。

這些民間信仰現在有人說是一門學說,美名叫

玄學。

算命 掌相 風水 問米 道術 術數 星座 占卜、占掛、問卜

圖書《民間信仰》

出版信息

作者:陳旭霞 著

叢 書 名:中國民俗風情叢書

出 版 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51344

出版時間:2009-02-01

版次:1

頁數:126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民間信仰》是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而編寫的一本中國非物質遺產科普書籍。《民間信仰》全面介紹了民間信仰的基礎知識,從民間信仰發展歷史到民間信仰的類型,直至民間信仰的當代價值,語言通俗淺顯,內容貼近農民生活,受到農村廣大讀者的喜愛。

內容簡介

《民間信仰》是《中國民俗風情》叢書中的一本,它作為“農家書屋”的品種,旨在通過民間信仰專題介紹,讓廣大農村讀者了解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喚起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樹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覺,以加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對於每一個農村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來說,可以通過《民間信仰》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的輝煌文化,學習民族先人的聰明才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加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並能夠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新時代的文化創新和藝術創新。

目錄

概說

第一章 民間信仰的基本類型

第一節 自然崇拜

一 天體崇拜

二 地宗崇拜

三 靈物崇拜

第二節 圖騰崇拜

一 無生物圖騰崇拜

二 植物圖騰崇拜

三 動物圖騰崇拜

第三節 神靈崇拜

一 人神崇拜

二 家神崇拜

三 祖先崇拜

第二章 民間信仰的表達方式

第一節 兆卜

一 預兆

二 占卜

三 風水

第二節 巫術

一 巫術的種類

(一)驅疫巫術

(二)神判巫術

(三)祈求巫術

(四)招魂巫術

(五)語言巫術

(六)厭勝巫術

(七)毒蠱巫術

二 社會生活中的巫文化

(一)生活中的巫術活動

(二)生產中的巫術活動

(三)節日中的巫術活動

(四)禮儀中的巫術活動

三 巫術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

(一)巫術對繪畫等造型藝術的貢獻

(二)巫術對古代舞樂等藝術的貢獻

(三)巫術對科學醫學文學的作用

(四)巫術對社會文明的推動作用

第三節 禁忌

一 禁忌的產生

(一)源於自然崇拜的禁忌

(二)源於圖騰崇拜的禁忌

(三)源於祖先崇拜的禁忌

二 禁忌的類型

(一)日常生活中的禁忌習俗

(二)生產活動中的禁忌行為

(三)歲時節日中的禁忌行為

(四)人生禮儀中的禁忌行為

三禁忌的社會效果

(一)禁忌調整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二)禁忌調整著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三)禁忌調整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民間信仰的當代價值

第一節 文化教化的價值

第二節 社會控制的價值

第三節 民族認同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