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葫蘆笙舞

 葫蘆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個大舞種,主要流傳於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忙糯鄉、勐勐鎮、大文鄉、勐庫鎮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等拉祜族聚居區,是以吹葫蘆笙為伴奏的民間舞蹈。清道光《雲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令飲,吹笙為樂”。道光《威遠廳志》之二載“倮黑鯁直……男女雜聚,攜手成圈,吹笙跳舞”。

簡介

葫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集宗教、禮儀、生活、娛樂、藝術為一體,生動地展現了拉祜族的精神風貌和“獵虎民族”的特點,是拉枯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遠古時代,拉祜族先民認為天神厄莎從葫蘆里創造了拉祜族,並教會他們生產勞動,因此,拉祜族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象徵。勞動豐收後要舉行祭祀活動,酬謝神靈的恩賜。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祭祀活動中歌舞的娛神成分逐漸減弱,娛人成分逐漸增多,最終形成獨立於宗教祭祀活動之外的娛樂性舞蹈。而拉祜族的傳統節日則為各種祭祀性舞蹈、娛樂性舞蹈提供了施展其藝術魅力的時空天地,成為傳統舞蹈傳承、流布的主要載體。

概述

在節日和勞動之餘均跳葫蘆笙舞。傳說有80多套舞曲。舞蹈中的動作,大致可分為表現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模擬鳥獸的舞蹈。例如舞者腳向里掃腿,勾腳向外蹁腿,是表現收割穀子;“斑鳩揀穀子”,表現了斑鳩覓食、嬉戲的姿態。舞蹈富於表現力,生動有趣,獨具特色。男子在圈內邊吹笙邊舞,動作繁雜,女子拉手圍圈,動作簡單。舞蹈動作速度,一般先慢後快,動作幅度,逐漸加大。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
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徵。
蘆笙舞的動作,除有少數為祭祀活動時的特有動作外,絕大部分是表現生產生活和模擬動物生活的,其過程非常詳盡。
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圍成圓圈其舞為蘆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蘆笙舞是特點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蘆笙舞,能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充滿民族團聚的歡樂,增強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瀾滄江以西地區,都跳蘆笙舞。而與其它民族雜居地區則較流行跳歌。
葫蘆笙悠揚婉轉、口弦聲餘音繞樑,表現拉祜族勞動場面的“豐收擺舞”充滿歡騰和激情,使人難以忘懷。

活動形式

拉祜族葫蘆笙舞有兩種活動形式:一種是在民族節日中儀式程式規範,要求按規定跳完所有套路,主要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神林”及“擴塔”(春節)時在家庭內舉行。以“起歌”為開始,從正月初二晚上起跳,按十二屬相連跳天,以“大路歌”結束。另一種是在婚喪、娛樂時跳的葫蘆笙舞,不按傳統禮儀性的套路,隨意性較強。拉祜族各村寨都跳葫蘆笙舞,春節時全寨或幾寨人同跳葫蘆笙舞,可有上百支隊伍共唱共舞,場面十分壯觀,春節期間可連跳半月之久。

瀾滄縣拉祜族葫蘆笙舞

瀾滄縣拉祜族葫蘆笙舞拉祜語稱“戛克”,現有近百套舞蹈動作組合,已收集整理98套。可分為:一是祭祀禮儀舞,共有10套動作,其中開門舞“嘎祭”和收尾舞“嘎祭根”的動作基本上是一步一跺腳,模仿對創世神靈“厄莎”的頂禮膜拜和對“佛祖帕”一步一拜的姿態;二是生產勞動舞,共有35套動作,套動作,基本是摹仿勞動的動作,從選地、磨刀、釤地、扒草、燒雜草、犁地、撒穀子到打穀子、背穀子等,反映了拉祜族先民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過程,動作較簡單;三是反映生活的舞,共有13套動作,四是模擬動物生活習性的舞,共有20套,五是情緒舞,共有20套,主要表現豐收、狩獵後的狂歡或表現心中的喜悅,這類舞蹈動作除開頭結尾外,變化無窮,可即興創造。另外還有部分表現祭祀儀式的舞蹈。
葫蘆笙舞現在已經成為全民性的歡慶舞蹈,是拉祜族自娛自樂的表演性民間舞三大舞種之一。瀾滄縣葫蘆笙舞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曾獲文化部、國家民委組織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二等獎,多次參加省內外各種演出活動,已成為當地各族民眾自娛自樂的健身舞種和中國小民間舞蹈課程的主要內容。

雙江縣拉祜族葫蘆笙舞

雙江縣拉祜族葫蘆笙舞也稱為“打歌”,在形式上較多地保留了傳統古樸的藝術風格。一般以男子吹葫蘆笙逆時針方向轉圈邊吹邊跳,婦女隨男子圍圈舞蹈,男女老少不限,人數多少不限,最多可達數百人。舞蹈由領舞者“歌頭”帶領,即興變換套路。
“打歌”套路共有72套,分為農業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娛樂、飛禽走獸、人情世故、非農業生產勞動等六類。舞者上下肢比較協調,下肢動作較多。多以跺、踢、踏步、轉身、跳躍、下蹲轉身為主要動作特點。時而優雅,時而熱烈,風格獨特,舞姿古樸,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打歌”主要有《三腳歌》、《青蛙歌》、《箐雞擺尾歌》、《大路歌》等,內容豐富,妙趣橫生。“打歌”多以葫蘆笙伴奏,有時輔以簫、牛腿琴和小三弦。音樂節奏多用四分之二拍,鏇律簡單、樂句較短。72套路“打歌”動作較為複雜,現只有少部分人能完整地表演。
拉祜族“打歌”主要以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歌頭”和骨幹人員均為師傳。雙江縣各拉祜族村寨尚無專門和固定的葫蘆笙舞演出隊伍,但以村寨為單位都能形成50-100人的文藝骨幹群體。拉祜族“打歌”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流傳較廣,除節慶和婚嫁外,隨時都可以跳,現已輻射到臨滄市各縣(區)以及周邊市、縣,成為當地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葫蘆笙舞有一定藝術性和觀賞性,曾多次參加省、市舉辦的文藝匯演。

發展歷史

拉祜族葫蘆笙舞歷史悠久,它不僅保留有傳統的祭祀樂舞,也保留著大量的生活勞動歌舞。從葫蘆笙舞中我們可以找到拉祜族人民的宗教習俗、生產生活習俗和節日習俗的演變及發展。葫蘆笙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均有模式性、群體性和變異性等民俗文化的特點。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柱統治著人民,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祭祀活動中葫蘆笙舞帶上了宗教色彩,其中的“嘎祭”、“掃出”、“掃進”、“討福種”等直接表現宗教內容。葫蘆笙舞的宗教活動客觀上把一些自然形態的舞蹈逐漸整理規範為相對穩定的組合套路,也真實記錄下了拉祜人民生產方式發展變化的軌跡。
正是葫蘆笙舞這種與生產勞作、節日活動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相互依存、多元一體的民俗特徵,使得它在歷史的長河中能經久流傳和播布、生生不息,始終保持頑強的生命力。使葫蘆笙舞從娛神到娛人進而成為拉祜族的一種審美符號並上升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內容形式

葫蘆笙舞有兩種:一種是宗教禮儀活動,要求按一定的程式跳完所有套路;另一種是在婚喪場合和一般娛樂場合下進行,不跳祭祀性內容的套路,可任意增減,隨心所欲的跳。
葫蘆笙舞中大量的套路取材於拉祜族的社會生活:從對原始神靈的虔誠膜拜,到對各種動物形態的逼真模擬;從狩獵、農耕過程中各個具體細節的再現,到舂粑粑、搖娃娃等生活情趣的生動描寫,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社會生活形態對葫蘆笙舞的產生、演變和發展的影響。
葫蘆笙舞的動作,除有少數為祭祀活動時的特有動作外,絕大部分是表現生產生活和模擬動物生活的,其過程非常詳盡。

意義

民族節日不僅是民族文化事象的載體,而且是民族意識、民族性格、民族個性、民族審美、民族倫理道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深層次文化的形象體現。節日有效地傳承著拉祜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葫蘆笙舞對研究和繼承拉祜族傳統、對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具有現實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