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艦載點防禦飛彈

“拉姆”飛彈是一種近程、低空艦載防空飛彈,可裝備在大中小型艦艇上,用於攔擊各種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和低空高速飛機。它由美國與德國聯合研製,主承包商為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拉姆”在海上大顯身手,使“拉姆”不僅裝備在軍艦上,還能裝備在一些商船上。

概述

國別:美國德國
類型:
編號:
武器名稱:拉姆艦載點防禦飛彈
“拉姆”飛彈是一種近程、低空艦載防空飛彈,可裝備在大中小型艦艇上,用於攔擊各種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和低空高速飛機。它由美國與德國聯合研製,主承包商為美國通用動力公司。
 早在1967年埃及用蘇制“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後,美國就想研製一種廉價的點防禦飛彈,用它來對付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直到1972年美才開始作方案探討,進行了可行性試驗,1974年開始“拉姆”發展計畫。1976年西德參加這項計畫,預計研製經費為l億美元,美國與西德各負擔50%。當時丹麥也提出參加研製,承擔2%的費用,不久就又退出。1976年到1979年美德進行了方案論證,1979年開始工程研製,1980年9月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在1983年數次打靶試驗中,成功地攔擊了多架靶機。後來因經費困難及鑑定試驗受挫,使原計畫“拉姆”從1986年開始裝備部隊的計畫未能實行。德國計畫花費1.6億西德馬克購買1923枚“拉姆”飛彈和58套飛彈發射裝置,裝備在3艘驅逐艦、10艘巡邏腿、8艘不萊梅級護衛艦和若干艘124型護衛艦上。美國則打算購買4900枚“拉姆”飛彈和32套飛彈發射裝置。
 在“拉姆”飛彈的研製過程中,較多的採用了其它飛彈成熟的技術,以便節省研製經費。例如,“拉姆”飛彈採用“超響尾蛇”飛彈的外形、戰鬥部與發動機,採用”尾刺”飛彈的紅外導引頭。美陸軍對“拉姆”飛彈很感興趣,想把它搬到陸地上來,成為一種陸基的防空飛彈。至於海軍更忽使“拉姆”在海上大顯身手,使“拉姆”不僅裝備在軍艦上,還能裝備在一些商船上。並構想使“拉姆”成為本世紀末艦艇上的主要裝備之“拉姆”飛彈的缺點是不能攔截採用被動電磁製導或被動紅外製導的反艦飛彈。

性 能

“拉姆”飛彈全長2.79米,彈體直徑12.7厘米,翼展26.2厘米,飛彈重70.9千克。飛彈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機動過載大於20G,飛彈作戰半徑為9.6公里,平均無故隨時間為188小時。
  飛彈由4大部分構成,即:彈體、彈K與尾翼,戰鬥部與引信組件,控制與制導系統組件,動力裝置。飛彈的彈體為圓柱形,頭部呈半球形,採用鴨式氣動布局。在彈體前部有一對三角形控制翼和一對矩形固定翼,二對彈翼呈X配置。在彈體尾部有兩對梯形穩定尾冀,尾冀前緣後掠角為60’,後緣與彈體軸線垂直。尾翼可摺疊,呈X配置。在彈體頭部兩旁裝有兩根筆形射頻天線。在彈體內部從前到後裝有的部件為紅外導引頭,無線電接收機,彈翼舵機, 引信,戰鬥部安全保險裝置,戰鬥部,火箭發動機。
 戰鬥部與引信組件包括戰鬥部、引信和安全保險裝置。總長53.54厘米,總重11.35千克。戰鬥部為Wdu—17B型,是一種連桿式戰鬥部。連桿被預製成條狀破片,分兩層對稱於中心排列。當炸藥爆炸時,爆炸波呈球面傳播,會給破片離開戰鬥部時有一個額外的速度分量,使條狀破片產生翻滾運動,能更有力地殺傷目標。引信為DSU—15B型主動雷射引信,它包括發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發射部件的輻射元件是砷化鎵雷射二極體,接收機則採用矽光敏二極體,這種引信能精確控制爆炸點,不易被干擾。
  控制與制導組件包括紅外導引頭,紅外致冷器,被動無線電接收機,自動駕駛儀,彈翼艙機,一個信號處理通道,一套敏感元件。動力裝置是一台MK36—8型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重45千克,長1.83米,直徑127毫米,內裝27.27千克推進刑。推進劑為端經基聚丁二烯和高氯酸銨

武器系統

 “拉姆”飛彈武器系統包括三大部分:“拉姆”飛彈,發射容器—與發射系統,控制系統。
  飛彈安放在發射容器內,是密封包裝,可避免溫度、濕度與電磁脈衝對飛彈的影響。容器內裝有乾燥劑,與發射裝置配合的自動連線器,脫落式插頭。在發射容器內還裝有4條來複線式小導軌,在發射時使飛彈在容器內就進行初始滾動,飛彈離開發射架在空中飛行時,則由飛彈尾翼的導流片使飛彈繼續保持滾動狀態。由於飛彈彈體是一個旋轉彈體,因此,它在飛行過程中僅採用兩個控制彈翼,另一對彈翼為固定彈翼,這樣就使控制彈翼的舵機數量省了一半。裝有“拉姆”飛彈的容器安裝在發射系統的發射架上。
 發射系統包括發射架與發射架伺服控制裝置。發射架有三種,第—種為“密集陣”式發射架,可裝21枚“拉姆”飛彈,適用於裝備在大型兩棲攻擊艦及巡洋艦上。可對付敵方的飽和攻擊。第二種為輕型發射架,裝8枚“拉姆”,第三種是用“海麻雀”飛彈發射架改裝而成,將原8格發射架中的2格改裝成裝“拉姆”,每格裝5枚,共裝10枚“拉姆”。第一種發射架總重5307千克,其俯仰角范因為十80度-25度,方位角為300度,反應時間小於2秒。由於“拉姆”飛彈能從原“海麻雀”發射架上發射,因此可大大節省購置發射架的費用。
 控制系統包括控制台,發射系統接口與控制組合,發射系統開關多路感測器。

作戰過程

 在實戰情況下,由艦上的雷達對空中目標進行搜尋、跟蹤與識別,還要探測目標所發射的電磁波的波段。當確認該目標或目標群需攻擊時,就由艦上的這些設備將目標的距離、方位、高低角、目標發射的電磁波頻段送到“拉姆”飛彈武器控制系統。隨即,第一批欲發射的“拉姆”在發射前幾秒內就作好一切準備,它包括啟動導引頭的陀螺和紅外探測器致冷。當發射人員決定要摧毀該目標(群)時。就按下發射按鈕,飛彈就點火,發動機產生巨大推力,使飛彈脫離發射架飛向空中。“拉姆”可單射,也可齊射。
  當第一批飛彈發射後,第二批飛彈已作奸發射準備。可根據需要再發射第二批,以及第二批,直到把發射架上的飛彈全部發射完畢。然後再向發射架上裝填“拉姆”,再發射飛彈,直到戰爭結束。這種發射形式,對對付飽和轟炸的目標極為有利。
 “拉姆”飛彈是一種發射後不管的飛彈,而且發動機推進劑是一種發煙較少的推進劑,因此對裝備發射“拉姆”的艦艇較為安全。飛彈一離開發射架,彈—止的被動雷達就升始工作,頭部外側面筆形外罩內的一部前視干涉天線跟蹤目標。另外,彈內的紅外尋的頭也指向目標。當紅外尋的頭接收到足夠強的目標紅外信號時,彈上:的邏輯控制電路自動從雷達尋的轉換成紅外尋的,由這個紅外尋的導引頭精確跟蹤目標,批飛彈引向目標,直到擊中目標。
 “拉姆”飛彈採用的制導力式是“被動雷達尋的與被動紅外尋的複合式制導”,這種方式可使飛彈發射後不再管它,並使艦上設備簡單而安全,而且也適合對付飽和攻擊。如果目標的紅外輻射很弱,彈上的被動雷達尋的飛彈頭也能對“拉姆’飛彈作全程導引,把飛彈引向目標而摧毀它。
 採用複合制導是“拉姆”的一大特點,一般飛彈不具備這些制胃體制,複合制導被認為是一種發展趨勢。當敵方進行電磁干擾時,“拉姆”中的紅外導引頭能發揮作用,用它引導飛彈擊中目標。當敵方採用紅外干擾措施時,雷達導引頭也能發揮作用而把敵殲滅。
根據作戰環境的需要,“拉姆”飛彈有二種發射方式,即自動發射,半自動發射,人工發射。其中半自動發射是主要的發射方式,發射人員要參與識別目標和發射飛彈。自動發射則不需要參與。而人工發射過程,除目標信息由其它系統提供外,全部由操縱人員人工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