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徵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徵(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 SIADH)是指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內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壓素AVP)分泌異常增多,血漿抗利尿激素濃度相對於體液滲透壓而言呈不適當的高水平,從而導致水瀦留、尿排鈉增多以及稀釋性低鈉血症等有關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徵。

基本信息

概述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徵(syndromeofinappropriatesecretionofantidiuretichormoneSIADH)由Schwartz於1957年首先報導,乃因抗利尿激素(ADH,即AVP)或類似抗利尿激素樣物質分泌過多使得水的排泄發生障礙所致,改變以低鈉血症為突出表現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異源ADH分泌下列病變組織實質細胞可以分泌ADH及其運載蛋白——神經垂體素I:
1.惡性腫瘤最多見者為肺燕麥細胞痛,約80%SIADH患者是由此所引起。約半數以上燕麥細胞癌患者的血漿AVP增高,水排地有障礙,但不一定都有低鈉血症,是否出現SIADH取決於水負荷的程度。其他腫瘤如胰腺癌、淋巴肉瘤、何杰金病、網狀細胞肉瘤、胸腺癌、十二指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

2.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結核、肺膿腫、肺曲菌病有時也可引起SIADH,可能由於肺組織合成與釋放AVP.另外,感染的肺組織可異位合成並釋放AVP樣肽類物質,具有AVP同樣生物特性。
(二)藥物或疾病導致ADH釋放過多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外傷、硬膜下血腫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膿腫、腦萎縮、腦部急性感染、結核性或其它腦膜炎,可影響下丘腦-神經垂體功能,促使AVP釋放而不受滲透壓等正常調節機制的控制,從而引起SIADH.

2.促進ADH釋放或增強其作用的藥物氯磺丙脲、氯貝丁酯、三環類抗抑鬱劑(如醯胺咪嗪)、全身麻醉藥、巴比妥類等藥物可刺激ADH釋放,氯磺丙脲尚可增加ADH的活性。噻嗪類利尿劑因其排鈉利尿且造成GFR下降,且同時觸發ADH分泌,遠曲小管對水分再吸收增加,自由水清除率明顯下降。抗癌藥物如長春新鹼、環磷醯胺也可刺激ADH釋放。 

(三)其他

因左心房壓力的驟減刺激容量感受器,可反射性地使ADH分泌增加,見於二尖瓣狹窄分離術後,SLADH亦可見於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粘液水腫以及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疾病(由於低血容量或腎臟排自由水受損);少數病人其SLADH不能與上述病因聯繫起來,可能腎小管對ADH的敏感性有所變化。

病理生理

由於AVP釋放過多,且不受正常調節機制所控制,腎遠曲小管與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不能稀釋,游離水不能排出體外,如攝入水量過多,水分在體內瀦留,細胞外液容量擴張,血液稀釋,血清鈉濃度與滲透壓下降。同時,細胞內液也處於低滲狀態,細胞腫脹,當影響腦細胞功能時,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本綜合徵一般不出現水腫,因為當細胞外液容量擴張到一定程度,可抑制近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使尿鈉排出增加,水分不致在體內滿留過多。加之容量擴張導致心鈉肽釋放增加,使尿鈉排出進一步增加,因此,鈉代謝處於負平衡狀態,加重低鈉血症與低滲血症。同時,容量擴張,腎小球濾過率增加,以及醒固自同分泌受到抑制,也增加尿鈉的排出。由於AVP的持續分泌,雖然細胞外液已處於低滲狀態,但尿滲透壓仍高於血漿滲透壓。

臨床表現

SIADH的臨床表現包括兩方面:

1.SIADH本身的表現,主要以低鈉血症(hyponatremia)為特徵。

2.引起SIADH的原發病的表現

SIADH的低鈉血症主要因腎臟對游離水保留過多以及水的攝入過多所致,因此屬稀釋性低鈉血症,病人體內的水分增多。常有中度體液容量擴張,病人的體重可增加5%~10%,病人一般沒有水腫,這與尿鈉排出較多有關。

低鈉血症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從而引起腦細胞水腫,產生相應的神經系統症狀。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血清鈉濃度密切相關,輕症者可無症狀,當血清鈉濃度低於120mmol/L時,病人可出現厭食、噁心、嘔吐、軟弱無力、肌肉痙攣、嗜睡,嚴重者可有精神異常、驚厥、昏睡乃至昏迷,如未及時正確地處理可導致死亡。SIADH的表現還與低鈉血症形成的速度有關,急性低鈉血症即使程度不重也易於產生症狀,而慢性低鈉血症則不易產生症狀

多數SIADH由癌腫引起,病人常有癌腫的相應表現。有些SIADH由肺部疾病或腦部疾病引起,病人則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少數SIADH由藥物引起,則病人有使用該種藥物的病史以及相應的原始疾病的表現。

併發症

血清鈉濃度底於135mmol/L稱為低鈉血症。低鈉血症的根本原因在於水的攝入超過了腎臟對水的排泄,使得血液中水分相對多於鈉。低鈉血症與鈉缺乏(sodiumdepletion)有一定的區別,鈉缺乏指的是機體總鈉量減少,它是引起低鈉血症的原因之一。但是,鈉缺乏並不一定伴有低鈉血症,而低鈉血症也不一定存在鈉缺乏。

多數低鈉血症伴有血液滲透壓(張力)的降低,但有些低鈉血症血液滲透壓並不降低甚至升高。血液滲透壓降低的狀態稱為低滲血症(hypoosmolemia0,它可產生一系列的表現,稱為低張綜合徵(hypotonicsyndrome)。

低鈉血症的治療目的在於提升血鈉濃度及血液張力。以恢復細胞特別是神經細胞的體積。解除因血液張力降低造成的腦細胞腫脹。

對血鈉濃度在120mmol/L以下的病人應積極治療。治療的目標是將血鈉提升到125mmol/L,血漿滲透壓提升到250mOsm/L,這一水平雖然仍低於正常,但已不致引起神經系統損害。治療的方法是輸注高張NaC1溶液(濃度為3%~5%)鈉的補給量可通過下式計算(式中0.6×體重為總體液量):

需要鈉量(mmol)=(25-測得的血清鈉濃度)0.6×體重(kg)

例如若測得的血清鈉濃度為115mmol/L病人體重60kg則需補鈉360mmol相當於NaC121.06g。

急性低鈉血症多主張以高張NaC1溶液(如3%NaC1溶液)治療,這樣可有效地升高血鈉濃度。張NaC1溶液有擴容的作用,對於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來說是不利的。因此對合併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宜補給生理鹽水。IADH病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容量擴張,而且SIADH多有顯著的利鈉現象,高張NaC1溶液往往不能有效地糾正低鈉血症,些病人往往聯合套用生理鹽水(張NaC1溶液)呋塞米,是由於呋塞米可引起鹽的丟失,從而使細胞外液量減少,此外,呋塞米還可引起尿液稀釋,而有助於血鈉的提升。近年有人試用血管緊張素Ⅴ2受體拮抗劑治療SIADH,獲得很好的效果。

一般來說,血鈉濃度達到125mmol/L時已可消除低鈉血症相關性症狀。而且,血鈉達到這一水平後即使不再給予高滲氯化鈉溶液,只要適當控制水的入量,血鈉可在數天內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沒有必要通過輸注高滲氯化鈉溶液的方法快速地將血鈉濃度提升到正常水平。

關於慢性低鈉血症的糾正速度目前仍有爭論。有報導稱,快速糾正嚴重低鈉血症的死亡率達33%~86%。如果血鈉的提升速度達每小時0.6mmol/L(每天14mmol/L),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機會很大,相反,如血鈉的提升速度在0.5mmol/L以下則很少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其死亡率並不增加。動物實驗顯示,重度低鈉血症大鼠如糾正過快,可引起瀰漫性腦細胞壞死。而輕度低鈉血症即使提升很快亦不發生這種情況。目前主張以0.5mmol/(L•h)的速度將血鈉濃度提升到120~125mmol/L,其中第1個24h血鈉提升不超過12mmol/L,第1個48h血鈉提升不超過25mmol/L。年輕女性對低鈉血症的耐受性較差,為避免出現嚴重的低鈉性腦損害,可適當提高血鈉的提升速度,一般以1~2mmol/(L•h)為宜。根據預期的血鈉提升速度可計算出補鈉的速度:

補鈉速度(mmol/h)=預期血鈉提升速度×0.6×體重(kg)例如若病人體重為70kg,預期血鈉提升速度為0.5mmol/(L•h),則補鈉速度應為21mmol/h。如輸注生理鹽水(鈉濃度為154mmol/L)則每小時應輸入136ml;如補充的是3%NaC1溶液(鈉濃度為513mmol/L),則每小時應輸入41ml。

在補鈉過程中應不斷檢查血電解質濃度(國外有人建議每2h檢查1次),以監測血鈉提升速度如血鈉提升速度超過預期的速度,應減慢滴速。當血鈉升高到120~125mmol/L時,可停止補鈉,因為這一水平雖然仍低於正常但不會引起低鈉性腦損害
無症狀性低鈉血症的低血鈉程度較輕,一般通過治療原發病可使血鈉恢復到正常無需補給高張NaC1溶液

實驗室檢查

1.實驗室檢查 主要有如下發現:

(1)血清鈉一般低於130mmo/L
(2)血漿滲透壓<270mOsm/kgH2O。
(3)尿滲透壓不適當地升高在血漿滲透壓下降時尿滲透壓大於血滲透壓。
(4)尿鈉排泄增加>20mmol/L
(5)二氧化碳結合力正常或稍偏低,血清氯化物偏低
(6)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白蛋白常降低。
(7)血漿和尿中AVP水平升高血漿AVP大於1.5pg/ml(血滲透壓<280mOsm/kgH2O時,血漿AVP值<0.5~1.5pg/ml)。
(8)甲狀腺、肝臟腎臟、心臟和腎上腺皮質功能均正常。

2.水負荷試驗:

(1)原理:

在高滲尿的情況下,可採用水負荷試驗予以鑑別,正常人水負荷可以抑制神經垂體AVP釋放一般當血鈉>125mmol/L時才可做此試驗,否則有誘發水中毒的危險。當血鈉低於125mmol/L時,可先限水使血鈉上升後再做。

(2)方法:

在上午6時患者排空膀胱,至7:30留第1次尿標本,測定尿量及尿滲透壓,同時給水1L(或20ml/kg)在10~20min內飲完,平臥5h,在8:309:3010:30、11:30各留尿1次,共5次,在排尿間隔期即7:00、8:009:0010:00、11:00各抽血作血漿滲透壓檢查。

(3)結果判斷:

正常人水負荷時均有利尿作用於5h內有80%水排出,尿滲透壓降低至100mOsm/kgH2O(比重為1.003左右),比血漿滲透壓低。而本病患者尿量少於攝入水量40%,且不能排泄低滲尿,尿滲透壓>血漿滲透壓,偶爾SIAVP患者在嚴格限鈉後尿滲透壓可低於血漿滲透壓,但尿滲透壓仍不能降低到理想程度(仍大於100mOsm/kgH2O)。

3.酒精與苯妥英鈉抑制試驗

緩慢靜脈注射95%酒精50ml或苯妥英鈉0.25g,注射前、注射後測血漿AVP。正常人及下丘腦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SIAVP注射後AVP下降,腫瘤所致SIAVP患者AVP不下降。改進的酒精抑制試驗是在水負荷試驗中早晨空腹排尿後,30min內飲完3%的乙醇每公斤體重20ml,如水負荷試驗中出現的水利尿不全可被酒精試驗所改善,則說明AVP過多分泌是神經垂體性的。

其它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查:Papapostolou等發現,8例SIAVP患者經MRI檢查發現7例(87.5%)神經垂體高密度信號消失,而對照組中23例非SIAVP患者20例(87.5%)有該信號存在,故認為MRI檢查對於SIAVP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相關檢查

二氧化碳結合力
尿氮
尿滲透壓
尿酸
尿鈉

白蛋白

血清鐵

診斷

診斷儂據
①血清鈉降低(常低於130mmoi/L);
②尿鈉增高常超過30mmol/L;
③血漿滲透壓降低(常低於270mOsm/L);
④尿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
⑤有關原發病或用藥史;
⑥血漿AVP增高對SIADH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在正常情況下,當細胞外液處於低滲狀態,AVP的釋放被抑制,血漿AVP常明顯降低或不能測得;但在SIADH患者,血漿AVP常不適當地增高。
⑦無浮腫,腎功能、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
⑧病因診斷,首先應考慮惡性腫瘤,其次應除外中樞系統疾病、肺部感染藥物等因素。

鑑別診斷

低鈉血症與低滲透壓血症的病因多種多樣。低鈉血症又可分為“真性”低鈉血症和“假性”低鈉血症,所謂“假性”低鈉血症,是指高脂血症與高血漿蛋白血症時,血漿中含水部分減少而血鈉實際上僅存在於血漿中含水部分,因而所測得血鈉濃度下降形成“假性”低鈉血症,可見於高脂血症多發性骨髓瘤、乾燥綜合徵巨球蛋白血症或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或口服降糖治療時“真性”低鈉血症的病因除了SIAVP外,還存在下列原因:

1.胃腸道消化液的喪失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低鈉血症原因。各種消化液中鈉離子濃度,除胃液略低外,均與血漿鈉離子濃度相近、腹瀉、嘔吐及胃腸、膽道、胰腺造瘺或胃腸減壓吸引都可失去大量消化液而致低鈉血症。

2.大量出汗汗液中氯化鈉含量約0.25%,含鈉量與出汗的“量”有關。在顯性出汗時,汗液中含鈉量可增高到接近血漿中鈉濃度。高熱病人或在高溫區勞動作業大量出汗時,如僅補充水分而不補充電解質,都可發生以缺鈉為主的失水

3.腎性失鈉腎功能衰竭時尿鈉排泄可以增多。加以此時腎臟對低鈉時的主動瀦鈉反應消失,當尿毒症引起嘔吐,腹瀉而致機體缺鈉時,由於腎小管對醛固酮不起反應,尿中繼續排鈉,而致低鈉血症。失鹽性腎病。醛固酮減少症、Fanconi綜合徵,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症、Bartter綜合徵等均可導致腎小管重吸收鈉減少,尿排鈉增多而致低鈉血症。此時,多有相應腎臟病史可資鑑別。

4.甲狀腺功能低下甲低時由於AVP釋放過多或腎臟不能排出稀釋尿而引起低鈉血症,但本病常有低代謝症狀如怕冷、嗜睡、腹脹、便秘、脈緩、體重增加,有典型的黏液性水腫,血清T3T4降低,TSH升高,可資鑑別。

5.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腎小管病變常伴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低滲透壓血症、低血壓、低滲性脫水以及氮質血症,易於鑑別。

6.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徵多有明顯水腫、腹水、尿鈉降低,此時水瀦留多於鈉瀦留,出現稀釋性低鈉血症,呈鈉正平衡,血漿腎素活性增高,醛固酮亦增高。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高、血漿滲透壓高時可出現低鈉血症,高血糖時血鈉低可能是由於細胞外液高滲,使細胞內水移向細胞外以致血鈉被稀釋,且此時腎小管濾液中含糖多,滲透壓高,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受抑,尿中排鈉增多。此時有糖尿病史及血、尿酮陽性、血糖升高等特點可以鑑別。

8.腹水及大面積燒傷腹水所含鈉離子濃度與血漿相近,故大量放腹水特別是反覆多次放腹水或1次放腹水過多,可致低鈉血症,大面積燒傷使血漿外滲致失鈉失水,但缺鈉比缺水更明顯,易於鑑別。

9.慢性病細胞綜合徵見於久病虛弱者,如肺結核肺癌、肝硬化晚期、營養不良及年老體弱者,長期營養不良、惡病質使細胞內有機物質喪失,細胞外鈉離子進入細胞內;或者患者滲透壓閾值重調,導致低鈉血症。

10.精神性煩渴患者由於飲水過多可引起低鈉血症,血漿滲透壓可降低,但尿滲透壓明顯降低,易與SIADH鑑別。

此外,SIADH的症狀有時與其原發疾病的症狀相近或相同,易於混淆,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情加重時也可有SIADH所伴的神經精神症狀,抑鬱症時的抑鬱症狀易與抗抑鬱劑如氟西汀等所致的SIADH病情混淆,此時多依賴定期的血鈉、血漿滲透壓、尿鈉排泄量等實驗室檢查來鑑別。

治療

1.原發疾病的治療

惡性腫瘤所致者應及早手術、放療或化療。藥物引起者應立即停此藥。腦部疾病所致者應儘可能去除病因,有些腦疾患如腦部急性感染、硬膜下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所致本症者,有時為一過性隨著原發疾病的好轉而消失。

2.限制攝入水量

本症輕者,經限制飲水量、停用妨礙水排泄的藥物即可糾正低鈉血症。一般限制飲水量在0.8~1.0L/24h症狀即可好轉,體重下降,血鈉、血滲透壓隨之增加,尿鈉減少。

3.藥物治療

(1)地美環素(demeclocycline,去甲金黴素):可拮抗AVP對腎小管上皮細胞受體中腺苷酸環化酶的作用,抑制AVP對腎小管回吸收水的作用,亦可抑制異位AVP分泌,常用劑量為600~1200mg/d分3次口服,引起等滲性或低滲性利尿,可於1~2周內緩解低鈉血症。此藥可有腎毒性。可誘發氯質血症與二重感染,故肝、腎衰竭者禁用。

(2)呋塞米(furosemide速尿)40~80mg/d口服,同時給予NaCl3g/d補充鈉的丟失

(3)苯妥英鈉:可抑制下丘腦分泌AVP,對某些患者有效,但作用短暫。

4.嚴重低鈉血症的處理

嚴重低鈉血症伴神志錯亂、驚厥或昏迷者,應緊急處理。可用呋塞米1mg/kg靜注,必要時重複使用,但必須注意:其可能引起低血鉀、低血鎂等水電解質紊亂。根據尿鈉排泄情況,以3%NaCl液1~2ml/(kg•h)補充鈉的丟失一旦血鈉上升至安全水平(125mmol/L)後,應減慢給鈉速度,應控制在3%NaCl液0.5~1.0ml/(kg•h)範圍內。在第1個24h內血鈉升高幅度不應超過12mmol/L,以免發生腦橋脫髓鞘病變。該病變系由糾正低鈉速度過快所引起的嚴重神經併發症,其臨床表現為低鈉血症糾正後,出現神經症狀惡化、神志改變、驚厥、肺換氣不足、低血壓,最終出現假性延髓麻痹、四肢癱瘓、吞咽困難等。

預防

預後:

確診SIADH,必須注意防止電解質紊亂和充血性心衰外,還必須注意過分糾正低鈉血症引起中樞(特別是腦橋)髓磷脂分解,若血鈉上升速度<2mmol/L,則可避免。通過正確治療症狀緩解,預後良好。

預防:

1.限制水分攝入,以防SIADH復發。

2.兒童不宜用地美環素去甲金黴素),因其影響骨骼發育。可誘發氮質血症,應定期複查腎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