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相機

第一部林哈夫折合式相機於1899年製成,它的支撐架設計得有趣並且節省空間,只是有點兒欠缺靈活性,當時這部相機的外殼是以木板製成的,即便如此,當年人所共知的林哈夫葉片式快門卻已大批量生產並裝配在林哈夫相機上,並供應德國與其它國家。

一、技術相機的概念與發明

  1946年林哈夫第一架技術III型金屬相機 1946年林哈夫第一架技術III型金屬相機

1887年一位名叫華聯丁·林哈夫的人在慕尼黑創立了自己的精密機械廠,開始致力於發展性能可靠的鏡間快門,並開始籌備研製新式相機。但實際上經過了將近四十年之後,才真正地製造出Technika系列相機。後來,這種折合式觀景相機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機型。

大約到上世紀初,林哈夫才開始發展全金屬製造的精密相機,一直到三十年代初當有關搖擺的技術困難解決後,這種金屬製造的相機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929年當華聯丁·林哈夫這位林哈夫相機的創始人在慕尼黑逝世後,他所留下的是一家僅有七個技工的小工廠和他所建立的聲譽。1934年尼古勞斯·卡帕夫在加入了這家公司後收購了它。他發明的相機架框搖擺功能在同年取得了德國的的專利權。這架在1934年生產的相機是接下來60000台林哈夫相機的始祖。"技術相機(Technika) 這個相機型號也變成了這類相機的代名詞。

二、技術相機的種類與結構

(一)種類

  技術相機拍攝效果示意圖 技術相機拍攝效果示意圖

技術相機主要為雙軌式和單軌式。雙軌式可以摺疊,便於攜帶(並不常用)。單軌式由於各部件的支撐和功能的操縱都在一根軌道上進行,因而在影像實現的技術控制上,有著更大的靈活性,從而就決定著其成為廣告攝影的主角地位。

(二)結構

單軌技術相機實質上由四部分構成:導軌、前框、後框和皮控。前框裝鏡頭,後框裝底片,中間有皮控相連,一邊前、後框的位移和旋轉,各部分共同承接在導軌上。

1.軌道及雲台和軌道夾

軌道又稱導軌,承載包括前、後框在內的相機主體。前、後框在軌道上可做進退滑動,使皮控伸縮來調節像距。軌道可根據需要在前後端旋接延長。軌道由軌道夾予以夾持,通過雲台連線在腳架之上。

2.前框

前框主要用來安裝鏡頭,代表著鏡頭平面,鏡頭通過鏡頭板固定在前框上。

3.後框

後框主要安裝膠片片盒、對焦屏及附加正像觀景器和連線測光探桿等。

4.皮控

皮控用來連線前、後框和調節焦距。

5.其他有關附屬檔案

鏡頭板、獨立快門、片盒、對焦屏與正像觀景器、測光探桿。

三、鏡頭的選用

技術相機數字鏡頭技術相機數字鏡頭

技術相機的鏡頭與中、小型相機的鏡頭有著不同的套用概念。首先,技術相機不像中、小型相機那樣,為便於快速捕捉影像而以大光圈的快鏡頭做優先考慮。技術相機總是要有大角架支撐及相對繁瑣的拍攝程式,不可能迅速拍攝,同時,由於焦距長(標準鏡頭也在150毫米左右)和常需要在短距離下拍攝而多用小光圈,套用快鏡頭的意義不大,所以,鏡頭在設計上,最大光孔一般也在f/5.6以上,並以此降低成本和減輕重量。其次,也是與中、小型相機鏡頭實質性的區別,即在於技術相機在改變光軸的過程中,前、後框會進行位移和旋轉,因而對底片上有效成像範圍及使用不同篇幅的底片,必須要考慮到有足夠的鏡頭涵蓋力,也就是說,技術相機的鏡頭要能滿足前、後框的移軸運動,其影像圈(即鏡頭實際結像清晰的區域,所夾角的角度就形成視角)的直徑一定要大於所用底片尺寸的對角線長度,一般應大於15%-30%以上。鏡頭的涵蓋力在使用時,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而改變:①隨著光圈縮小,鏡頭涵蓋力會增大;②隨著對焦距離縮短,鏡頭涵蓋力也會增大。

四、鏡頭焦距列表

底片規格鏡頭焦距(mm)
24X36mm182843456585 100
6X6mm33547580120150
6X7mm37608590135165
6X9mm4265100105150180
4X5mm65105150165240300360
8X10mm130210300330480600720
相機常用鏡頭的最小視角列表相機常用鏡頭的最小視角列

 相機常用鏡頭的最小視角列表:

五、基本操作

(一)裝膠片

(二)操作程式

(三)移軸

移軸是技術相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移軸包括位移和旋轉。位移分兩種,即升降和平移;旋轉也分兩種,即俯仰和搖擺。

在移軸技術中,前、後框的位移主要用於:①移動影像位置;②調整影像區域關係;③矯正影像的平行線匯聚變形(平移矯正水平匯聚,升降矯正垂直匯聚)。

在移軸技術中,前、後框的旋轉主要用於:①調控景深;②對清晰度進行指定分配;③矯正透視變形。

(四)測光與曝光補償

計算公式計算公式

當皮控長度長過鏡頭焦距的1.3倍時,便需要對測光進行補償。計算公式為:最終曝光值=測光值X曝光係數在公式中,測光值是入射式所測得的快門速度,曝光係數為:

若是快門速度不變,也可以根據曝光係數從光圈上補償,即:

當曝光係數為2,則光圈開大一級

當曝光係數為4,則光圈開大兩級

當曝光係數為8,則光圈開大三級

也即按2的幾次冪來推算。

技術相機更嚴謹科學的測試方式是鏡後膠片平面測光(TTL模式),即使用技術相機專配的測光探桿在後框膠片平面的位置上,用點測光法直接量得到達膠片的光線。優點主要有:

①測讀的已經是最終到達膠片的曝光量,不需要考慮曝光延長因素去進行曝光補償計算。

②可以按所需要的測光點或區域去決定拍攝主體的曝光量,強化了測光上的主觀取捨,使曝光測量更為精確。

③可以控制景物的亮度反差,以確保適合印刷要求的影像階調。

通常機內膠片平面測光主要用三種測法:

1.兩點法;2.多點式;3.測灰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